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


觀之不厭,仰之彌高


-


文徵明(1470-1559),號衡山,是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核心人物,他的書法、繪畫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其藝術風格在統一之中又富於變化,內蘊飽滿而深刻。蘇軾雲:“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文徵明的作品即屬於典型的“士人畫”,“意氣俊發”,使人觀之不厭,仰之彌高。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像》

中國傳統文化之審美品格,往往相對標舉。詩有“沉鬱”、“飄逸”;詞分“婉約”、“豪放”;繪畫亦發展出 “南北宗” 理論,以南宗之簡淡對應北宗的華贍。然而在實際的歷史中,一人而兼具眾美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杜甫不乏飄逸之句,辛棄疾也有婉約清麗的 “易安體”。進一步言,將審美的兩極統一於一身的追求屢屢見諸古人論藝文字中。蘇軾評陶淵明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王安石論詩也說:“看似尋常最奇崛”,龔半千論畫雲:“北宋人千丘萬壑,無一筆不減;元人枯枝瘦石,無一筆不繁。予曾有詩云:鐵幹銀鉤老筆翻,力能從簡意能繁。……” 曾國藩論書法,也推重 “含雄奇於淡遠” ,他說:“方悟文人技藝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遠。作文然,作詩然,作字亦然。若能含雄奇於淡遠之中,尤為可貴。……大抵作字及作詩古文,胸中須有一段奇氣盤結於中,而達之於筆墨者,卻須遏抑掩蔽,不令過露,乃為深至。”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像》

故宮博物院藏文徵明畫《湘君湘夫人圖》,此畫設色典雅,格調高古,從上面數則題詞中可以窺見文徵明的審美追求。文氏題跋說他少時曾見過趙孟頫所畫《湘君湘夫人圖》,設色行墨高古動人,沈周讓他臨摹,他敬謝不敢。二十年後,他見到的同時人所畫此圖雖極精工,但缺乏古意,於是自己借鑑趙孟頫、錢選兩家風格畫了此圖,可惜沈周已經下世,來不及見到了。另一則王稺登的題詞則進一步指出文徵明所批評的缺少古意的畫家正是仇英,仇英畫過兩次,都不能使文徵明感到滿意。可見仇英般富麗精工的繪畫風格並不見賞於文徵明,他所推重的“古意”又確為何指呢?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溪堂讌別圖》

且以《溪堂讌別圖 》 為例,此圖作於嘉靖辛丑(公元1541年),是文徵明七十歲後所作,在樹石人物的造型上,畫家運用一種簡潔而略帶稚拙的筆法進行描繪,設色並不追求明豔,而是在近乎統一的色調裡,又區分出微妙而豐富的層次變化。元代的文人畫,多以水墨為主,像黃公望、倪瓚的作品尤其如此。在這樣一種傳統下,文徵明所運用的青綠法無疑綜合和一些“北宗”山水的特色,但為了保持其平淡幽遠的審美風格,便用“古意”這一概念進行中和,把絢爛精麗、刻畫細微的北宗風格和簡約平淡、草草見意的南宗特徵融為一爐。這正是文徵明繪畫的獨特之處,也是他獨領吳門畫壇風騷關鍵因素。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溪堂讌別圖 》畫面局部一

含綺麗於沖淡,貌淺而意深,是文徵明的作品特色,也和明史所稱文徵明“和而介”的性格特徵相一致。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講疏體畫之妙處:“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在審美活動中,觀畫者並非無所用心,色彩和筆畫上的缺落和簡淡反而會有效的激發觀者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力使畫者參與到作品的“構建”中,在內心呈現出一幅更“完美”的畫作,得到一種“百看不厭”的審美體驗。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溪堂讌別圖 》畫面局部二

和繪畫的融冶一爐不同,文徵明的書法作品分野明顯,甚至 “簡靜” 和 “豪橫”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訴求在其不同作品中都有完美的呈現。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雜詠詩卷》

文徵明《雜詠詩卷》是我們所熟悉的文氏典型書風,理性規矩的用筆和平緩自然的節奏都呈現出一種“簡靜”的風致。可謂書如其人,但是作為藝術家的文徵明同樣有橫放恣肆的一面,在他晚年所作的諸多大字手卷上,我們看到一種源自宋代黃庭堅書法的雄強、浪漫和奔放。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文徵明丨含綺麗於沖淡

《秋興詩卷》是文徵明晚年的大字作品,其中不難看出他對於黃山谷、沈周書法的繼承,長槍大戟,奔突雄快,如入無人之境,這樣的風格竟然和那種規矩嚴謹的小楷書同出一手,不能不讓人驚歎佩服。


據文嘉《先君行略》記載,文徵明年九十而卒,去世的時候,他手裡還握著筆管,正在為人書寫碑誌,“儵儵若仙去,殊無所苦也”。文徵明在漫長的生涯中留下來數目可觀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風格多樣,意趣各別,展示了其精神世界的不同側面,他既有仁者樂水的靈動,又不乏智者樂山的厚重,博涉多優而異量兼備。品讀這些作品,與古賢精神相往來,自是人生一大樂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