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教序》臨習了幾遍,寫這個程度不知咋樣?該不該再換貼練習?

墨林自牧


看來題主確實下來非常大的功夫。按照題主的所言是臨摹作品,也不知臨摹的那一家《聖教序》,感覺有一點行書《集王聖教序》的意思。不過,要說《集王聖教序》,題主臨摹的作品就問題多了,把圖片下載下來看了一下,感覺不對,點畫線條不對,結構也不對,似乎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在抄寫《集王聖教序》而不是真正意義說的對臨。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知道臨摹的基本要求是像,就是在點畫線條和用筆技法,結構和章法,特別是神韻上與接近原帖,越說明我們臨摹的水平越好。臨摹的像,說明我們對原帖的理解認識正確越能夠從原帖中學到技法知識和掌握大量精準美觀的字形。

關於臨摹的像與不像的問題,可能會有人說,有些書法家臨摹的就不像,確實有這種情況 但我們要明白,大書法家臨摹和我們初學者的臨摹目的不同,他們的臨摹是有選擇性,所注重的是法帖中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並且多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臨摹學習的。對於初學者來說,他們的臨摹水平,我們不可能做得到,因為我們還沒有掌握書法的基礎技法功夫。臨摹練習以像為目的就是鍛鍊和規範我們的心手眼的觀察與對技法的駕馭能力,臨摹不像,只能說明我們的功夫不夠,還沒有掌握書法的基本技法。寫到這裡,翰墨書道把題主的作品又反過來了,想必題主不會怪我。從反墨作品看題主的作品,應該是臨摹的《集王聖教序》。如果我們和原帖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存在不少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點畫或結構不準。雖然題主所附作品的結構比較緊奏,沒有原作的空靈暢達意境;通篇看,所有的字都是一個味道。(或許題主臨摹過王鐸臨摹的《集王聖教序》)

從作品中暴露出來幾個問題:

一是點畫不準。

整體感覺用筆急促,有起筆收筆,缺少點畫中段的運筆過程的交待。比如“水”字的寫法有一筆能夠和原帖點畫位置重合,並且用筆不到,如“水”字右部“3”狀符號的起筆和收筆,都不對。最簡單的說空間處理上的留白問題,題主寫的太過於均衡了,可以說這種情況在《集王聖教序》中的每個字形中都不存在。《集王聖教序》的單字內部的空間對比變化處理,堪稱一絕。

出現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題主是以其它書法家的筆法來寫《聖教序》的,如智永千字文,但題主確實說是臨摹《聖教序》。

既然是臨摹就一定要忠實與原帖,從這個觀點上看題主作品,首先在讀帖方面就顯得功夫不夠。臨摹練習書法,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讀帖,讀準字形,並牢記於心,然後臨摹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下筆有源。

我們再比較一下“夫顯揚正教”幾個字,問題非常明顯,如“正”字中的連帶點畫位置與形狀,還有乚符號的寫法,原帖方中微圓,題主作品中直接寫成了心字鉤,顯然不是按照原帖去寫的。我們知道,書法中的點畫的粗細輕重或剛柔曲直,並不是隨隨便便寫的,每一點畫細節上的微妙變化都是要實際意義的。要想明白範字中的點畫為什麼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首先就要臨摹精準以後,才能逐步理解。

從題主作品看,還是有一些基本書法功夫王,或許以前臨摹學習過其他字帖,之後才開始臨摹學習《集王聖教序》的,不像是初學者的水平。

從題主的作品和問題結合起來看,不建議換帖,而且要從求精準上更進一步深入理解認識《集王聖教序》。學習書法在沒有掌握一家書法技法,也就是專精一家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換帖,就臨摹《集王聖教序》方面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臨摹學習。

最後在談一點,既然是臨摹,就一定要儘可能最大程度忠實與原帖,切不可看著字帖自顧自去寫,那不叫臨摹。


翰墨書道


我是一人。《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

提問者顯然有練過字,不過《聖教序》適合所有階段的人學習。

看一看提問者的字,明顯練過有基礎的。

提問者還在下面有一行備註:自己臨的《聖教序》(字體改變顏色,無特效處理)。

再看一張提問者臨寫的字,還是不錯的。

不過《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任何水平的人都能夠學習。

如果把原《聖教序》拿出來,相互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

不是因為王羲之是書聖,《聖教序》是書聖的字就一定比其他人好。

《聖教序》的字,字字精妙。歷代書法家都臨寫《聖教序》,並且往往和王羲之原版相差很大。

《聖教序》非常好的詮釋了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臨寫《聖教序》,永遠不要覺得自己的字寫得已經很不錯了。

繼續練《聖教序》,一直練《聖教序》。

一人有感

單單看王羲之的字,可能看久了或許會覺得好,但是不是那麼的驚豔。

但是一旦有其他人的字和王羲之的字放在一起的時候,王羲之的字真是好

其實還有一版褚遂良的《聖教序》,字有了對比就會有高下之別。

永遠永遠不要覺得《聖教序》沒什麼可以學了,《聖教序》可以一直學。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臨的還不到家,換帖是大忌,天天臨,堅持三年。不要通篇臨,一個字一個字解決。因不是初臨,應悟臨各半。思多臨少,方有得。


地當紙


你的歐楷寫的非常漂亮!

當為你點贊![贊][贊][贊][玫瑰]

你想寫行書,臨《聖教序》,路子也是對的。開始時你臨的也是非常精準的。

(下圖是我從你的空間裡轉過來的。)

只不過是你現在想出帖,可能有點無法定位的感覺。

臨帖是終生的事情。

臨帖與創作的關係又是一個很難用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情。

臨帖是練功,也是在淘金。

創作則是在鍊金。

我自己也寫不好字,跟外行頭差不多。



楊炳升66


我臨懷仁集字《聖教序》也有一個多月了,基本上保持每天一個小時。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談談對你這個問題的理解。

第一,你的臨作與聖教序的氣質差距還比較遠。

王羲之的聖教序整體氣質還是比較俊逸瀟灑舒朗的,無論是從章法、結體還是用筆,都有一種朗朗乾坤的飄逸君子氣。

而你臨的就看不到這種風貌,整體顯得比較拘謹平淡,章法上不透氣,結體上放不開,用筆上不細緻。

把你的作品和原帖放一起比起來便一目瞭然。

你第2行所有字的橫跨基本上是平行的,而且都朝右上角傾斜。

第二,在用筆細節上太不考究。

仔細觀察一下你的用筆,基本上和原帖脫離比較遠。起筆行筆收筆,你都沒有認真的去觀察原帖。而書法作品的風貌和氣質往往體現在細節處。體重結構,忽視用筆,往往只得其形,未能得其神。

第三,現在要不要還帖

我認為不應該過早的換。

一是因為你現在還學的不到位。10分大概只選到一兩分。

對於初學者,比較忌諱三心二意。一個帖沒學好的時候急於換帖,對深入研究沒有任何幫助。

二是你臨寫的方法可能不對。

聖教序字數太多,不建議通臨。應該擇取幾頁反覆的臨。或者選擇相同的筆畫比較著臨。這樣才能更好的吸收。

三是建議你多看一看一些老師的教學視頻。

關於聖教序網上教學視頻非常多,而且是免費的。你可以聽聽老師們怎麼講解,這對自己的學書有很大幫助。

這是我臨寫的,歡迎交流。


翰諾教育


我也是臨聖教序的,臨兩三年了。

我想我應該有點發言權。

整體看起來還挺不錯的。不過,你如果想提升的話,我以下的建議,可能就有點苛刻了。

筆劃粗細並非按著字帖來。整體看起來雖然工整,細看就不行了,沒有一個筆畫是像的。筆畫既然不像,說明基本功不足。所以還是得從基本筆畫練起。應當做到每個筆畫都有幾分相似。筆畫不行的原因,有可能是用筆的問題,就是筆法的問題。應當在筆法上多突破。幾點建議:

第一,應當多看頭條的一些視頻,細看一些書家的用筆。這是我知道能夠最快進步的一個方法。通過眼睛不斷的去觀摩分析,潛意識裡面就會有很大的進步。這樣,你就會有意識的去改變自己的用筆方式。當然,你要懂得去觀摩一些比較好的書家。我個人推薦兩位頭條書家:田小華,具體的頭條號我忘記了,我見過他寫的聖教序,的確很好,至少水平在我之上;頭條號:眉山不言,此人運筆自如、舒暢有度,值得觀摩。頭條我見過很多書家,這兩位我印象深刻,其他書家當然也有很好的,可能我沒見過,有些不是二王的路,我沒有在此推薦。

第二,先從筆畫練起,一筆一畫做到精煉。觀察每一筆起筆收筆,每一筆的粗細變化。

第三,經常讀帖,經常看別人寫的,經常比較。我們只有在意識裡面提升了,字才能夠提升。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字好像很不錯,那幾乎是沒有提升的空間的。所以只有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字很不漂亮的時候,那個時候最能夠促進我們提升。

第四,兼臨楷書。四大楷書,我建議都是可以的。其實我更建議你臨隸書,隸書的筆法相對於楷書要簡單的多,隸書的筆法比較容易掌握。並且應隸書先於楷書,你更能掌握到真正的筆法。

以下是我臨的聖教序、十七帖、歐體楷書,可以做些對比,如覺得不好,以上建議的也不用看了。






覓千里放眼無邊


我來回答您提出的問題。首先從整體上看效果不錯。您喜歡書法這門藝術非常好,提出問題發現不足,說明您在執著的追求。下面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聖教序》這本貼相對於其他書貼文字較多,篇幅較長,臨了幾遍也沒少下功夫。但是建議不要漫無目的的抄寫字帖,為了抄貼而抄貼,到最後功夫沒少下,收效甚微。建議要精臨,不怕少、不怕慢,要真正的掌握。

2、發現有些字,比如“慧”字、還有“鷲”字等一些字交代的不清楚,看得出下筆之前沒能做到成竹在胸。要像王羲之說的那樣,做到“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3、筆法。我覺得您應該注意提、按、轉、折,多在這方面下功夫,不然筆鋒調整不好,造成筆畫偏側峰較多,筆畫沒有質感。給人一種不沉實,浮躁之感。

4、注意書寫的節奏。啟功先生說過“楷書當以行書寫,行書當以楷書寫”,我個人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愚見認為,您還是不要換貼。還是多練習楷書,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同時也別放棄行書的學習。





身似浮塵


寫的真棒!可以寫寫蘇軾的字。加一點血肉會更好!


山谷王


1.雖說你寫的很不錯,但是筆畫太粗,反而失去了靈動飄逸的特點,你的用筆太重,導致筆畫的力度就大了,字的姿態相應的也就如墨豬一般,有時可能是墨稠,有時可能是筆鋒不聚了,都有可能造成這個結果,不過還是希望你在提按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如果能讓字瘦下來,或許是另外一番天地。

2.細節沒處理好,基本都是泛泛的臨帖,沒有一個個的突破,其實臨帖要從單個字突破才行,只有單個字突破了,整篇文章看起來才能和原貼更接近。

3.至於換帖的問題,還是建議您精臨後再換,得不到該帖的精髓暫時不要換。

以上幾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劉煜坤居士


換不了,繼續努力。

下次發作品別弄這種黑白配的,很多細節看不出來。如果不是你說的這是《聖教序》我還真看不出這是聖教序的字體,距離出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構章法相差甚遠,先一個一個的來練習吧,別求快,練字不可能速成,需要點點滴滴的累積,看你寫字全憑自己喜好,完全沒有王羲之行筆的奇險,碑帖久歷風雨,許多地方會失真,可以對照一下前輩高手的臨帖,或許可以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