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被父亲“嫌弃”信中有错别字,后来一封信登上《人民日报》, 让人泪目

 

“红色家风润三湘 家国情怀故事汇”

湖南省妇联出品 今日女报/凤网制作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湖南省妇联推出“红色家风润三湘 家国情怀故事汇”系列报道,介绍湘籍老一辈革命家、现代名人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敬请关注。

陶铸:生活中的慈父,教育上的严父

策划:湖南省妇联宣传部 执行:今日女报/凤网

“你们辛苦了!那个时候我还小不太懂事,字也写不好,常常受到爸爸的批评,父亲是个特别严谨的人。”在永州市祁阳县陶铸纪念馆,陶铸的女儿——年过七旬的陶斯亮羞赧地说。

她曾被父亲“嫌弃”信中有错别字,后来一封信登上《人民日报》, 让人泪目


这一幕发生在两年前,当天是陶铸的百年诞辰。陶铸纪念馆馆长杨铁军记得,那天,这位已至古稀之年的小女儿,在一封信前停住了。那是一封陶斯亮高中时父亲陶铸写给她的“劝戒信”。

“从信中可以看出陶铸对陶斯亮的要求非常严格。”近日,杨铁军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了陶铸身上“坚毅的品质、能吃苦的作风、严谨的做事方法”的家训故事。

她曾被父亲“嫌弃”信中有错别字,后来一封信登上《人民日报》, 让人泪目


人物简介:

陶铸(1908年1月16日- 1969年11月30日),出生于永州市祁阳县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10岁时就被迫辍学。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1965年1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5月后,相继担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等职。

她曾被父亲“嫌弃”信中有错别字,后来一封信登上《人民日报》, 让人泪目


严父:在女儿来信中“挑刺”

亮亮:

爸爸最近生点小病,因此有空给你写这封信。

你最近两次来信都看到了,知道你学习用功并且入了圈,这些都是我们非常高兴的,但就你两次来信看来,字写得更坏,别字仍然不少,这又使爸爸很不满意。你已是高中的学生了,应当在一封普通的信里没有别字。字写的不一定很美,但也要使人看来不讨厌,看得还清楚。这些毛病你永远不下决心改,爸爸就永不会高兴,(当然各门功课也争取要在四分以上)你知道吗?

张瑜暑假愿来广州,你应当欢迎她来,来往路费又全由爸爸担负。这是个很好的女孩子,在暑假期间跟你在一起,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彭妈妈我们当然很欢迎她来。妈妈的意见,夏天这里很热,不要请人家来,冬天广州天气好,那时再请她来住一时期。你可先将此意告诉彭妈妈。馀不及。望代问干爸爸干妈妈好。

爸爸

三月二十五日

亮亮:

你要千万记住爸爸这几句话:写信写文章下笔时字要写清楚,笔画要写够,不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写完后再捡读一两遍,发现别字掉字即改正補上。又及。

这是1958年陶斯亮上高中时收到父亲写的 “劝戒信”。信中,陶铸既“非常高兴”地看到陶斯亮学习用功,也“很不满意”她字写得不好和出现别字,而且陶铸批评的口气还十分严厉。古人常说:字如其人。或许,陶铸正是想通过“写字”这件事,来培养女儿严谨的做事方法。

除了对写信要求严谨,陶铸还常常敦促女儿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思考。在父亲的影响下,陶斯亮从小养成了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定期总结自身的优缺点。而陶铸一有时间也会跟女儿一起总结,帮女儿修改日记和作文,要是实在没时间就让秘书帮着改。

在陶铸的培养下,陶斯亮的写作功底进步明显。1978年12月,陶斯亮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一度让无数人落泪。

她曾被父亲“嫌弃”信中有错别字,后来一封信登上《人民日报》, 让人泪目


慈父:将女儿“下放”劳动

虽然父亲对陶斯亮要求严格,但陶斯亮说:“爸爸是一个慈父。”

陶斯亮回忆,从小到大,父亲都对她非常温柔慈爱。她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到家,必须要等到父亲回来才肯睡觉。当年在东北时,因为生活条件苦,烧一盆水洗澡,从来是她洗完的剩水父亲再洗。

不过,这位慈父奉行的是吃苦教育。作为高级干部,陶铸不仅没让女儿享受特权,还曾将女儿“下放”劳动。

原来,陶斯亮初中时,曾迷上了看小说,学习不太上心,同学们都在认真复习功课,备战中考的时候,陶斯亮没把考试当回事,埋首于小说中。1957年,陶斯亮中考落榜。

消息传到陶铸那里,陶斯亮原本以为父亲会劈头盖脸骂她一顿,发一顿脾气,然后再帮她解决一个学校,就在广州找一所中学上。没想到,陶铸很平和地对她说:“没考上就没考上,你去白云山搞劳动算了”。两天后,陶斯亮竟然真的被安排到白云山,随下放干部劳动。

“他觉得我缺乏锻炼,太享福了,不知道什么叫苦,去劳动锻炼一下对我有好处。”陶斯亮说,当时,她推着自行车,一个网兜里带着洗漱用品,就到了白云山,住在农场的大宿舍里,每天植树,一周只休息一天。

她曾被父亲“嫌弃”信中有错别字,后来一封信登上《人民日报》, 让人泪目


在这期间,陶铸每天不管多晚回来,都要关心一下女儿参加劳动后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叮嘱女儿广东夏天蚊子多要穿上睡衣睡,放好蚊帐,房门一定要插好。

一年后,陶斯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北京一所高中继续读书。

言传身教“不忘初心”

对于父亲的教育特点,陶斯亮曾这样总结: “父亲没有刻意培养我,一般都是他做给我们看。”

在陶斯亮的记忆里,陶铸从不享用特权,爸妈的生活“类似苦行僧”。1951年,他们一家在广东工作时,明明两夫妻的工资都不低,一家人完全可以过上宽裕的生活,但是陶铸常说:“生产上不去,住那么好的房子,吃那么好的饭,心里不过意,群众也不答应。”于是,一家人住在广州军区大院一所旧房子。房间阴暗、少见阳光,碰上阴天,白天进屋还要开灯。后来,由于妻子曾志身患疾病,医生坚持让她多晒太阳,陶铸这才同意对这所住了近15年的旧房进行维修。陶铸从北京回来后,觉得房子修得太好,花了太多公家的钱,决定把他和曾志多年节省下来的1.5万元(包括国库券)作为维修费全部上交。


她曾被父亲“嫌弃”信中有错别字,后来一封信登上《人民日报》, 让人泪目


1961年,,陶铸赴莫斯科出差。回国后,他没有给自己女儿买一件礼物,却用为数不多的出国津贴,为广东粤剧团买回一台放映字幕的幻灯机。外国政府送给他的手提摄影机、照相机也全部转送给了有关单位。

“他对我说,‘你别指望我给你留什么钱,你以后要靠自己的本事,最多1000元给你结婚’。”陶斯亮回忆,父亲还曾告诉她:“我干一辈子革命,没有任何要求,只是希望死了以后,人们在我墓前立块牌子,什么官衔和生平事迹都不要写,只写上‘共产党员陶铸之墓’八个字,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给我的信念,就是现在常说的不忘初心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父母潜移默化给我的。”几十年后,当媒体问起父母对她的影响,早已一头白发的陶斯亮这样说道。

在父母的影响下,陶斯亮从未持“国务院原副总理之女”的身份为自己谋私利,而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后来,当了20年医生的她致力于公益事业,29年来救助了大量贫困听障人士、脑瘫患儿。而她也获得了“2018年度公益人物”、“最具网络人气公益人物奖”等奖项。2019年,她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慈善公益领域——孤独症儿童救助,希望建成一个孤独症治疗的平台,“能抢救一个孩子是一个孩子”。

陶斯亮说:“我从事的慈善公益事业也是一种传承,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九死一生干革命,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我今天做的事情,也是在传承他们当年做的事情,用实际行动来传承。”


后记:

不仅仅是对女儿严格要求,陶铸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发布的文章《共产主义的坚强战士——纪念陶铸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写到,陶铸强调,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过党的组织生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他到各地调查研究,总是事先“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并要身边工作人员督促检查。他下乡蹲点,从来都是轻车简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在广州工作生活多年,居住的房子从未更换过。他母亲长期住在农村,组织上打算让其迁入城镇落户,陶铸予以拒绝。他说:“农村老人那么多,你们都给迁了,再考虑我母亲。” 就这样,其母在病逝前一直住在祁阳农村。他的堂弟、侄儿等10多位亲属,也一直在农村务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