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视剧五毛钱特效频出,究竟是哪些原因在掣肘?

前言:

2018年玄幻小说《斗破苍穹》改编电视剧上映,因为开篇就是斗气化马,大帝强者骑马赶来,恐怖如斯,毛绒玩具扮的妖兽,成为了玄幻改编剧上的一个梗,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2019年9月13日,电影《诛仙》上映,电影首日票房过亿,但特效却惨遭观众吐槽。

普智和尚和黑衣人的相互斗法,怎么看都让人有种九十年代的香港武侠风格,丝毫看不出"仙侠"风。

2020年的今天,《遮天》的真人版还未出片,已经被大多数粉丝极力唱衰。这些并不是个例,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特效影视剧的普遍现象。

与其说是观众已经对国产特效影视剧失去了信心,不如说是极度差劲的“五毛钱特效”的轮番轰炸下,浇灭了观众那仅存的希望。

时至今日,中国影视剧特效的发展如此滞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也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成本投入不够

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指的是资金成本,更重要的还有时间成本。

  • 先看国外的电影制作成本:

《复联三》,2018年5月11日上映,总投入近3亿美元,全球票房20.45亿美元;

《复联四》,2019年4月24日上映,总投入近7亿美元,全球票房27.98亿美元;

据漫威总裁凯文透露,从2012年上映《复联一》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这两部电影的拍摄。

《阿丽塔2》,2019年2月22日上映,总投入近1.7亿美元,全球票房8.7亿美元,前后历时两年制作。

《复联四》中,复仇者们穿越时空寻找宝石这个镜头,除了人是真的以外,其他全是电脑后期制作,据漫威官方透露,仅这一个特效镜头,花费近200万dollar,折合成人民币1300多万了,可以拍摄一部小成本电影了。

还有最烧钱的古一法师了,挥一两下手,就带走了几十万的经费。

详解 | 国产影视剧五毛钱特效频出,究竟是哪些原因在掣肘?

所以国外的特效给人的感觉往往都很震撼,因为人家舍得花钱啊。

在好莱坞是三个人做一件事情,而在国内,是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

拍电影花钱,找演员花钱,找特效团队也花钱,没多少导演愿意做这样的赔本买卖,所以这些特效在网友口中成了"五毛钱特效,一分都不能多"。

  • 接着来看国内:

《爵迹》,2016年9月30日上映,总投入2亿人民币,票房3.8亿元,从准备到完成不到一年;

《诛仙1》,2019年9月12日上映,总投入不到5000万人民币,票房4亿元,共拍摄88天。

看吧,数据是真实而无可辩驳的,现在这个年代,早已焕然一新,你想来圈钱,OK,可以,但前提是你最起码得拍出来一些好的作品吧。

神话剧中五颜六色的灯光特效"惨不忍睹",武侠剧中的剑气就是"动感光波",把长着獠牙的狗熊充当神兽。

中国特效公司收费可以便宜到1000元/分钟,甚至10万/集,而在美国,特效价格是以"帧"为单位计算的。

什么是帧?解释下

人眼所能承受的静态频率是24次/秒,也就是说当静态画面跳动的足够快,你所感觉到的画面就好像是动态的一样,而这样的一张静态图画就称为一帧。

  • 外包和层层克扣

经济全球化,也同样冲击着电影特效产业,投资方投入一定资本,片方在考虑了演员和拍摄成本后。最后留给后期特效制作团队的可能仅仅只有总费用的10%左右,再经层层外包和克扣,真正用在刀刃上的可能仅仅只有5%—6%。

于是特效制作团队只能草草了事,只追求量而忽略了质,你给我5毛钱却想要1块钱的质量,不好意思我做不出来。

最终拍出来一部烂片,观众不买账,票房低,投资方元气大伤,如此恶性循环,特效产业始终低迷。

在这方面,《流浪地球》制作方做法值得追捧,该部电影总投入近3亿,其中后期特效制作公司主要是More公司和橙视觉公司,导演郭帆也是直接对接公司,省去中间很多环节,真正做到把所有费用都花在刀刃上。

影视产业大IP的崛起和辐射

在这部电影之前的几十年间,中国影视产业模式普遍为大投资+大IP+流量的组合,这一模式也是屡试不爽啊,直到《上海堡垒》的扑街才压制住了这股歪风。

详解 | 国产影视剧五毛钱特效频出,究竟是哪些原因在掣肘?

  • 什么是大IP呢?

解释一下,IP其实就是知识产权,更通俗讲,假如你写了一本小说,火爆全网,那么这本小说就是大IP。

详解 | 国产影视剧五毛钱特效频出,究竟是哪些原因在掣肘?

而《诛仙》可能带来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中小投资+大IP+新人流量+低成本制作,《诛仙》投资仅五千万,这在很多电影中可能连宣传费都不止这么多。

  • 特效的地位

在旧的产业模式下,剧组拿到IP后,首先考虑的是演员薪酬,而这往往会占据总费用很大一部分,然后再考虑拍摄,最后再去考虑后期特效制作。

在大多数拍摄人心中,后期特效就是一个"补锅侠",前期拍摄做不到的,就交由后期特效完成。

而这种新的产业模式出现,至少演员片酬较旧产业模式比例会下降一部分,那么留给后期特效的预期费用也会较以往有所提高。

在大多数好莱坞制片人心中,特效非常重要,所以特效往往占拍摄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

电影工业系统不够完善

在国外,有一套很严格的东西来衡量你的镜头完成度,这样就可以保证你在确定的时间可以做出好东西,而在国内,成本和时间都不允许。

在好莱坞的电影体系中,从导演,拍摄,到服装,美术,制作特效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成熟的工业化体系,而且特效制作团队的基本上都是从电影准备阶段就参与研发。

影视业协作高效全面

《复联四》导演乔•罗素先前接受采访时也透露,在复联四开始准备期间,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就已经参与研发,从准备到拍摄再到后期,特效制作公司也一直都全程参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效本身也是讲述故事的一部分。

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可能全球的特效公司都参与进来。

而在国内,一部电影的制作,对于特效的定位就是"补锅侠",前期拍摄做不到的,就全交给后期特效制作,还冷冷的说一句:"你们后期特效不是万能的嘛?"

也许,这就是在认知方面的天差地别。

事实上,做特效其实跟做菜是一样的,从选材,切菜,到调料,这都需要有一定的体系的,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一键成品是不存在的。

那么国外的特效主要领先在哪里呢?

特效技术领先

全球特效制作公司ILM,也就是工业光魔,1975年成立,最初成立的目标就是为了一部电影服务的,是的,就是《星球大战》。

1991年为《终结者2•审判日》创作的T1000成为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产的主角;

详解 | 国产影视剧五毛钱特效频出,究竟是哪些原因在掣肘?

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制作的,会呼吸的,有真实皮肤和肌肉质感的角色。

列举这些,其实,国外在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做特效了,而那个时候中国还没开始呢。

中国特效起步本来就晚,在技术上我们很难超越外国,可如果我们还是在这条过于商业化的电影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话,那这五毛钱特效可能会越出越多,观众的吐槽也只会只多不少。

时间投资巨大

前面我已经说过,在国外特效制作都是用帧来计量的,特效制作本来就是一个技术活,需要慢工出细活,只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还有资金,才能够制作出来导演脑中所想的画面。

好莱坞拍摄电影大多都投资巨大。

可是又有问题了,中国有钱人也不比外国少啊,为什么不能投这么大资本呢?

假设一个导演计划连续拍三部电影,经层层融资,第一部正式开拍,然后后期处理,最后上映,假设反映强烈。

那么在开拍第二部时候便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资,进而可供使用的拍摄成本也会更多,开拍的困难也会小的多,如果第二部拍摄成功后又是反映很强烈,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拍摄第三部时候可供导演使用的资金成本会更多更多。

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你只有拍摄出好作品,观众愿意买账,才会有更多的资金融入,而有了更多的资金融入后,你才可以有可能拍摄出更好的作品。

面临困境,该如何突出重围

或许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在短期方面:

需要增强人们对特效的重视,让特效团队从电影准备期间就参与预算、拍摄等关键点,规划好特效所占的费用比例,还要尽量缩短外包的流程。

总结一句话,就是要给特效制作团队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把钱花在刀刃上。

从长期来看:

要建立良性竞争的模式,各个特效制作团队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特效技术能力,而不是一味压低价格。

还要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特效工业系统,通俗讲,就是从底层特效软件研究开发,到渲染和图像合成都要有对应的人才和评价指标。

影视业也应当有工匠精神

有个故事

"我想要一个凶神恶煞的神兽。"这是导演的要求;

"我不要听这些,照我说的做,我要一个身上布满毛的神兽。"这是一个资深制片人说的话;

"我知道这个片子的质量,但我针对的就是三四线的城市。"这是一个年入千万的制片人的豪言;

"帮个忙我们没预算了。"一个给二十万却想要八十万质量的投资方说;

"你管我怎么拍,你们后期特效不是万能的嘛。"一个拍了十多年的执行导演说;

"这部电影我们时间很紧,只能给你们三个月时间。"一个十分敬业的优质片方说。

于是特效公司最终做出了一个长着两个獠牙的看似狗熊的神兽。

不可复制的大师

在这个信息、科技都日渐发达的时代,电影层出不穷,所谓大师也不断增加,那么与以前那些为数不多的大师相比,现代的这些大师到底真的在一个层次上。还是滥竽充数呢?

《战狼》的导演吴京也说:"现在圈子里大师太多了,好像会拍电影的都能称之为大师。"

可我们需要明白,能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是不可复制的。

你可以一遍一遍地翻拍他们电影里的故事,却无法复制他们独特的气质和特有的内在精神,因为大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西游记》被翻拍成无数个版本,却只有82版的最让人难忘,并不是说拍的有多好,甚至里面有很多穿帮镜头,而是因为82版的,每个动作,每个画面都能切实打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详解 | 国产影视剧五毛钱特效频出,究竟是哪些原因在掣肘?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可以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的,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而这也是一部电影最核心的部分。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层面呢?

作为电影是一种高深的艺术,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人脑中的画面和人的感情,这种抽象的事物通过电影这种载体表现出来。

脱离精神层面,一味单纯追求画面感是拍不出好电影的。

所以,当导演想要传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时,应该用他自己个性化的拍摄风格,要尽量通过画面和剧情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你所想要表达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向观众传达那些肤浅的现象和情节。

结语

1998年,国内出现了第一部大量使用电脑特效的电视——《风云•雄霸天下》,20年前,当我们看到鬼畜般的无影手时,以及五颜六色的武打特效时,可能会直呼:"哇塞,太厉害了吧!"

20多年后,那个随便一搞就可以糊弄观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观众也开始带着更高的眼光去看待电影特效。

任何一部电影,只有真正热爱,用心对待每一个镜头,对技术的虔诚,和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才能做出观众热爱的好电影。

我们从来不怕没有特效电影,但我们害怕从此国人对中国特效丧失了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