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乾隆時期的瓷器的質量不如雍正時期那樣的秀麗淡雅,但在裝飾工藝上漸趨繁縟,形制上豐富多樣,特別是用於陳設的各種大器型,如轉頸瓶,轉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為流行。這些工藝繁複,色彩濃豔明麗的器皿是乾隆彩瓷製品中的傑出代表。

這一朝的官窯瓷以豐富,多彩的品種和製作精美而著稱於世。由於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與能工巧匠。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爐鈞釉直口瓶》

《爐鈞釉直口瓶》清乾隆,高18釐米,口徑3.7釐米,足徑6.6釐米。瓶小口微外撇,細長頸,頸、肩部凸起弦紋一道,圓腹,腹以下漸收,圈足微外撇。器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爐鈞釉,足邊無釉。此瓶釉色為藍、綠相互交織,釉面紋樣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傳世爐鈞釉瓶、尊上青、藍色釉居多,帶紅點者較少見。此瓶即屬青、藍色者。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黃地紫綠彩勾蓮紋瓶》

《黃地紫綠彩勾蓮紋瓶》清乾隆,高32.4釐米,口徑10釐米,足徑8釐米。清宮舊藏。瓶內及圈足內均施黃釉。外壁黃地紫綠彩裝飾。口沿下繪紫彩如意頭紋,頸部以紫、綠彩描繪纏枝花紋,頸肩相接處繪紫、綠相間的朵花紋,肩部以綠彩描繪如意頭紋,腹部以紫、綠彩描繪相間排列的折枝勾蓮紋四組,近底處以綠彩描繪變形蓮瓣紋。外底暗刻陰文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黑地綠彩纏枝蓮紋梅瓶》

《黑地綠彩纏枝蓮紋梅瓶》清乾隆,高17釐米,口徑3.3釐米,足徑6.2釐米。梅瓶內施松石綠釉。外壁以綠彩描繪紋飾,隙地填以黑彩,形成黑地綠彩裝飾。頸部繪朵花紋,肩部繪如意頭紋、纏枝蓮花紋。近底處繪蓮瓣紋。色彩對比柔和。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中心留白署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松石綠地礬紅彩雲蝠紋葫蘆瓶》

《松石綠地礬紅彩雲蝠紋葫蘆瓶》清乾隆,口徑3.5釐米,底徑11.4釐米,高33.3釐米。瓶呈寶葫蘆形,小口,短頸,上腹較小,下腹較大。束腰。圈足。瓶內施松石綠釉,外壁松石綠地礬紅彩雲蝠紋裝飾。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中心留白,礬紅彩單方欄內署礬紅彩篆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葫蘆形瓶是中國古代陶瓷中的傳統造型,葫蘆的多籽與纏繞的藤蔓被人類賦予多子多孫和延綿不斷繁衍的含義。葫蘆也是道教的聖物,既是通往仙境的法物,也是存放金丹的容器。瓶上的“紅蝠”與“洪福”諧音,寓意“洪福齊天”。此瓶造型飽滿端莊,無論是紋樣還是造型均反映了乾隆時期對“福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霽藍地描金粉彩詩句花卉紋大瓶》

《霽藍地描金粉彩詩句花卉紋大瓶》清乾隆,高64.7釐米,口徑22.2釐米,足徑20.4釐米。瓶撇口,長頸,六瓣瓜稜形腹,圈足。內外施白釉。外口部、頸部及近足處為霽藍釉描金彩纏枝萬福地與如意雲頭紋、卷草紋、回紋。腹部三組折枝花卉與乾隆御製詩句相間排列,詩句以墨彩書寫,末尾鈐“乾隆” 、“宸翰” 、“惟精” 、“唯一” 、“比德” 、“朗潤”六枚礬紅彩篆體閒章。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此瓶形體高大,製作難度之大體現了當時御窯制瓷工藝技巧之高。瓶體裝飾詩畫間錯有序,設色華麗,頗具情趣。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

《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清乾隆,高37.3釐米,口徑16釐米,足徑13釐米。瓶撇口,長頸,折肩,圈足外撇。頸上對稱置紅釉描金螭龍耳。內壁施松石綠釉。瓶頸以紫地粉彩裝飾,繪纏枝花卉紋。瓶腹飾金彩,鏤空雕暗八仙紋。內瓶可以轉動,以粉彩繪八仙人物紋。無款。此瓶腹部鏤雕暗八仙紋,內套瓶繪八仙人物,瓶頸轉動,人、器結合,明暗互稱,別具情趣。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仿古銅彩出戟尊》

《仿古銅彩出戟尊》清乾隆,高28.4釐米,口徑14.6釐米,足徑14.6釐米。尊廣口,鼓腹,圈足外撇。器身四面出戟,以青銅色為地,輔以綠松石釉、金銀彩,間飾青銅鏽色。外底刻陽文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外圍金彩雙方欄。此件瓷尊無論造型還是顏色均刻意模仿青銅器,達到了使人僅憑肉眼無法辨別是瓷還是銅的地步,這種釉色是乾隆時期的新創釉色。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鬥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

《鬥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清乾隆,高33.1釐米,口徑3.6釐米,足徑8釐米。瓶葫蘆形,小口,短頸,通體飾鬥彩纏枝蓮紋,並飾紅蝠、篆體“壽”字紋,象徵福壽綿長。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琅彩折枝花紋合歡瓶》

《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琅彩折枝花紋合歡瓶》清乾隆,高16.8釐米,口徑6.8釐米,足徑7.5釐米。瓶體雙聯式,盤口,短頸,溜肩,圓腹,束脛,圈足微外撇。蓋頂置寶珠形紐。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在胭脂紅、藍地上裝飾軋道工藝,並彩繪折枝花卉紋。圈足內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藍料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橫排六字款。此瓶造型優美,設計精巧,在清代宮廷檔案中被稱為“合歡瓶”。軋道工藝是在琺琅彩色地上用鐵錐劃出細如毫芒、宛如鳳尾狀的花卉紋,為乾隆時期創制的新型裝飾技法。在軋道地上繪花卉圖案,具有銅胎畫琺琅的藝術效果。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為“錦上添花”。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琺琅彩勾蓮紋象耳瓶》

《琺琅彩勾蓮紋象耳瓶》清乾隆,高14.4釐米,口徑5.3釐米,足徑6.2釐米。瓶撇口,短頸,圓腹,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壁以金彩繪7道弦紋,肩部兩側對稱置鎏金象耳銜環鋪首。主題紋飾為金彩錦紋地上繪寶相花紋。圈足內施松石綠釉,署青花篆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青花雙方欄。此瓶裝飾繁縟華麗,體現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裝飾風格。乾隆晚期的琺琅彩工藝多采用百花地、色地軋道及仿鎏金工藝,與雍正白胎琺琅彩清新典雅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青花釉裡紅雲龍紋天球瓶》

《青花釉裡紅雲龍紋天球瓶》清乾隆,高47釐米,口徑10.7釐米,足徑15.5釐米。瓶直口,長頸,腹渾圓似球,圈足。內施白釉,外壁以青花、釉裡紅繪雲龍出海。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天球瓶是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窯的創新器形。多以青花裝飾。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又燒造青花釉裡紅、鬥彩、粉彩等品種。此瓶造型穩重端莊,是乾隆時期官窯瓷器中比較常見的器形。圖案畫法借鑑了清代順治時期經常使用的“龍身在雲中三現”的表現形式,龍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雲遮掩,故稱“一身三現”,確有“雲從龍”之感。此種斑片雲紋,順治時最為流行。康熙時亦常用,到乾隆時期畫面更加寫實。

乾隆時期,那些色彩豐富的瓷器欣賞

《黃地開光粉彩山水人物紋四方茶壺》

《黃地開光粉彩山水人物紋四方茶壺》清乾隆,通高15.9釐米,口徑6釐米,足徑6.2釐米。茶壺四方形。壺蓋隆起三層臺形,置寶珠形紐。壺身一側置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方足微外撇。壺內壁施白釉,外壁黃色粉彩軋道上繪折枝蓮紋,四面各有橢圓形開光,前後二開光內分別繪折枝牡丹和折枝梅花,左右二開光內繪山水樓閣圖,分別題有“峰黛疑靈鷲,波光是若耶”、“漫步天街草,閒探上苑花”的詩句。圈足內施松石綠釉,署藍料彩篆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單線方欄。此件茶壺開光內繪山水、花卉等圖案,並配上御題詩。開光外繪錦地洋花紋飾,錦地與開光形成主次、疏密等多種變化,在繁縟的“錦上添花”中突出了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