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上海,上海灘。

上海地名由來

上海名稱由來主要有三說:一說北宋時已有上海浦,是上海聚落東面大浦,因浦得名;一說“因地居海之上洋”;又說海外商舶在此登岸故名。簡稱“滬”原係一種捕魚工具,以竹編成,古代吳淞江下游居民多以捕魚為業,故稱古吳淞江下游為“滬瀆”,東晉吳國內史(太守)虞潭曾修滬瀆壘,以防海寇,後袁山松又加以增築,故址在青浦區舊青浦西。今上海市境相傳為戰國時楚國春申君封地,元代以後附會黃浦江為其開鑿,因而黃浦江一名春申江、申江,此為簡稱“申”的由來。

地名看中國之上海,上海灘。

上海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佈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闢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併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千米,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併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千米、水面積697平方千米。 [23]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2009年,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2011年,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併,組成新的靜安區。 [25] 2016年,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製為崇明區,此標誌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16個區共有107個街道、106個鎮、2個鄉。


地名看中國之上海,上海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