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河北蘋果的身世之謎

鉤沉|河北蘋果的身世之謎

2019年10月25日,灤州市王店子鎮的一位果民在分揀剛採摘的蘋果。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閱讀提示

蘋果,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常見,但你並不瞭解它的複雜身世。

在西方,神話傳說甚至童話故事裡都有蘋果的身影;而在中國,為什麼古代詩詞和文獻記錄中從沒有提及?

中國本土有蘋果嗎?如今我們吃得最多的蘋果品種是從哪裡來的?哪裡又產出最好吃的蘋果?

兩條“血脈” 現代蘋果源自跨越千年的兩次“引進”

熟讀古詩詞的你,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跟荔枝、梨、桃、杏、枇杷、海棠這些渾身綴滿了名詩名篇的水果相比,蘋果基本上沒有在中國古詩詞裡出現過。

顯然,這跟喜愛“吟哦”“用典”“借物詠志”的古人習慣並不相符。

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蘋果在古代有另外的名字;另一個是,古代中國並沒有蘋果,它根本就是外來的。

“1621年,明代王象晉的農學傳世鉅著《群芳譜》面世,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絕大部分花果草木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其中‘蘋果’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古籍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蘋果栽培研究室研究員杜紀壯說,“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蘋果’,並不是現代經濟栽培意義上的蘋果。”

《群芳譜》記載:“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

河北人不免要激動了:按照王象晉的記載,燕趙大地,豈不是蘋果最早的產地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杜紀壯介紹說,按照大多數研究的觀點,蘋果在中國應該有兩條“血脈”,一條是起源於本土的與蘋果同屬的水果。另一條是通過歷史上的兩次引進逐漸在中國馴化的“洋蘋果”。

“河北本土的蘋果屬果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起源於我國的沙果、檳子、柰子和各種海棠,習慣上稱之為‘小蘋果類’,以及從西域引入並經馴化栽培的彩蘋、蘋婆之類的‘大蘋果類’。”杜紀壯介紹,另一類是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從歐、美、日等地引入的西洋蘋果。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小蘋果類”水果,是中國古代原生蘋果屬植物,其果實與蘋果同屬,但並不是現代經濟栽培的品種。

比如柰和林檎。

柰,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水果,比蘋果小,果肉綿而不脆。直到現在,柰還是福建的珍貴果品,素有八閩佳果的稱譽。果實聞之有桃的香味,嘗之則有桃、李兼有的風味。

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有“枇杷橪柿,亭柰厚朴”的記載。南北朝時期編纂的蒙學經典《千字文》裡,更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之說。事實上,從兩漢、魏晉、南北朝直至唐宋的史料中,我們都可以找到柰的身影。

林檎是與柰近似的一種水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柰,“梵言謂之頻婆。”“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

“柰、林檎等是古代常見的水果,原產於中國西北部。這些水果只是蘋果的近親,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杜紀壯說,最早始於漢代,原產於歐洲、中東地區的蘋果第一次傳入中國,並在中國進一步馴化改良,形成彩蘋、蘋婆之類的“綿蘋果”,也叫“中國蘋果”。

直到現在,河北還有彩蘋遺存。

在張家口懷來縣小南辛堡鎮石洞村,現在每年定時舉辦石洞彩蘋果採摘文化旅遊節。

石洞村位於懷來西南的一個小山溝裡。儘管位置偏僻,仍有不少遊客蜂擁而至,吸引他們的,正是這裡的彩蘋果。

彩蘋果個頭不大,其特殊之處在於,向陽一面粉中透紅,另一面則黃綠相間,有的果實微微泛白。相比市場上通身紅遍的蘋果,其色彩確實豐富多變,“顏值”出眾。

更誘人的還是味道。摘下一個彩蘋果,顧不上擦洗直接入口,味道甘甜、純美。彩蘋果口感脆中帶綿,酸甜適口。

1958年,石洞村的彩蘋果被放在了國宴上,個頭不大、紅撲撲的彩蘋果大放異彩,從此名播四海。

“石洞彩蘋果”,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本土綿蘋果的“活化石”。

2016年,石洞村彩蘋果經過陳述、質詢、答辯、專家綜合考核等既定程序,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是張家口地區首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杜紀壯也參加了這次評審。

杜紀壯介紹,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懷來、涿鹿、昌黎、盧龍等地所產的彩蘋、香果和檳子依然是華北的應時鮮果。

但今天我們市場上見到的蘋果,品種基本上都是十九世紀末第二次從國外引進的“洋蘋果”。

1871年,西洋蘋果由美國傳教士約翰·倪維從美國、西歐等地引入山東煙臺,以青香蕉、紅香蕉兩個品種為主。

煙臺氣候和環境條件非常適宜蘋果生長,洋蘋果個兒大,皮兒薄,汁兒多,瓤兒脆,酸甜可口。於是,便不斷有當地百姓通過各種途徑取得西洋蘋果的枝條,與當地的綿蘋果嫁接。西洋蘋果在這裡開枝散葉,煙臺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現代蘋果的發源地。

在河北,1902年,前直隸農務大學堂(今河北農業大學的前身)設園藝科,聘請日本人山中壽彌為果樹園藝課教師,他從日本帶來鳳凰卵、柳玉、國光、倭錦等30多個品種的樹苗,在保定闢園栽植,是河北省栽培的第一批“洋蘋果”樹。

到1920年前後,英、法、俄等國僑民帶入北戴河30多個西洋蘋果品種。河北省內的學校和個人又分別從山東、遼寧以及日本等地引入大批蘋果品種。

“至此,河北來自美國、日本等國的‘洋蘋果’品種差不多有200個,經濟栽培在各地興起。由於這些品種果型、口感更好,在市場上逐漸取代了檳子、沙果和彩蘋這類本土品種。”杜紀壯說。

兩次“進化” 從出口創匯果品到走進尋常百姓家

钩沉|河北苹果的身世之谜

孫建設教授(右一)在為河北農大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的學生講解蘋果栽培技術。通訊員谷佔元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蘋果是用來出口創匯的,老百姓能吃上一個好蘋果不容易。”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退休教授馬寶琨,今年84歲,大半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蘋果上。

“那時我們的蘋果類水果品種很少,‘小蘋果類’產品就是傳統的沙果、檳子,是老百姓能夠吃到的時令水果。‘大蘋果類’以國光、元帥等為主,主要用來出口。但這些品種在著色、耐貯性上表現不好,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

為了提高出口蘋果的品質,馬寶琨等一大批專家,開始尋求讓蘋果“提檔升級”的路徑。

選育好品種是第一突破口。

馬寶琨回憶,1980年春,當時的農業部組織有關專家赴日本考察時,有選擇地引入了長富2、秋富1和長富6等幾個著色好的富士品系的苗木和接穗,安排在蘋果主產區的多個試點進行系統觀察和研究。

富士蘋果是日本農林水產省果樹試驗場盛岡分場於1939年以國光為母本、元帥為父本,雜交培育而來的品種。

富士蘋果的特點是體積很大,遍體通紅,形狀很圓,平均大小如棒球一般。果實的重量中,有9%-11%是單糖,而且其果肉緊密,比其他很多蘋果變種都要甜美和清脆。而且,富士有更長的最佳食用日期,因此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廣泛喜愛。

“作為試點之一,河北分到了4000個接穗。我們把接穗帶到了保定栽培。”馬寶琨說,“0.7美元一個接穗,在當時外匯那麼寶貴的年代,這是多大一筆投資啊。”

當時,馬寶琨把河北農大農場內的40畝黃元帥,一次性拿出20畝改接富士。三年後,富士開始結果。顏色漂亮、風味好、肉質細、耐貯存,果子一下樹,立刻受到市場和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

自此之後,富士開始逐漸在省內多地推廣。在全國範圍內,也逐漸由幾個試點地區走向全國。

如今,在陝西、山東、山西、河南等幾個蘋果主產區,富士系品種佔據了絕對優勢。這也是市場上富士“霸屏”的根本原因。

馬寶琨介紹,富士來到中國後,品種也一直在改良和豐富。目前,國內富士系的蘋果有數十種,都是各地科研人員通過一系列芽變篩選培育出來的。

“讓富士蘋果高產豐收,真正從出口創匯品種走到尋常百姓中間,靠的是我們不斷的技術革新。”馬寶琨回憶,河北一直是蘋果重要產區,在全國範圍內看,河北蘋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雖不是最大的,但蘋果栽培技術在國內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原來咱們的蘋果樹都是大樹,冠徑十幾米,一畝地10-15棵樹就滿滿當當。”馬寶琨回憶,富士引進中國後,別的都好,就是對果樹管理要求特別高。“我們技術革新的核心思路,就是讓果樹更密、更矮、更好管理、更高產。”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蘋果種植技術研究,徹底改變了蘋果的生長方式。

2019年9月24日,順平縣大悲鄉北大悲村,河北農業大學順平水果試驗示範站。周邊山坡是一片蘋果園。

這個蘋果園裡的果樹,跟人們印象裡的不一樣:蘋果樹行距、株距整齊劃一,一人多高的樹,枝條不再張牙舞爪地向四周伸長,而是如垂柳般規規矩矩地伸向地面。果園下鋪黑色地布,水肥一體化滴灌裝置,蟲情測報儀、太陽能殺蟲燈、水分自動監測器、小型氣象站、遠端遙控視頻監控設備等一應俱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通過手機終端,樹上的蚜蟲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是孫建設悉心打造的現代蘋果園。

孫建設是河北農大園藝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農村部水果專家工作指導組蘋果專家,馬寶琨的得意弟子之一。

“通過矮化密植技術,每畝地目前可以栽植100棵以上的蘋果,產量比以前提高了幾倍。這裡集中著當前蘋果種植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基本算得上國際領先水平。”孫建設指著眼前的果園說,如今,國內採用這種新型栽培技術的蘋果園遠遠超過了100萬畝,除了遍佈太行山區外,全國4個蘋果主產區的11個省份,都建起了現代蘋果園區。

“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品種數量,中國都已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蘋果產區。”孫建設說,時至今日,中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世界50%以上,至2018年,我國蘋果種植達到3800萬畝,產量為3923.34萬噸。

一個疑問 最好吃的蘋果到底什麼樣

钩沉|河北苹果的身世之谜

1975年大樹冠型的蘋果栽培模式。杜紀壯供圖

2019年11月15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河北展區,富崗蘋果、趙縣雪花梨、玉田包尖白菜、富硒掛麵等特色農產品紛紛亮相。

在我省扶貧展區,個頭小,甚至還有點酸的“國光”小蘋果格外引人注目。

“口感好,一個重約150克左右的蘋果,售價4元。”承德嘉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尹中樵介紹,國光蘋果個頭雖小,但它甜中帶酸的味道,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僅農交會首日,線上線下就銷售了150餘箱。

在紅富士這一品種獨大的今天,“新疆阿克蘇”“天水花牛”“美國蛇果”和北方的“小國光”反而往往成了線上線下消費者追捧的“網紅”品種。“現在的蘋果越來越難吃,好吃的蘋果不好找。”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抱怨。

“眾口難調,不同口味的蘋果滿足不同的需求,各有特色。”馬寶琨說,“但蘋果一定是越來越好吃了。”

什麼樣的蘋果才是好吃的蘋果?業內專家眼中的好蘋果跟普通消費者的評判標準有什麼區別?

在馬寶琨看來,對於蘋果,中國人口感偏好甜度高的品種,歐美人可能覺得酸一些更可口。而在著色上,中國人喜歡紅紅火火,紅色系蘋果更受市場認可。

“對消費者而言,口感好、著色好、個頭足的蘋果就是好蘋果。”馬寶琨說,而對從事蘋果產業的業內人士來說,除了果品質量,最大程度“兼容”適應性好、產量高、管理簡單、耐貯存和運輸的蘋果品種,才是好蘋果。

阿克蘇、煙臺、天水、河北……哪裡出產最好吃的蘋果?

馬寶琨介紹說,蘋果起源於夏季乾燥、冬季寒冷的地區。在蘋果的成長和發育中起主導作用的氣候條件是溫度。蘋果一般傾向於寒冷、乾燥和日照充足的氣候條件。一般認為4至10月的平均氣溫在12℃-18℃之間,最適合蘋果的生長。當夏季氣溫過高,平均氣溫26℃時,花芽分化差,果實發育迅速,貯藏不持久。

另一個影響蘋果質量的是降水。

“世界主要蘋果產區的年降水量在500到800毫米之間。而且蘋果花芽分化和果實成熟需要乾燥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這樣果實表面明亮,色澤鮮豔,花芽飽滿。如果降雨量過大,則容易造成枝葉過多、花芽分化差、產量低且不穩定、病蟲害嚴重、果實質量差。”馬寶琨說,比如美國的華盛頓州和河北,基本上都處於同一個緯度,但華盛頓州雨熱不同期,正適合蘋果花芽分化和果實成熟期貯存糖分,所以華盛頓州號稱出產世界上最好吃的蘋果。

從全球範圍來看,北緯40°左右的溫帶地區,是最適宜蘋果生長的區域。

在中國,馬寶琨表示,我國有25個省份種植蘋果,但是主要集中在渤海灣地區(山東、河北、遼寧)、西北高原區(陝西、甘肅、山西)、黃河故道區(河南、江蘇、安徽)和西南冷涼高地(四川、雲南、貴州)四大產區。

根據氣候和生態適宜標準,西北黃土高原產區和渤海灣產區是中國最適宜蘋果生長的地區。

“在河北,承德和秦皇島燕山山地應該是最適合蘋果生長的地區。中南部的太行山部分地區,也比較適宜。平原地區次之。”馬寶琨說,最近幾年,河北的蘋果生產基本上形成了南富士、北國光的大格局,還有一些小眾品種零星分佈,“短期內以富士為主的局面很難改變。”

“未來,一些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的蘋果品種可能越來越多,人們的選擇可能會越來越多樣,這是好現象。”馬寶琨表示,目前我國蘋果到了由產地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型、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重要關口,品種和質量面臨持續提升。(河北日報記者 袁偉華 朱豔冰)

【相關】

尋找“虎拉檳”

蘋果身世複雜,近親眾多。洋蘋果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後,中國傳統的蘋果屬水果是否就此銷聲匿跡了?

“北京地區,原來蘋果一類的水果種類極多,除了古時寫作蘋婆的大果子,還有林禽、香果、沙果、秋果、虎拉檳、酸檳子、蘋果梨……其中虎拉檳個頭雖小但香味濃烈,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常買來盛一大盤。”

2001年,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感嘆於中國傳統水果正在被“洋蘋果”所取代,寫了一篇《想吃虎拉檳》的文章,登在《北京日報》上。

年輕人聽起來不免陌生:虎拉檳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

按照劉心武的記載:“虎拉檳紫紅透亮,擱在屋子裡沒多久就香溢滿堂,聞之心曠神怡。待摸著稍軟時取食,綿沙適口,雖不甚甜,卻別具一種鮮味,食後舌喉盡暢。”

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退休教授馬寶琨也曾聽說過虎拉檳。據他的考證,虎拉檳應該是檳子的一種,是一種原產於中國的蘋果屬植物。

虎拉檳個頭比一般的蘋果稍小一些,呈圓柱形,一般為白綠色,向陽的一面有紅暈,吃起來非常香甜,又叫香果,成熟稍早,不能久放。

關於虎拉檳得名的由來,有專家認為虎拉檳的“虎拉”是“忽拉”的諧音,“忽拉”形容快速,由於這種水果出現時間很短不能久存而得名。

在“國光”“元帥”等洋蘋果引進之前,檳子、沙果一直是北方百姓案頭最平易近人的水果。

令劉心武遺憾的是,“虎拉檳在北京水果市場上絕跡多年了,真令我懷念嚮往”。

那麼,如今是否還能找到這種讓老一輩無限懷念的虎拉檳?

現代著名作家丁玲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曾詳細描寫了採摘虎拉檳的場面,故事發生在河北涿鹿縣桑乾河畔的暖水屯。而張家口的涿鹿、懷來,正是沙果、海棠和檳子的主產地。

循著這一線索,我們果然在懷來找到了虎拉檳。(河北日報記者 袁偉華)

如今,懷來仍是檳子的主要產地,有酸檳子和甜檳子兩大品種。

酸檳子,又名香檳子、文香果。尖頂、紫紅、香氣異常濃郁,放幾個於室內,滿屋生香。

甜檳子又稱虎拉檳、虎喇檳、拉車,也是懷來傳統栽培品種。果型略大於酸檳子,味甜,近似於彩蘋果的味道,向陽面有紅暈。這兩種檳子主要分佈在懷來南部山區,大部分銷往京、津、晉等地市場,產量很小。

最近幾年,隨著電商和物流的發展,冷凍檳子在線上非常受歡迎,成為懷來特產之一。

事實上,採訪中業內專家也指出,解決了“有沒有”“好不好”問題的蘋果,如今面臨著消費升級帶來的新挑戰。口味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試圖尋找更多與眾不同的蘋果品種。

歷史上蘋果兩次重要的引進,都與河北密不可分。早在三百多年前,河北已經是我國蘋果的著名產區。環繞京津巨大的消費市場,傳統的小眾水果具備了滿足多元化需求的可能性。虎拉檳迴歸,或許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