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先生,不但是優秀的醫生,也是優秀的病人

傷醫事件過後兩個多月,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第一次以直播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陶勇先生,不但是優秀的醫生,也是優秀的病人

用他的話說,那就是醫生陶勇談當醫生成為患者的一些感受。

醫療和疾病這件事情,醫療界一直喜歡從醫生角度看。但在病人心目中,醫療和疾病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和模樣,從業者或許知之甚少。

當醫生真正站在病人(尤其是大病)的這個位置上,這種換位思考才可能是深層次的,而不再是停留在表面。就像陶勇先生所說的——“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為黑暗和沮喪的兩個月。”

站在我的角度看,陶勇先生,不但是優秀的醫生,也是優秀的病人。做出這一個判斷,基於如下理由:

首先,他有面對疾病和人生無常的良好生命態度。他選擇了放棄仇恨,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當中。人生,就是如此無常,遭遇了厄運,你有一千個理由選擇仇恨和攻擊,也有一千個理由選擇放下和慈悲。陶勇先生,選擇的是放下。

陶勇說他現在其實不恨崔某,“無論他受到怎樣的法律制裁,我還是我,我個人的未來幸福不幸福、我高興不高興,其實跟他沒什麼關係,我能想得開這件事。如果我不停地把自己陷入到仇恨中去,繞不出來,甚至去報復他人和社會,那我就變成了第二個他,那就是傳染病。如果我還是這種水平的大夫的話,我會認為自己不夠優秀。‌‌”

他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進行身心的康復,做直播和寫科普文章,平靜和積極的生活並沒有受到疾病的影響。

其次,他充分尊重醫生。“有關心我的朋友曾經問我大概能恢復成什麼樣,但是我自己並不去問醫生這樣的問題。”

他說,這類似於問一個老師“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清華北大”,一旦表達出期望值,就會給醫生壓力,其實病人需要做的就是配合醫生,詢問醫生自己該怎麼配合。

從頭到尾,他對醫生的態度始終是尊重和信任的,沒有因為自己是專家,就忽視了傳播這種態度。

最後一點,在直播和採訪中,他分享了自己對醫患信任和矛盾形成的思考,其實就是總結這個疾病的病態環境是什麼?追溯醫療暴力的來龍去脈。他不只是停留在批評,把責任完全歸到別人身上,而是提出從自己做起,改良環境。

“很多患者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到北京,就為得到一句回覆‘沒事兒,回去吧’。”


陶勇認為,可以通過科學的模式,建立起一個團隊,讓北上廣等地的醫生能夠和地方醫生的形成聯動。

在他看來,很多情況可以在地方解決,首診在北上廣進行後,複查可以在地方。這樣既減少北上廣醫生的工作量,同時也可以幫助地方的一些醫生積累經驗。

同時,他也希望,今後患者可以放下內心的焦慮和“完美主義心態”,未必所有病都要找北京的醫生來解決,也不用連打針都需要主任親自操作,要選擇相信醫生,才對患者有利。

這句話可以總結成——思考自己疾病的來龍去脈,搞明白病從哪裡來,如何防治?這件事情,對病人來說,很重要。否則,就真的白白生病了。你只有搞懂它,才會有機會降服它。生病治病防病,醫生的力量只是外因,病人的力量是內因,需要內外因共同起作用,才能產生合力。

那篇採訪的最後,陶勇先生說一句話,很見修心的功力。他說:“鬼門關裡走了一遭,老天爺給我留了一條命,可能就是為了讓我有給大家繼續服務的機會。”

精神的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生命觀,是戰勝疾病和厄運的最佳免疫力。

一個合格的醫生也往往是一個優秀的病人,久病成良醫。對疾病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不斷積累,螺旋式上升,一手經驗和二手疾病經驗相結合,這個醫生慢慢地就變得更優秀了。

如何做一個優秀的病人?陶勇先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作業範本。

醫療行業的核心工作,無非是圍繞著培育更優秀的醫生和同樣優秀的病人去進行,二者缺一不可。當下,前者發力很猛,後者卻嚴重缺席。故此,有了這一篇文章,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