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歲國醫大師鄧鐵濤一天的作息表!這些養生祕密在其中


轉自:廣東中醫藥

102歲國醫大師鄧鐵濤一天的作息表!這些養生秘密在其中

鄧鐵濤(1916- ),首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臨床家、理論家、教育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我們人體內部是非常微妙的,存在許多規律性的現象,如一天24小時的日夜節律,正常的規律是,白天干活,晚上睡覺;如婦女的月經,每月什麼時候該來,來多久,什麼時候該結束,都有規律。

古書《管子》有云:“起居不時……則形累而壽命損。”唐代藥王孫思邈,據考證,活到141歲,他也總結出“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

因而,養成科學健康的起居作息規律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可能,便應該讓自己的生活規律起來。反之,如果長期生活起居缺乏規律,或雖有規律但卻是不健康的“壞規律”,比如經常“開夜車”、不吃早餐、飯後倒頭便睡、不愛運動等,將會打亂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容易生病、早衰等,對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102歲國醫大師鄧鐵濤一天的作息表!這些養生秘密在其中

關於飲食

拿飲食規律這一點來說吧,許多患胃腸道疾病的人,就是因為一開始不注意飲食規律造成的,“白領”中有比較多這樣的人。因為膽結石而切除了膽囊,變成“沒膽”的人,就與經常不吃早餐有關係。

慢性胃炎、胃潰瘍、消化功能紊亂等,也都與飲食不規律有很大關係,經過調整飲食的規律,配合一些藥物治療後,多數能夠治癒。急診科經常接診突發腹痛、腹瀉、嘔吐的急性胃腸炎患者,多數也與“飲食不節”有關係。在鄧老看來,規律飲食的人,很少會患這些病。

關於睡眠

睡眠規律的重要性就變得容易理解得多了。現代都市很多人有這樣的經歷:由於學習或趕工作,連續加班熬了幾次夜,每次都是忙到凌晨2、3點鐘之後才睡,一覺睡到次日中午,這樣算下來睡眠的時間其實也不短,足有10個小時,但是第二天起床時卻總覺得像沒休息過一樣,頭腦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這就是違反了人體正常生理睡眠節律的“後果”。

人如果經常“開夜車”,就會打亂這種節律,影響睡眠質量,次日起床後就會感覺精神疲憊,頭腦不清醒,不僅影響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也影響到健康。

偶爾幾次這樣的經歷,還不要緊,影響不會太大,可是如果長時間這樣的話,就會打亂大腦正常休息的節律而有損健康。如胸悶、心慌、頭暈、健忘、腰痠、失眠、煩躁、脾氣變差、口腔潰瘍等等症狀就很可能出現。

102歲國醫大師鄧鐵濤一天的作息表!這些養生秘密在其中

鄧老喜歡閱讀,並以之為樂

現代人工作繁忙,迫於趕工作,或有些人喜歡夜深人靜而選擇夜間工作,這些都是有礙健康的。長期打亂作息時間,就容易產生問題。除了上面舉出的一些情況,還容易得感冒、一生病便很難好、面容憔悴、“熊貓眼”,女士還可能出現內分泌紊亂、月經不調的情況。所以,經常熬夜的人群需要留神注意了。

科學、規律的作息安排,有利於保持高質量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以便第二天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列寧有句話講的很好:“不懂得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

除了上面提到的飲食和睡眠要規律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運動、工作、娛樂等活動安排的合理與否,對人體也會有影響,在此我們不詳談。

102歲國醫大師鄧鐵濤一天的作息表!這些養生秘密在其中

書法也是鄧老的一大愛好

因此,鄧老建議: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身情況的不同,合理的安排好自己每日的工作、學習、運動、飲食、起居等日常活動,並長期堅持、形成規律,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健康,這個非常重要。

鄧老作息時間表

起床後:

靜坐、50個呼吸吐納自我保健按摩(從頭開始、遍及全身 )—喝一杯熱開水或花茶—打八段錦

早餐後:

早餐後練氣功(半小時-1小時)—讀書、看報、練書法、寫文章等—中午繞樓散步10圈(11:00-12:00)

午餐後:

看看報紙—午睡(1:30-3:00)— 讀書、看報、寫文章—傍晚打太極拳

晚餐後:

看會兒電視—晚9:00洗澡(冷熱水交替)—做30分鐘氣功、看看書—23:00之前準時睡覺

民間有一句話叫:“不覓仙方覓睡方”;《老老恆言》中指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能眠者,能食,能長生。”講的就是良好、充足的睡眠對人體健康而言很重要。

鄧老在多年臨床觀察中發現:存在睡眠障礙的人往往都有面色灰黃,精神委靡,智力與記憶力下降,抵抗力差,衰老較快的表現。

保證充足的睡眠確實很重要,但睡眠時間卻不是越長越好,睡眠過多對人體也是有害的。古人言:“久臥則傷氣”,“凡睡至適可而止,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每天多長時間的睡眠才算合適呢?

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成人每天的睡眠時間以7~8小時為宜,兒童需要更長些,以9~10小時為宜,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睡眠時間可適當縮短,但最好不要少於6小時,隨年齡增大,睡眠時間應相應延長,具體以個人感覺精力充沛、舒適為度。

知道大概睡多久後,該怎麼做才能睡得更香呢?

首先,入睡時間要規律。以一日而言,子時以前(夜間11點前)就寢,是古人依自然和人體生理時鐘配合的最佳建議,若能遵此規律,則能縮短入眠的時間。

按季節來說,其基本原則是配合日光作息,春天到夏天是白日漸長、黑夜漸短;秋、冬季節則白日漸短、黑夜漸長,睡眠時間也可隨之調整,以符合四季睡眠的需求。如《黃帝內經》雲:“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

按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內存在生物鐘,每天有規律地睡眠,則將自身生物鐘調整得非常好,自然不容易失眠了。

其次,應當學習孫思邈提出的“凡眠,先臥心,後臥眼”。也就是說,睡前要拋開一切喜怒憂思和煩惱,精神上儘量放鬆,做到恬惔虛靜,使大腦處於抑制狀態,然後再慢慢閉上眼睛,自然昏昏入睡。

不難想象,那些心胸開闊,性格開朗,有所寄託,生活積極向上的人,自然容易泰然自若,安詳入睡;而那些心胸狹窄,雞腸小肚,斤斤計較,多愁善感,悲觀消極的人,多偏於失眠了。

正因為這樣,中國文化歷來告誡我們要修心養性。如果能時刻注意這一點,就算面臨巨大壓力,也依舊能夠酣然入睡,一覺到天明瞭。

此外,保持周圍環境安靜、採取合理睡姿、選擇舒適臥具等,也相當重要。這裡,稍微介紹一下睡姿的選擇。孫思邈曾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僵臥。”“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床。”印度的蘇布拉瓦尼教授研究也發現,因為磁場的關係,頭東腳西是比較科學的睡姿。

那麼,經常失眠,又該怎麼辦?

除前面提到的規律作息有利於睡眠外,其他的比如靜坐安神,睡前按摩,沐足,白天練氣功、太極等都有助於入睡。有時候還需要求助於醫生,用中藥調理好陰陽氣血。

說起睡眠,這裡再順便提下午休。雖然有些人主張不需要午休,但鄧老認為午睡對人體很重要,特別對於老年人。鄧老每天午餐後會看會兒報紙,稍事休息,然後就午睡,午睡時間一般在1~1.5小時。適當的午睡可以彌補上午所消耗的精力,又為下半天的工作和學習做好準備,對於保持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幫助。

當然,午睡也要有點講究,鄧老認為午睡要注意下面幾點:

⑴午餐後不要立即午睡,最好休息半小時後再睡,否則容易延長胃的排空時間,影響胃的消化功能。

⑵午睡時間以1個小時左右為宜,老年人,可以適當延長午睡時間,但也不宜太長。午睡時間不宜太短或太長,太短達不到休息的目的;太長的話,人體容易進入深睡狀態,醒來後反覺精神狀態不好;而且多於1小時的午睡,還容易影響到晚間的睡眠。

⑶不要坐著午睡和伏案午睡,也不要以臂代枕。不正確的睡眠姿勢,不僅不能消除疲勞,還會影響大腦的供血和供氧,出現眼球受壓,前臂缺血缺氧麻木等症狀,還容易患頸椎、腰椎疾病,不利於健康。

⑷起床時不要過猛,以防腦部突然供血不足而暈倒。最好在床上先停留數分鐘,稍事活動,再慢慢起床。

⑸另外,老年人不宜獨居,睡眠中,最好能有人照料,及時發現和處理不良睡眠情況,如呼吸暫停、異常打鼾、呼之不醒等,防止睡眠中猝死現象的發生。

其中的後兩條注意事項,也適用於晚間的睡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