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曾經有一篇論文擺在我眼前,但我沒有絲毫印象,只能選擇撤稿,即使它發表在影響因子接近 6 的期刊上。


別不信,這是個離奇的真實故事...


所有作者都未參與,6 分 SCI 撤稿


3 月 25 日,愛思唯爾出版社旗下期刊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撤稿了一篇題為 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es in gouty arthritis to Evalu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hi and bone erosion 的論文。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據悉,論文通訊作者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超聲醫學科,肌骨專業組組長邱邐教授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論文撤稿在科研界可以說是稀鬆平常,但是這篇論文的撤稿理由,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抄襲?剽竊?一稿多投?同行評審造假?


通通都不是~


根據官方的撤稿通知,本文系作者申請撤回,原因是論文署名的三個作者並未參與該論文或者對該論文並不知曉。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三個作者都沒參與過這篇論文,那麼論文是誰寫的,又是誰投的呢?


期刊和作者也沒搞明白~


愛思唯爾在回應《撤稿觀察》時談到,邱博士指出通訊作者的電子郵件地址是偽造的,並確認了該電子郵件地址並不屬於她,疑似作者身份被盜。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圖片來源:RetractionWatch


偽造作者身份,在一個影響因子接近 6 的期刊發表文章,這操作一般人真的學不來。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在學術界並不少見。


偽造作者身份,一種新興的造假方式


偽造作者身份(Forged Authorship)是近些年來一種新興的論文造假方式,即論文署名的眾多作者中的一個甚至是所有的作者,對相關論文的研究和發表未做貢獻、並不知情或並不同意。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圖片來源:RetractionWatch


2019 年,一篇發表在 Trends in Chemistry 的論文便對此類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偽造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增加論文的影響力,加快論文的發表。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圖片來源:Trends in Chemistry


通常情況下,存在偽造作者身份的論文大都可能存在問題,因此,這類論文在撤稿時,原因並不單單是偽造作者身份,經常還伴有數據有效性、結果有效性存疑,甚至是抄襲、剽竊等原因。


舉個例子,2018 年,PLOS ONE 雜誌撤稿了一篇文章,原因除了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對論文不知情外,還有數據疑似造假。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若不是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致信期刊出版社,相信這篇文章還很難被揪出來,可以說偽造作者身份是一種非常隱蔽的學術不端行為了。


當年清華學術地震,背後也有偽造作者的身影


類似情況不僅發生在國外,國內也有這方面的案例。


2018 年,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一科研團隊累計遭撤稿 11 篇,涉及圖像篡改、圖片文字數據重複使用,偽造作者署名信息等,引發了一場學術大地震。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圖片來源:RetractionWatch


涉事論文的第一作者葉肖鑫在其讀博期間,發表論文 16 篇,獲清華學術新秀提名,但最後被發現其論文存在數據重複利用,偽造作者身份等學術不端行為。


其導師在主動撤稿時,指出佐治亞大學華人學者 Z.T.H.Tse 並未參與相關研究,也對論文的發表不知情。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圖片來源: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對此,清華大學進行了嚴肅處理,撤銷了葉肖鑫的博士學位,同時對其導師追責問責,其導師唐國翌教授被取消招收研究生資格,並撤銷其材料學科負責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長職務。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可以說葉同學事件也是一個坑導師的典型案例了。


嚴格審核下,偽造作者身份如何矇混過關


有些同學可能會感到疑惑,在期刊編輯的嚴格審核下,偽造作者身份如何矇混過關呢?


只能說科研黨演起戲來,水平都很高。


一般而言,偽造作者身份可以通過代簽作者協議、偽造作者郵箱、竊取他人科研成果等方式來完成一篇能瞞過期刊編輯的論文。


1. 代簽作者協議


代簽作者協議最為簡單,一般而言,只有在所有作者都同意的情況下,論文才可以發表,而代簽作者協議則是讓一個或者幾個作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同意”或者“被知情”。


下圖便是一個代簽作者協議而被撤稿的例子。


在這篇論文中,一位作者在並未告知另一位作者的情況下就代其簽署了作者協議,導致論文被撤稿。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2. 偽造作者郵箱


偽造作者郵箱,使期刊編輯無法聯繫到被偽造的作者,這是非常常用的一種方法。這些被偽造身份的作者很多都是真人,身份信息都可查,僅有郵箱地址是偽造的,甚至還是論文真實作者的導師或者同事。


在下面這篇文章中,論文一作偽造了其導師的郵箱進行投稿,最後被期刊撤稿。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圖片來源:Inorganica Chimica Acta


3. 竊取他人科研成果


剽竊他人成果指的是,未經他人允許,將他人的學術成果進行發表,甚至將他人列為共同作者。這種情況操作起來相對較難,畢竟獲得他人的數據不太容易,但也不是沒有相關例子。


下面這篇論文的撤稿理由便是論文的共同作者剽竊他人數據,所謂的署名作者並未參與該項研究。


迷惑:6 分 SCI 竟被白給,所有作者均不知情,川大已經正式撤稿

圖片來源:Reproduction Nutrition Development


偽造作者身份的方式著實五花八門,但是不管論文數據是不是真實無誤,偽造他人身份發表論文都不是正途,不僅影響造假者的科學道德和科研誠信,還可能給被假冒者帶來負面影響。


要是有人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送你個高分 SCI 一作,你敢要嗎?


圖片來自網絡。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果侵權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