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導 · 讀

根據2019年《IDF全球糖尿病地圖(第9版)》給出的數據,目前全球範圍內估計有4.63億成年人(年齡在20-79歲之間)患有糖尿病,佔該年齡段世界總人口的9.3%。

目前,我國擁有1.164億(未計入港澳臺數據)糖尿病患者,位於世界首位。根據調整年齡因素之後的統計結果,中國大陸的成年糖尿病發病率接近10%,亦遠超其它國家與地區。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糖尿病是一種危害人類生命的頑固疾病,患者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導致各種器官組織(如眼睛、腎臟、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以及功能障礙,所以糖尿病的併發症多達上百種。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觀測自己的血糖變化,嚴格控制血糖含量,否則將可能引起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腦血管病等更為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甚至威脅到患者生命。


正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如此可怕,所以針對糖尿病的早期篩查顯得尤為重要,HRA健康風險評估系統僅需5分38秒,即可實現對胰島、胰腺、肝臟等各系統器官進行早期疾病風險預警,讓受檢者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HRA風險提示:胰腺功能下降

(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依據

1、功能值:

胰腺功能值是否處於正常值範圍;

2、指標:

間質血糖是否處於正常值範圍;

胰島素是否處於正常值範圍;

3、系統提示:

胰腺機能輕度變化;糖原生成增加,糖酵解降低;胰島素抵抗的傾向;胰島素分泌量減少;糖代謝失調、糖調節受損IGR的傾向。

4、風險價值:

發現通過胰腺功能異常和胰島素分泌量發現早期糖尿病,儘早檢查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加重誘發其他併發症。


下面,編者就給大家分享幾例關於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相關內分泌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病例。


病例一

姓名:王某

年齡:27歲

性別:男

HRA檢測提示最高風險在內分泌系統,主要問題糖代謝異常,與之相關的主要部位胰腺呈現深藍色,表示功能下降趨勢;並提示胰島素抵抗導致的慢性疲勞,建議針對胰島素方面做詳細排查。

生化指標提示:血糖正常,胰島素分泌量低。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之後該受檢者去臨床檢測糖耐量結果如下:

(1)空腹結果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2)口服糖後1小時結果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3)口服糖後2小時結果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以上臨床結果可以判斷該受檢者胰島素分泌異常,存在著胰島素抵抗。


病例二

姓名:高某

年齡:51歲

性別:男

HRA評估結果顯示內分泌系統風險最高,系統提示有胰島素抵抗的傾向;消化系統中胰腺呈現黃色閃爍狀態重點提示,糖原生成增加,糖酵解降低,指標中間質的血糖超出正常範圍,達到10,說明當前受檢者胰腺機能受損,血糖升高風險很大。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綜合以上風險因素,所以建議受檢者進行血糖的監測。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2017年6月20日該受檢者曾在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結果顯示葡萄糖6.82mmol/L高於正常值,所以血糖升高的問題一直存在。


病例三

姓名:張某

年齡:54歲

性別:男

HRA評估結果顯示消化系統風險最高,胰腺功能發生改變,並提示:肝臟,胰腺或膽囊功能輕度改變的傾向,依據:

1、功能值:胰腺功能值29;

2、血糖指標:3;

3、系統提示:胰腺或膽囊功能輕度改變的傾向;

風險價值:早期發現胰腺功能變化,提示胰腺早期風險,建議進行胰腺血糖的實驗室檢查。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檢測結果為:血糖升高。

內分泌系統病例 | HRA在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等疾病中的應用

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過多種治療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個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監測血糖,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患者可定期通過HRA健康風險評估系統進行血糖變化情況,以及全身系統以及器官功能的狀態變化,及時預知糖尿病併發症的患病風險和程度,更好地呵護自身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