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柯姓

柯姓,始成於春秋。

黃帝時期,黃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孫吳國國王名叫相,因與諸侯會盟柯山,故號柯相。吳國柯盧是柯相的曾孫,其後代遂以“柯”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中華姓氏之——柯姓

柯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164位。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各地。

姓氏源流

中華姓氏之——柯姓

姓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柯虜(盧),以先祖名字為氏。

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吳國的第二任君主,為周武王的叔父,與周氏、吳氏、蔡氏等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會諸侯於柯山,柯相仕周為大夫,同與其會,當時指山為姓。吳國傳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孫柯盧,襲封吳伯,為吳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

源於姜姓

出自齊國始君姜子牙的後裔子孫,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周莊王六年,魯國攻衛國,奪取了衛國的柯邑。到了周莊王十二年,齊襄公姜諸兒打著為衛國討公平的理由,與魯國之間展開了“乾時之戰”,奪回了柯邑。

為此,第二年齊、魯兩國之間又爆發了著名的長勺之戰,結果齊軍在魯國大夫曹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謀下大敗。

周莊王八年,衛國發生了內亂,齊襄公姐姐宣姜的兒子衛惠公姬朔被衛國左右公子趕出國境,遂求救於齊襄公。齊襄公聯合了宋、魯、陳、蔡四國共同出兵討伐衛國,誅殺了衛國的左右公子,衛惠公得以復辟。乘此機會,齊襄公佔據了衛國的柯邑,成為齊國的一個城邑。

其後,齊襄公將柯邑封給自己的一個兒子,其後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柯氏,世代相傳。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期國柯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柯,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部,原來是衛國的一個邑,還有一個大湖,稱柯澤,後為齊國吞佔。

源於鮮卑族

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於太和十七至二十年遷都洛陽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皆改漢姓為柯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鄭國柯陵,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柯陵,是春秋時期鄭國西部地名。

源於職業

出自春秋時期職業工匠柯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戰國乃至漢朝時期皆稱“柯工”、或簡稱“柯”。柯,實際上就是斧柄。

源於羌族

出自漢朝時期羌族部落首領之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漢朝時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領)的稱呼“柯最”,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在後來的鮮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稱部落首領為“柯最”者,其後代子孫皆稱柯氏至今。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稱克哷特氏。清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柯勒特氏多冠漢姓為柯氏、包氏等。

遷徙分佈

柯姓主源有兩支,一支源起於河南,一支源起於浙江。

秦漢魏晉時,柯姓在濟陽郡、齊郡、河南郡、錢塘縣繁衍得格外興旺,成為當地名門望族,並以此四地為主源,逐漸散居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後晉天福元年,柯寶,自水溝巷分居莆陽。留居觀西,下傳五世,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變後,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遷。

南宋時,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濟陽府固始縣相率入閩,初居於福州下大風陳張勤鄉,此後分姓分居,闢地開族。長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帶;次子則入柯姓,分支泉州東門外,後再分永春詩山一帶。源自三千年前吳國公族的柯氏,初期繁衍故國所在地的江浙一帶,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向四面八方發展,尤其在地理優越條件下,向南播遷的最多,所以成為南方各地,特別是福建省境內的一個名門望族。另一支先世居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亂,乃隱於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閩南。

宋元亂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廣西、廣東、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

明以後,有柯姓移居臺灣。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遷河南商城,子孫散居豫皖交界處。

當代,柯姓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各地。

姓氏名人

柯維騏:明朝歷史學家。專心研究宋代歷史。合《宋史》《遼史》《金史》為一書。

柯劭忞:晚清進士,民國初年國學家、史學家。

柯受良:(1953-2003)港臺著名影星,被譽為“亞洲第一飛人”。


柯藍:1972年7月25日出生於北京,演員、主持人、模特。

中華姓氏之——柯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