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导 · 读

根据2019年《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给出的数据,目前全球范围内估计有4.63亿成年人(年龄在20-79岁之间)患有糖尿病,占该年龄段世界总人口的9.3%。

目前,我国拥有1.164亿(未计入港澳台数据)糖尿病患者,位于世界首位。根据调整年龄因素之后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的成年糖尿病发病率接近10%,亦远超其它国家与地区。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人类生命的顽固疾病,患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器官组织(如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所以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达上百种。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观测自己的血糖变化,严格控制血糖含量,否则将可能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等更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


正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如此可怕,所以针对糖尿病的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仅需5分38秒,即可实现对胰岛、胰腺、肝脏等各系统器官进行早期疾病风险预警,让受检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HRA风险提示:胰腺功能下降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依据

1、功能值:

胰腺功能值是否处于正常值范围;

2、指标:

间质血糖是否处于正常值范围;

胰岛素是否处于正常值范围;

3、系统提示:

胰腺机能轻度变化;糖原生成增加,糖酵解降低;胰岛素抵抗的倾向;胰岛素分泌量减少;糖代谢失调、糖调节受损IGR的倾向。

4、风险价值:

发现通过胰腺功能异常和胰岛素分泌量发现早期糖尿病,尽早检查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诱发其他并发症。


下面,编者就给大家分享几例关于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相关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病例。


病例一

姓名:王某

年龄:27岁

性别:男

HRA检测提示最高风险在内分泌系统,主要问题糖代谢异常,与之相关的主要部位胰腺呈现深蓝色,表示功能下降趋势;并提示胰岛素抵抗导致的慢性疲劳,建议针对胰岛素方面做详细排查。

生化指标提示:血糖正常,胰岛素分泌量低。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之后该受检者去临床检测糖耐量结果如下:

(1)空腹结果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2)口服糖后1小时结果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3)口服糖后2小时结果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以上临床结果可以判断该受检者胰岛素分泌异常,存在着胰岛素抵抗。


病例二

姓名:高某

年龄:51岁

性别:男

HRA评估结果显示内分泌系统风险最高,系统提示有胰岛素抵抗的倾向;消化系统中胰腺呈现黄色闪烁状态重点提示,糖原生成增加,糖酵解降低,指标中间质的血糖超出正常范围,达到10,说明当前受检者胰腺机能受损,血糖升高风险很大。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综合以上风险因素,所以建议受检者进行血糖的监测。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2017年6月20日该受检者曾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结果显示葡萄糖6.82mmol/L高于正常值,所以血糖升高的问题一直存在。


病例三

姓名:张某

年龄:54岁

性别:男

HRA评估结果显示消化系统风险最高,胰腺功能发生改变,并提示:肝脏,胰腺或胆囊功能轻度改变的倾向,依据:

1、功能值:胰腺功能值29;

2、血糖指标:3;

3、系统提示:胰腺或胆囊功能轻度改变的倾向;

风险价值:早期发现胰腺功能变化,提示胰腺早期风险,建议进行胰腺血糖的实验室检查。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检测结果为:血糖升高。

内分泌系统病例 | HRA在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可定期通过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进行血糖变化情况,以及全身系统以及器官功能的状态变化,及时预知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风险和程度,更好地呵护自身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