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雲菜場”的線下送菜員

阿喜和阿遠都是送菜員。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平陽人的正常生活逐漸啟動。原本忙得沒時間吃飯的他們,最近“空閒”了。

二輪到三輪再到二輪電動車

阿喜是線上“新菜場”昆陽分點的送菜員之一。從大年初三起至今,該鎮城東區域的蔬菜配送由他負責,包括世豪綠洲小區、城東通訊市場一帶,以及曾出現確診病例的中梁小區。最忙的時候,平臺一天分給他180多單,忙得沒時間吃飯。

【調查】“雲菜場”的線下送菜員

據平臺相關數據顯示,疫情之前,“新菜場”每天訂單量基本維持在120~150單,而在疫情形勢最嚴峻的10來天裡,訂單量翻了3倍不止,有時甚至因人手不足提前關閉平臺。

每天出車前,阿喜要做足防疫保護:戴上雙層口罩、乳膠手套,將送菜車的每個角落仔仔細細消毒一遍。下雨天送菜最困難,他一路送菜,一路打電話,客戶的聲音常聽不清。也常有客戶沒寫清地址,他得繞上好幾圈。

“第一天不知道情況,結果一直跑到晚上10來點,餓壞了。“回憶起那段時間,他笑著說,後來跑出經驗就知道了,出門送菜前一定得往包裡放點吃的,下一頓的“像樣飯”,可能是22時許的宵夜。

前段時間,二輪電動車不夠用,只能裝10來袋蔬菜,他問一個跑物流的朋友借了輛三輪電動車,能裝40多袋蔬菜,前、中、後位置塞得滿滿,省去了好幾趟的往返路程。“那時候送菜員少,訂單全在我們這裡。”阿喜回憶,暴增的訂單量,加上特殊時期補貼,那時候一天平均能多賺三四百元。而現在,三輪電動車又換回兩輪電動車,下班時間也提前到了18時許。

那段時間,心裡怕嗎?阿喜說,心裡多少有一點慌,但客戶都在等著,他沒時間顧慮太多,到管理服務點送菜也是放下就走,防護措施到位,也就不怕了。

觸“雲”的業務停不下來

疫情期間,阿遠家的水產品沒有銷量,和家人商量後,他決定開啟線上買菜服務,由他妻子統計訂單,他和十幾個朋友組成的團隊負責採購、運輸。訂單紛湧而至:水魚、紅蝦、烏賊、帶魚……每天,市民們在阿遠組建的微信群中接龍預定。第二天,阿遠送來的水產就到小區管理服務點了,活蝦活魚,活蹦亂跳。

“只要漁船靠岸,我們就去碼頭接貨,要跟著漲潮時間走,有時候要晚上10來點,有時候凌晨3點,所以早飯也不一定有機會吃。”阿遠說,朋友們聽說他的水產能送貨上門,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來加他微信,昆陽、鰲江、水頭、蕭江、騰蛟、麻步等鄉鎮都有了派送點。“多的時候一天接一百多單,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

【調查】“雲菜場”的線下送菜員

和阿喜不同,阿遠每天的“像樣飯”只能設在晚飯時間,其他時間都在路上跑,安排不上。有時候人手不夠,每個點他都要跑,一天要跑100多個公里。

疫情防控形勢越來越好,更多人選擇親自到菜場挑選菜品,但也有不少人習慣了送菜服務,“懶得跑”,希望阿遠能繼續送。

“停不下來啊!”阿遠笑著說,現在沒有之前那麼忙,但線上訂單仍然很多,他就繼續送,至於線上服務開展到什麼時候,他還沒想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