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身影

《长安十二时辰》里太子李玙没有一点储君的威风,处处被右相林九郎掣肘。关键是,既是父亲又是君主的“圣人”对此听之任之,甚至会有意无意地限制、打压太子。十二时辰内长安城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太子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致于他能否最终继位都成了观众心中的疑问。

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身影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太子李玙

历史也确实如此,李玙的原型李肃在将近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中,两次被牵扯进政治大案,危在旦夕,大案之下白骨累累,太子为求自保,不得不如壁虎断尾逃生一般,两度离婚。到四十来岁时,大唐帝国的储君已是心力憔悴、满头白发。因果循环,待到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出逃,至此君父受难之际,太子却趁机登基夺权,当年高高在上的父皇终成晚景凄凉的太上皇。

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身影

唐玄宗

何以这对大唐最有权力的父子彼此猜忌如此?

这恐怕不单纯是玄宗和太子的相处问题,实际上,这正是百年之前的玄武门之变的身影。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大唐帝国开国后的第9年,太白金星两次白天出现在天空,似乎在预示着这一年会有惊天剧变。

南犯的草原劲旅突厥,看起来就是天象所指,然而来势汹汹的突厥铁骑最终并未掀起多大的风浪,威严肃穆的宫城北门——玄武门却出人意料地成了滔天巨浪的策源地。

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身影

农历六月初四清晨,秦王李世民率兵于玄武门诛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作为父皇的唐高祖李渊下诏改立秦王为太子后,不久禅位。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胜利登上了九五之位。

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身影

玄武门之变在整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件,它的特殊在于它的尴尬。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一方面讲究正统,一方面也推崇明君,而玄武门事变作为一桩与正统不合的武装政变,却造就了古代史上少有的一代贤主。

从某种角度上讲,唐太宗有多贤明,玄武门事变就有多尴尬。

潘多拉魔盒

通过手足相残、夺宫上位的武装政变登上大位,也可以作为一代有为明君流芳百世,这对李唐皇室来说,无疑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这些有机会获得最高权力的皇族子孙们,从此有了另外一条通往皇权的隐秘之路。

可以说,玄武门政变不仅影响了唐初的权力交接,更侵入到李唐皇室的血脉之中,有唐一朝,李唐皇室都生活在这一事件的阴影之下。

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身影

《贞观长歌》剧照唐太宗

唐太宗似乎也想努力纠正玄武门事变的负面影响。

所以无论多么宠爱儿子李泰,唐太宗还是因他与太子李承乾争位而将其贬黜, 在诏书之中唐太宗特意申明皇位是不可以通过谋算得到的。

在继承人选择上,因为可以不杀自己的兄弟,性格软弱的高宗李治也成了最好的选择。

可见在唐太宗内心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平息皇室的权力斗争对亲情的绞杀。

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身影

唐太宗

然而言教不如身教,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作为斧影烛声的宫闱政治斗争,玄武门之变也许永远没有真相。我们从唐太宗治国的表现上,可以说他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但这件正确的事在程序上却是错误的。

玄武门事变的成功开启了皇族子孙对最高权力无所顾忌的欲望,允许它发生的李唐皇室就不得不付出子孙嗜血的代价。

三次玄武门之变

安史之乱之前,大唐皇权尚未被宦官支配,大唐皇室的武装政变层出不穷。

继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之后,沧桑的玄武门又见证了两次政变:一次是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推翻母亲武则天;另一次则是当时身为王爷的唐玄宗亲自参与的,杀掉了妄图模仿其祖母武则天的伯母韦后和堂姐安乐公主。

唐玄宗自己登上大位,则是依靠了公元712年的先天政变,干掉了当时势力大到“七任宰相,五出太平”的姑母太平公主。

这样的家族历史,这样的亲身经历,让唐玄宗如何不心惊,如何不忌惮自己的太子。有过这些故事,被压制的太子何尝不想一品报复父皇的痛快。

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身影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圣人”唐玄宗

《长安十二时辰》设定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离最初的玄武门政变已经百年有余。也许玄宗会以压制太子为当然,也许太子会伤感父皇不信任,他们大概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巨大阴影之下,百年前,当玄武门下的刀光剑影闪动时,已注定了百年后,他们父子的彼此猜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