法治“賦能”深圳戰疫,十區司法行政機關各顯神通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瑋瑋 通訊員 司新宣

在此次疫情阻擊戰中,深圳市司法行政系統迅速響應,主動作為,及時編制法治指引,提供精準法律服務,以法律智慧“賦能”全市依法科學有序防控疫情和企業復工復產。全市十區司法行政機關結合各區實際,因地制宜,各顯神通,為戰疫提供法治保障。

針對不可抗力導致的合同糾紛、租賃糾紛、勞資糾紛等矛盾糾紛頻頻發生,福田區司法局制定“七個一”抗疫應急公共法律服務機制,做到“基層調研、法律援助、法律服務、政策扶持,法治宣傳”等五個不間斷,助力企業解決因疫情防控導致的相關法律問題,幫助企業順利實現復工復產。

法治“赋能”深圳战疫,十区司法行政机关各显神通

羅湖區司法局編制疫情防控、抗擊病毒“八要八不許”和疫情防控時期的十大便民措施等清單,為政府抗疫工作和市民在抗疫過程中的行為規範提供法律法規和政策遵循;編寫政企共濟共戰疫情司法援助專項服務指引、疫情防控期間租賃糾紛相關問題法律責任告知書等,啟動“法治護航,政企齊心渡難關”活動,率先發出30萬元法律服務現金券,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組建一線抗疫先鋒隊,參與社區聯防聯控。

南山區司法局成立抗疫領導工作小組、專項法律服務組和黨員抗疫先鋒隊。配合南山區拆除面積約2萬平方米、存在重大疫情隱患的“三鳥市場”,協助區政府做好臨時徵用酒店、應對蛇口郵輪事件等;起草各項法律指引、告知書30餘份;抽調15名黨員幹部下沉社區抗疫;積極發動轄區律師捐款65.82萬元,醫用防護物品若干;線上線下聯動,助力企業科學有序復工復產。

鹽田區司法局制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工作相關處置措施涉及法律問題彙總》等法治指引文件,出臺《疫情防控時期便民清單》,發佈疫情防控“十不得”;組織律師、人民調解員等建立薪資待遇法律服務組、合同法律服務組、糾紛調解服務組,解決企業及員工難題;開通線上和電話服務;各人民調解組織創新遠程視頻通話調解模式;公證處開闢企業不可抗力公證“綠色通道”。

法治“赋能”深圳战疫,十区司法行政机关各显神通

寶安區司法局全力推進“撐企十條”(《深圳市寶安區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的若干措施》)落地,組織公證處積極拓展,推出由政府買單、企業免費辦理不可抗力公證及企業受疫情影響造成合同履行違約等糾紛所需的應急公證法律服務(含證據保全、郵寄送達、文本相符公證等),最大限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減少企業損失,共撐企業復工復產。

龍崗區司法局創新涉企聯合執法檢查機制,擴大聯合執法檢查企業的範圍,並探索建立AEO免檢制度等,為後期更有力地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提供製度保障。牽頭成立法律宣講組,組織11個宣傳小組到各街道進行法律培訓,為化解糾紛提供法律指引。做好法律援助工作,針對每個租賃糾紛案件,安排一名法律援助律師包案負責,全程跟進糾紛處置。

龍華區司法局整合現有資源,下沉37名司法工作人員、23名法律顧問、17名社區法律顧問助理、60名調解員,走訪1274家企業,解讀復工復產相關法規政策,推動企業依法有序復工。針對疫情防控期企業遇到的法律問題及時彙總,梳理《復產復工法律問答20題》《疫情防控工作法律法規庫》《疫情實用法律知識百問》《疫情防控典型案例集》分發到企業,為企業答疑解惑。

法治“赋能”深圳战疫,十区司法行政机关各显神通

坪山區司法局牽頭成立了“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律師服務團”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和推進律師服務團發揮專業優勢;組織轄區律師開展“行走企業一線”活動,及時研判轄區企業受疫情影響形勢,提出服務策略和具有針對性的法律建議;就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的重大法律問題及時發現,並提出解決思路和路徑;對企業及員工遇到的相關法律問題現場解答,並開通高效的公證、援調對接在線幫扶通道;聯合區法院採取視頻直播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法律諮詢和解讀。

為及時解決企業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依法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光明區司法局統籌動員31個社區法律顧問,組建“企業復工公益法律服務團”,協助光明區企業復工組和201名下沉幹部,面向1204家規上企業提供點對點公益法律服務,為企業提供法律諮詢、合同審查、法律文書出具、普法宣傳等公益法律服務。針對企業和群眾關注的熱點法律問題,梳理形成《深圳市光明區疫情期惠企政策及法律熱點60問》,印製2500冊發放至各街道、轄區企業,進行廣泛宣傳。

法治“赋能”深圳战疫,十区司法行政机关各显神通

大鵬新區政法辦成立企業復工復產法律服務專班,主動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和堅強的法治保障。組建新區、街道兩級法律服務工作團,加強線上普法宣傳,為企業免費提供“7*24”全天候“不斷檔”的法律服務;推出“一對一”法律問診,開展“法治體檢”專項行動,現場解答,第一時間助力企業化解法律風險;組織新區各級人民調解組織,靠前排查化解涉疫情糾紛,提供專業調解服務;開展涉疫情執法監督工作,規範執法行為,做好協調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