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Corrosion Science》铝金合金腐蚀行为取得新进展!

在调控纳米多孔材料结构的众多方法中,调整脱合金前驱体的效果最为明显。本文从材料腐蚀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Al-Au合金的腐蚀行为及机理,从合金表面钝化膜能带结构的角度解释了单相AlAu在盐酸中的特殊电位响应。


近日,山东大学材料学院边秀房教授课题组在铝金化合物腐蚀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orrosion behavior of monophasic and multiphasic Al50Au50 ribbons in AlCl3 + HCl solution”为题发表在材料腐蚀类顶级刊物Corrosion Science上。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闫芝成为本文第一作者,山东大学材料学院王伟民教授和埃迪斯科文大学张来昌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orsci.2019.108398

山东大学《Corrosion Science》铝金合金腐蚀行为取得新进展!


纳米多孔材料由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低密度,在催化、传感、激发和新电化学能源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调控纳米多孔材料结构的众多方法中,调整脱合金前驱体的效果最为明显。为了深入了解前驱体结构对脱合金过程的影响,王伟民课题组选择单、多相Al-Au合金为前驱体,盐酸为腐蚀液,从材料腐蚀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Al-Au合金的腐蚀行为及机理。


在王伟民教授和张来昌副教授的指导下,闫芝成成功制备了单相AlAu合金条带,并对同组分、不同相组成的合金完全不同的腐蚀行为给出了解释。研究发现,Al2Au相在铝金合金的腐蚀中起诱导作用,其腐蚀产物具有多孔结构并将进一步加速基体相的腐蚀,这为纳米多孔金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对于单相AlAu在盐酸中的特殊电位响应,王伟民教授从合金表面钝化膜能带结构的角度出发给予了解释。


山东大学《Corrosion Science》铝金合金腐蚀行为取得新进展!

图1 铸锭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元素分布


山东大学《Corrosion Science》铝金合金腐蚀行为取得新进展!

图2 极化曲线与腐蚀形貌


山东大学《Corrosion Science》铝金合金腐蚀行为取得新进展!

图3 等效电路图


边秀房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近年来积极与埃文斯科文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并依托山东大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非晶合金的磁学性能、耐腐蚀性能、污水降解性能及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先后在Advance Material、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Thermochimica Acta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6YFB0300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51471099, 51771103 and 51511140291)。


本文综合自山东大学材料学院、腐蚀科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