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最近很迷茫,《聖教序》臨帖的時候到底該寫多大的字?

太平洋的風4


在書法中,我們必須清楚一個道理:大字絕不是小字的簡單放大,小字也絕不是大字的簡單縮小。有的字可以放大的,有的卻不宜寫得過大。

大字、小字的歷史

關於大字與小字,明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代以前雖也有大字、小楷之稱,但大也大不到哪,三五公分算很大小。因為那時書寫工具有限,尤其是紙張,沒有較大尺寸,故作品都是小尺寸,字也都不太大。

明代時造紙工藝發展,出現大尺寸宣紙。且江南富庶,出現以欣賞、收藏書法作品的商人,讓在客廳、書房懸掛作品成為風尚,從而六尺以上的鉅作流行,字於是越寫越大。


小字不宜簡單放大

大眼睛好看,於是有人去整一個小燕子的眼睛,瘦削的臉上放著一對大眼睛,怎麼看怎麼像蜻蜓。

豐滿性感,於是有人去隆一個柳巖的“波濤”,纖細的腰上掛著一對“柚子”,怎麼看怎麼替她累。

書法中,有的字可大可小,比如顏體,放大即為榜書,縮小即為小楷。


但多數字像整容、整形一樣,有其合適的大小。大家可作個試驗,將褚遂良的字放大寫,你會發現,原本很協調的字,放大後中間卻顯得異常纖細,從而變成“中怯”的病筆了。

王羲之的字不宜放大

書法重視提按,可以說提按是筆法的根本,尤其是筆畫的起筆和收筆,兩頭重,中間稍輕。

明代以前的字多為小作品,字形小,這時重起筆收筆的提按尚沒有問題,但是明代後字寫大了,其中怯的毛病就被放大了。

所以明以後的書法家不得不在筆法上作出改變,張瑞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增加橫向筆畫,且加重中間走筆的力度,更顯厚重。

王羲之的字,以硬瘦為主,注重提按,這樣的字不宜放大,我主張寫成三四公分即可。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聖教序》原碑字有多大?

聖教序原碑高3米5。寬1米。一共有1900多字,共有30行,每行80個左右。每個字約2釐米左右。

我臨聖教序是放大至5釐米左右。站著懸肘書寫。(以下幾幅習作由筆者書寫)。

為了避免行氣不足和章法不足我又臨了王鐸墨跡《王鐸臨集字聖教序》,坐著枕腕書寫,大約三釐米左右。

創作時寫的字十釐米左右,揉進了其它碑帖的元素,站立懸肘書寫。

平時練習寫5釐米左右的字比較適中,也提高了書寫效率,在此基礎上再縮小字體和放大字體都可以。

字帖上的小字2釐米左右,那麼是小楷,筆畫中段運筆快,一掠而過,但放大寫成大字十釐米左右的,那麼點畫會顯得單薄,在創作大字時筆畫中段要雄渾厚重,讓筆墨沉到紙裡面去,運筆不能太快。另外字形放大後,空白也隨增大,要加粗筆畫,減少空白,字才不顯空,不顯散。這就是直接把小楷放大寫大字不佳的原因。

為了把大字寫雄強厚重,我們來看看這幾位書家是怎麼處理的:

王鐸是使用漲墨法,有時把相鄰筆畫併到一塊,使線條又粗又重,還有塊面感。

傅山極力外拓,追求體量感。

張瑞圖大量用折筆,一意橫撐。

因為大字要講氣勢,要有厚重感,為了適應大幅形式要求,他們作了一定的技法處理。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我的觀點跟大家不一樣,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是非常難得的行書學習範本,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書寫技法,特別是在單字的結構與章法處理上,非常值得借鑑,而且適合寫各種大小的字。

因此,我建議臨寫《聖教序》,可以用大、中、小三種毛筆來臨,寫不同大小的字,會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收穫。

1、從技能訓練上來看

對一位書法家來說,大中小字的書寫技能都需要掌握。寫中字、小字,更多地強調筆法精到,靈動多姿;寫大字則追求氣魄宏偉、氣象威嚴。通過《聖教序》一帖,我們用不同大小的字去臨,可以寫出不同的體驗,達到學習大、中、小各種字體的書寫能力。

2、從書法創作或實用性書寫來看

我們日常書寫的時候,也不單純是寫小字,很多時候是寫大字,而且寫大字的場合更多,比如創作條幅、中堂、對聯的時候,基本上都用大字,小字往往只用來落款或書寫信札。

如果我們平時一味只寫小字,實際上在寫大字的時候就需要轉換,沒有這方面訓練,那麼就很難駕馭,寫不好大字。

3、從臨寫《聖教序》成名的書家來看

很多成名的書法家都是臨原帖大小的字,而中書協最推崇《聖教序》教學實踐的張旭光老師,他的臨摹與示範講解、乃至創作,都是用大字,所以有些人堅持說《聖教序》只能臨原帖大小字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各位讀者朋友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附圖為秦理斌書《大唐三藏聖教序》局部)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大家好,我是清涵書法。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位朋友提出的問題來發表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喜歡書法、接觸書法、練習書法。無論是出於哪方面的原因,對於書法來講這都是件好事。

很多的朋友入門書法都是選擇楷書入門,毫無爭議這是對的路子,包括我自己也是從歐楷九成宮入門的。當我們練習了幾年楷書,有了基礎以後很多朋友開始轉手練習行書,因為行書是最實用的一種書體。

2.要練習行書,我建議首選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因為那畢竟是書聖王羲之留下來的寶貝。

對於剛剛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朋友來講,可能有很多不適應。例如筆法、字法等。那麼對於初學聖教序的朋友來講臨摹聖教序,該寫多大合適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稍微放大一些字體臨摹!!原因如下。

3.首先聖教序有個特點,帖中的字可大可小!原拓上的字體尺寸較小,對於初學者有很大難度。因為如果按照原帖臨摹,需要你有過硬的控筆能力。一般初學者朋友寫的字都在十公分左右,如果沒有過硬的小楷功夫,很難把帖中字的筆畫穿插、映帶表現出來。所以適當放大一點也是可以的!

4.其次,把聖教序稍微放大一點有利於初學朋友觀察筆法和結構。

唐代大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曾經在書譜中說過:察之貴精,擬之貴似。也就是說臨摹聖教序要仔細觀察帖中字的點畫形態,以便領悟其運筆方法,務必達到形似。如果在臨摹過程中不注意觀察範本的運筆之法,那就收穫不大。

5.最後一點就是放大一點臨摹的話,可以捎帶著把大字練習了,畢竟我們還是應用中大字多一點。

綜上所述,我認為初學聖教序可以適當放大臨摹,對於我們初學還是有很大益處的!


清涵書法


臨聖教序的小建議

1、紙和墨:

一定不用生宣,用熟宣或半生不熟的紙,濃墨裡少加水或不加水,能拉開筆為好。

2、折出格:

一張毛邊紙,橫著折格子,最後的格子為1.5釐米左右即可。毛邊紙的上下留白多一些好看,類似信箋紙風格。

3、毛筆:

小狼毫、小兼毫為好,可以用幾種筆測試,哪個好用用哪個,千萬別按住一支筆用。

綜述:

工具材料上要科學使用,然後才是技法的問題。

其它以後說。

4、字的大小:

建議按照原帖字的大小臨。最好不要放大。因為,小字與大字的方法不是一回事。比如:

我們寫一個15釐米的楷書長橫,從起到收一定要每個動作到位,這個橫才好看。

如果我們寫一個0.5毫米至1釐米之間的小楷長橫,就不能按大楷那樣了,就要簡約了。

更重要的是:

寫小楷、小行書更多的是靠毛筆自身的特性、彈性自然帶出許多線條的,而不是“刻意寫出來的”。



老跨鬥


【蘭石學書法】觀點:臨習《聖教序》時字要寫多大,需要看自己的個人習慣和臨習階段。

我覺得如果是學習行書時間不長,臨習時字最好比原貼大一倍左右,用紙建議用米字格的毛邊紙或半熟宣,這樣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自己臨習中的出現的諸多問題,然後對症下藥,這個階段需要做到形似即結字準確。臨習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寫的和原貼一樣大小了,這時需要體會的是《聖教序》的筆法和章法。





蘭石學書法


我是是4cm左右



閒雲山中


個人意見,先小後大,小字字經三五公分,再大到十餘公分,如還想大,大至尺餘皆可。臨後要對照原帖反覆比對調整,注意點畫部件的呼應,分組臨習,記熟字形,不可臨一筆看一筆,防止氣散。





老冉書法


比原帖大一點就行😁





書道跡


很高興您邀請我回答您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在書法學習過程中,根據我們一般執筆及運行的半徑來說,小楷臨習一二公分以內的便可,普通的楷書及行書,三到五公分以內的比較合適。隨著對毛筆用鋒及運筆、結字的熟練,到出帖創作的時候往大里寫是可以的。

作為二王的行書經典,聖教序的學習也在三到五公分以內為宜,這個範圍內,我們的視線、毛筆用鋒的活動半徑、運行路徑所能涵蓋的空間都是比較合適的。太小了我們很難控制那麼精細,太大了的話,首先是用鋒上就能以控制了,因為在三五公分以內你通過毛筆與紙面的角度關係就可以很容易處理好毛筆與紙面的接觸面大小與形態,很容易控鋒、調鋒,太大的話毛筆按下太深,提按過程中處理調鋒會很難;其次我們運筆要寫長線條、拉大空間這樣會增加處理的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