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書法從《聖教序》入手嗎?

雲逸書院


初學書法,選帖很重要。

《集王聖教序》雖然不是王羲之親筆手書,但也是現存王書字數最多的,選《集王聖教序》做入門發帖,當然是可以的,但也有弊端。

因為《集王聖教序》是刻本,不是墨跡,是集字,不是原作。所以在用筆的細微處,整體的行氣,都存在缺憾,初學者不可不察。

初學者可以先從二王體系的楷書入手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小楷,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楷書,都是學習二王書風很好的橋樑。

還有書法史上被認為繼承為主,創新不足的陸柬之、薛紹彭,正因為他們繼承的好,而二王有缺少真跡,所以學二王體系的行書,陸、薛也是很好的選擇。


瀚風堂


可以的,聖教序是有名的臨貼作品之一,現在學書法條件好,臨貼入門進步快也會激發學習的興趣。

我那個年代因為在農村家裡也窮沒有字帖,所以時間久了再臨貼也臨不好了,但我依然堅持了下來,看到也有喜歡讚賞我的書法的,真的很高興。

我這幾天寫行草,臨貼發揮不了我的風格,還是獻醜讓大家看下我的作品吧!

我文筆不好不會表達但盡力回答了,祝願有緣的你和家人身體健康財源廣進!!!





明麗毛筆書法


我就談談我自己學習書法的歷程,以及我的一些真實感受。

首先要明白《聖教序》有兩種版本,一直是懷仁和尚集王羲之的行書形成版本,一個是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楷書版本。一般說《聖教序》都指的是懷仁集字《聖教序》。

學習書法,儘量從楷書學起,我自身體會順序:歐顏柳趙(網上大多是顏歐柳趙)。我為什麼這麼講呢?主要是你開始要學顏體的話,對於筆法細節會學的不到位,歐楷比顏楷細節處理得好,對筆畫基礎有很牢靠的鞏固。顏體看似易學,但沒有楷書基礎,不好寫出氣勢,很容易寫出把端莊大氣寫成傻大黑粗。

學好歐楷,便有了基礎,再去臨摹行書,而《聖教序》就是最好的範本。歐楷與《聖教序》一脈相承,又幾乎是同時代的產物,具有絕對的關聯性。

如果不學楷書,直接上手《聖教序》,你寫出來的字絕對是得了“軟骨病”,沒血沒肉;如果你從楷書練習,又不去適當地練習行書,可能會顯得楷書呆滯,無神。同時學習兩種書體,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習書法啊,一定要好好臨帖,也更要多多思考,盡信帖等於無帖。臨帖不是寫字,臨帖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總結經驗,得法。

書法無期,慢慢學吧;書法無欺,來不得半點虛偽!











袁文止戈


學書法,我一直在路上……因為自感資質笨拙,所以,一直跟隨老師。老師是我學書路上的引路人,感謝老師的不吝付出,悉心栽培。以下,也算是我的書法老師們的一些經驗吧,分享給你及熱愛書法的朋友們。

學書法,如果學隸書,那麼建議你從《曹全碑》開始,之後,如果你喜歡厚重風格可選《張遷碑》、《鮮于璜碑》、巜好大王碑》;如果你喜歡秀逸風格,可繼續臨《石門頌》、巜禮器碑》等等。

學書法,如果學楷書,我的書法老師傅紹尉說是從鍾繇的小楷學起,之後再學王獻之、王羲之的楷書。這個我沒有去實踐。廖炳智老師則建議從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開始,這個我也沒有去做。我的楷書是從顏真卿的《李玄靖碑》學起的,因為蘇洪強老師說,巜李玄靖碑》比較古拙和我曾經學過的巜張遷碑》有相同的味道,後來我還學了顏真卿的巜勤禮碑》,這個至今還沒學完……

學書法,如果學行書,我的書法老師傅紹尉也是建議從《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開始。所以說,如果你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寫行書從《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開始完全是正道,還有寫這個碑帖,傅紹尉老師給的建議是寫原大,練習紙可用手工毛邊紙,筆用(見圖)平均一星期寫壞一支。

好吧,以上就是學書法路上,我的書法老師給我的一些指點,如果可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也可以給我更好的建議。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聖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字所成,懷仁為王羲之的後裔,奉唐太宗之命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盡集王字,大者摹縮,倚者扶正,都收在“序”“記”之中。由於至今尚未發現有王羲之的真跡流傳於世,因此《聖教序》變成為我們的珍貴法帖。對於初學王體行書者來說可以在有一定楷書基礎上再著手《聖教序》為好。原因有以下幾點:

 

1、《聖教序》縱橫飄逸又變化無窮,也就是說技法特別豐富、多變。沒有一個很好的基礎是很難去把握它的技法,更別說精氣神了。說通俗一點細節特別多,讓你很難去把握。可以說臨《蘭亭序》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功力是很難掌控的,寫得不好就會變得非常俗氣。

 

2、《聖教序》是集王平日所寫的靚字所成,懷仁盡集王字,單字好把握。我想王羲之在平日所寫的應都是較規矩的,較講法度,在不失法度中產生的。我們拆解聖教序單字進行探究:單字的筆法、法度是可以很好講究的,是較有規律可循的。為初學者提供了方便。

 

3、因此,初學行書可以嘗試從《聖教序》開始,當然這是要在有老師的指導下,才能進入學習狀態。單字寫好後,再轉學他貼,也不至誤事,其實一開始學行書正應從單字著手,循序漸進。





墨之印


王羲之留下的書法藝術品中,除了其代表作“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由後人“集字”而成的書法作品——《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簡稱《聖教序》)。

《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是“備盡八法之妙”,此碑於宋以後中斷,傳世以未斷宋拓本為佳,字跡稍肥,筆鋒使轉處瑩絲可見。

《聖教序》雖然是一篇“百衲”書法作品,但拼貼巧妙自然,行氣貫通,連字中晶破鋒、牽絲也都忠實地表現出來,實屬匠心獨運、難能可貴的“集字”佳作。《聖教序》不僅是彙集王羲之字跡的寶庫,也是歷代研習王氏行書書法的範本。

建議初學者從《聖教序》入手。您覺得呢?





書法快報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古往今來沒有人能繞開這條路而獨闢蹊徑,也可以說只有臨帖才是學習書法的捷徑!

今天,我們可以經流通渠道接觸到大量古代優秀作品,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如何選擇第一本字帖入門,卻也不太容易。 以下就從幾個方面詳細分析,以供初學者參考。

從何種字體入門?

對於從何種字體入門學習這個問題,可以說各家眾說紛紜,甚至也都有道理。從實際情況來看,選擇篆書、隸書、楷書而成功者均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人主張可以從行書草書學習。作為一個多年的實際踐行者,本著開放的態度,不主觀臆測,不輕易否定,不認為有哪一種觀點是全無道理的!

所以,選擇從什麼字體入門,除了向有經驗者請教外,還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下面分別針對篆、隸、楷三種字體,具體介紹一些入門的字帖,供初學者參考。

篆書

首先,我本人也是從唐楷學起的,進而接觸魏碑,很後來才學篆書。然而,只有學過後才深刻認識到通曉篆書的重要性,同時更是對楷書理解程度的極大促進。在這之前,我也不太理解從篆書入門學習書法的觀點,親自躬行以後方才領悟其中的道理。

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廣義的大篆是秦統一六國以前的文字,包含金文、籀文以及六國古文等。小篆是秦以後李斯創制的。我們前面說的,方便初學者起步的篆書專指規範的小篆。

小篆結構均衡對稱、用筆簡單。筆法可以說只有一種,就是粗細一致的線條。筆畫分直線和弧線兩種,寫的時候起收筆藏頭護尾,中鋒行筆,這也是其它各種書體最基礎的技法,所以說小篆很適合初學者。但是,從小篆入門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寫篆容易識篆難!而學習篆書識篆又是必經之路,不僅對於學篆本身,瞭解漢字演變規律,對於今後廣泛涉獵其它書體的學習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下面就綜合寫篆與識篆兩方面推薦一些字帖和工具書。初學小篆,首推王福庵的《說文部首》,它不僅適合臨寫,同時也是識篆的入門必備。然後可在李斯的《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中任選其一精練。此四品優先選擇前二品,因為後二品工藝屬性更強些,藝術性就相對較弱。唐代李陽冰要下一等,不建議初學者選擇。秦篆入門後,可以自行了解清篆,例如鄧石如,趙之謙,吳讓之等人的作品。

識篆方面,《說文部首》《篆法百韻歌訣》和《說文解字》是必備三大法寶。《說文部首》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首創,並且沿用至今的“部首檢字法”,可選擇前文介紹過的王福庵的版本。《篆法百韻歌訣》是清代沙青巖所撰,附在《說文大字典》篇首,是針對篆書造字法與楷書差異較大的一些特殊字形而專門編撰的速記口訣。

隸書

隸書也是方便書法初學者入門的一種書體。雖然在用筆上,隸書較篆書略顯複雜,線條產生了粗細變化,後期長橫與捺畫出現了波磔,但在結字方面,隸書變篆書的圓筆為方筆,卻讓書寫更加簡易、方便。隸書和小篆一樣起源於秦代,盛行於漢代。“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古漢字演變成現代漢字的起點。

隸書字帖,可選擇範圍較為廣泛,其中《張遷碑》《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都適合初學者臨摹。《張遷碑》運筆以方筆為主,方圓兼備,結字古樸厚重,一任天然,大巧若拙。《曹全碑》以風格秀逸多姿,結體勻整著稱,尤其適合女性學習。

由隸書入門學習書法,一定程度後,可由此上溯篆籀,亦可向下涉獵草、行、真三體,可謂是非常方便的一個法門。

楷書

現代人學習書法,之所以選擇楷書入門者最多,著實是因為楷書最接近於目前通行的正體字,最易於辨識。並且還有許多人天真地以為,只有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其實、篆、隸、楷沒有哪種書體不可以作為基礎學習,何況從漢字發展演變的順序來看,尤其是業餘習書者最為津津樂道的唐楷,反而是最後出現的。

關於楷書的選帖,如果從唐楷入手的話,褚遂良、虞世南、顏真卿都可以選擇。歐陽詢也可以,但是歐字難在學出個性,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尤其是北方某地那二位,名字不提了,把以“險絕”著稱的歐楷寫成了意象平平、呆板僵硬的美術字,還滿世界的誤人子弟,真是害人不淺!褚遂良可以學他的《雁塔聖教序》,但更推薦《倪寬贊》和《大字陰符經》,因為後者是墨跡版,前者是碑版。能看到墨跡版的字帖,這也是從楷書入門學習的一大好處。所以,我在這裡還要推薦一下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因為也是墨跡版。顏真卿的推薦《勤禮碑》,這是其晚年時期的成熟作品。

另外,學習楷書千萬不要只侷限於唐楷,其實魏碑的世界更有大氣象。唐楷是楷書發展成熟後的產物,已達極致,再無發展空間。而魏楷是過渡時期,返到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初學可選擇較為工整的《張玄墓誌》《張猛龍碑》等。

總結前人的經驗,我認為從四個方面入手,可以解決入門難的問題。

一是起步正。

這是說要選好帖。篆、隸、真、行、草五種書體的名碑名帖多如牛毛,該怎麼選,的確很讓人頭痛。我的經驗,就像找對象一樣,既要參考老師和朋友的意見,更要自己做決定。現在條件好了,在手機上就可隨時隨地找到古人留下的碑帖,先看眼緣。確定一個略大一點的範圍,再動手練練,不合適就換,一旦感覺對了,就定下來。買帖也很重要,雖說現在網購很方便,我還是推薦到實體店去買,而且要到大書店,買專業出版社的,正版的,清晰度高的,印刷質量好的。

究竟以何種書體入門也很重要。關於書體的特點,蘇軾講過一句話:“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關於“真”,我的理解是不僅指楷書,也包括隸書和篆書,都是靜態書法,是幫助我們打下書法基礎的書體。因此,篆書、隸書和楷書,都可作為入門的途徑。

篆書由於離生活較遠,辯識有一些困難,使用範圍也較小,練習的人不是太多。但篆書線條單一,筆筆中鋒,且容易練習。隸書作為由篆到楷的過渡書體,與篆書和楷書都有可通之處,學好後無論是上溯篆書,還是下接楷書,都很方便,而且有古意。所心,選擇隸書入門的人很多,不少書法培訓班也是先教隸書的。選擇楷書入門的人最多,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褚遂良、虞世南,魏碑中的《張玄墓誌》《張猛龍碑》《石門銘》,以及康有為極力推薦的《龍門二十品》等,都可選擇。我個人的觀點是,選的帖要符合自己的心性,筆法易於理解和掌握,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方便進入行書。所以我選擇的是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

二是方法對。

選好了帖,接下來就是練,練的方法主要是兩種“臨”和“摹”。起步最好是先“摹”後“臨”,“摹”寫可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帖字的筆法、間架、精神和麵貌。啟功老推薦過一種“摹”的好辦法,用透明的薄塑料紙蒙在帖上寫,墨中加一點洗衣粉或洗滌靈就可以解決墨不留的問題。我也試過,很方便,寫過後把塑料紙洗好晾乾第二天還可以用。一本帖一次只“摹”一張,連續“摹”一段時間,熟記於心了再“臨”,“臨”的過程中發現有與帖不合的地方,再“摹”,如此反覆進行,只到與帖寫的幾乎一樣了,再換一張。

三是研究深。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研究一些書法理論,瞭解一下書法的流變,與書法有關的文化、思想以及觀念等,在掌握技法的基礎上,提升個人修養和境界。二是研究筆墨紙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有各自的性能和特點,學習書法必須瞭解它們,要用對的不用貴的,讓自己的練習能夠事半功倍。三是研究自己臨摹的碑帖,知道帖主人的歷史和創作背後的故事,能與帖主人心性相通,自然更能進入情況。

四是練習恆。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書法和其他藝術一樣,也需長期苦練。我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平時工作又壓力山大,但既然決定學書法了,就要持之以恆。每天早起半小時,或晚睡半小時,寫多寫少天天練,不間斷。最怕的是有時間了寫半天,沒時間了半年不寫。如果實在是沒時間了,就把帖拍在手機裡,從看朋友圈、刷微信、微博等時間裡擠出一點,讀讀帖,用手在自己手上、腿上劃一劃也是好的。

我自己也只是一個書法入門者,大家互相學習。








圈子的生活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有關歷史。《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由此可見,褚遂良版《雁塔聖教序》為楷書,《集王字聖教序》為王羲之行書。初學書法是否從《聖教序》入手這個問題,我的經驗是初學應從楷書開始,所以我的回答是初學書法可以從《雁塔聖教序》入手。至於《集王字聖教序》等有了楷書基礎後再去學習。

有人也許會問,不是說楷書應學顏歐柳趙楷書四大家嗎?怎麼說可以從褚遂良的褚楷《聖教序》入手。問這個問題的人顯然是不瞭解褚遂良及其書法成就。我來再介紹一下書法史上唐初四大家之一的禇遂良其人其書。

褚遂良(596-659),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唐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唐高宗即位後,歷任吏部尚書、左僕射、知政事等職,封河南郡公。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職而死。其書法繼二王(羲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以後,別開生面。晚年正書豐豔流暢,變化多姿。後人把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法家。碑刻有《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等,《雁塔聖教序》是其楷書代表作。

不僅如此,唐初的虞世南還是褚遂良的舅舅,在他學書的過程中,受到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指導。加上他本人刻苦,認真追摹二王書法,並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他的書風又影響了在他之後的顏真卿。上承歐陽洵下接顏真卿。在唐朝及其後的幾百年間褚體可以說佔據著相當的高度。就是現如今,有資料顯示,如果寫一手歐顏柳趙正宗的楷書作品肯定很難擠進書法國展大廳,但憑一手褚體的楷書作品卻屢屢獲得國展獎項。

既然褚遂良楷書這麼厲害,那有什麼特點呢?

《雁塔聖教序》為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有以下兩個鮮明特點:

其一,褚體《聖教序》鮮明特點在筆畫運筆上採用方圓兼施,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起伏頓挫,筆畫粗細分明,行筆迅速,弧形線條居多,即使是短線條,也有一詠三嘆的情調。弧線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筆直、堅挺的基本筆畫,增加了柔和委婉。這些用筆都使褚遂良的書法顯得生動活潑,不侷限於原有的形式。《雁塔聖教序》的筆畫纖細而俊秀,即使是複雜的波折轉筆,也是一絲不苟,毫無鬚髮的遺憾,盡現娥娜多姿之態。

其二,褚遂良《聖教序》鮮明特點在字的結體上一改歐楷瘦硬風格,創造了舒朗勁秀的結體風格。仔細看褚體,因其筆畫細緻,整體字的結構看起來有空靈之感,在細筆畫之中又巧妙地施以粗筆畫,起到了穩重作用。無怪乎清代秦文錦評此碑曰:“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幹。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遊絲。”

又有後人評《雁塔聖教序》,說初唐四家並稱書壇,但真正地開啟唐代楷書門戶者,非褚遂良一人莫屬。可以說唐朝中後期書壇風貌是由褚遂良啟導的,特別是《雁塔聖教序》更具有創新的時代意義。

看到這裡,答案顯而易見,初學楷書書法從《雁塔聖教序》開始吧!

下面附《雁塔聖教序》碑帖局部照片




趙國俊書法詩文


個人認為不過學什麼書體,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的風格,1能增加自己學習的慾望,練書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喜歡的風格很重要,2就是從喜歡入手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激勵自己學習的慾望。3當喜歡成為一種習慣之後。我們就可以擴大學書範圍博覽群書,增加自己的見識。這樣有利於成功。只是個人觀點不成體統見笑。我現在楷書學的是田英章的楷書,行書學的是趙孟頫的。隸書張遷碑!








浴心閣書法


初學書法應從楷書入手,建議臨摹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的《多寶塔》和柳公權的《玄秘塔》等楷書字帖,待打好基礎後,再學《聖教序》等行書、草書字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