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孔子最謙遜的弟子是誰

孔子用四項內容教誨:典制、德行、忠誠、守信。這四項內容可以視為孔子的教學大綱。典制、德行互為表裡,忠誠、守信則是最基本的學習要求。

孔子認為:德行見長的弟子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見長的弟子是宰我、子貢。政務見長的弟子是冉有、季路。文事見長的弟子是子游、子夏。孔子最謙遜的弟子是誰,應該從這十個人中挑選,很多人會選擇顏淵,我還是選擇冉有。

185、孔子最謙遜的弟子是誰

孔子的學生冉求,又名冉有。有一回孟武伯問孔子說:“冉有是否能夠辦政治?”孔子就回答說:“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就是說可以在諸侯國當邑宰,或在卿大夫家裡當家臣。

這也就表示說,冉有他很有政治才華。又有一次,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完備的人?孔子回答說:“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少慾望及卞莊子的勇敢,再加上才能、技藝以及禮樂的陶養,也就可以算是一個人格完備的人了。”可見才藝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冉有跟子路同樣有政治才華,但兩個人的個性完全不一樣:子路比較果敢、魯莽,冉有比較謙遜、退讓。也因此孔子對子路、冉有的教導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同樣聽到一件合於義禮的事,孔子對子路說,要請教父兄後才可以去做;而對冉有則說,聽到了就馬上去做。 這表示冉有天性較遲緩、穩重,所以孔子鼓勵他要勇於實行,而子路因為好勇勝人,所以抑制他退讓些。

冉有不僅在辦事上如此,在求道方面,也顯出他謙遜的個性。有一回,冉有就跟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的道,實在是我能力不到啊!”孔子即鼓勵、指正他說:“能力不夠總要做,做一半才停止,而你現在自己卻先為自己劃定一個範圍,停在那裡不前進呀!”可見冉有並不是沒有能力求道,孔子對他還是很有信心的,所以才那麼鼓勵他。由於冉有這種謙遜的個性,有時在辦事上,難免會有太過或不及的情形。

孔子的理想是推行仁政,弟子們皆懂仁義,如有不合仁義的,孔子必會指責與糾正他。當時三家把持政權,季氏比周天子天朝的周公還要富有,而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僅沒有勸諫季氏,減低人民賦稅,還替他蒐括,使他更富有。孔子就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一方面指責冉有,同時也希望藉此使季氏感悟。

185、孔子最謙遜的弟子是誰

再談冉有的志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著孔子時,孔子就引導他們各自談談將來的志向,孔子問他們說:“如果將來有人能夠知道你們而又能夠用你們,你們究竟有什麼本領可用呢?”當時冉有回答說:“假定有個六七十里寬的地方或是小一點,五六十里的,如果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於興禮作樂一類的事,那我就沒有這本領了。只好等待那有才德的君子來實施了。”冉有的志趣是從政,按照孔子的評價,憑他的才藝是可以治理千乘之國的,而他說自己只能治理六七十里寬的地方,還說自己沒有本領興禮作樂,這正表現出了他謙遜的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