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梨园行规矩大,祖师诞辰禁戏,跨界反串重罚,初学入行要备案


旧京梨园行规矩大,祖师诞辰禁戏,跨界反串重罚,初学入行要备案

旧京,清代初年,在珠市口建有精忠庙,供奉岳飞神像,庙名取自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庙中有大学士刘统勋碑刻。清末光绪年间著名学者朱一新有《京师坊巷志稿》,记载"精忠庙,庙祀岳忠武,康熙时建,有大学士刘统勋碑,……旁有喜神庙,伶人所祀也。"

至清代中期雍乾年间,旧京梨园会馆就设立在此处,官方称"梨园公会",是伶界艺人的行业组织,专为办理行中之事。公会性质,本质上是京城地区的群众性组织,但是也兼有半官方的行政管理职能。官方民间都约定俗成叫做"精忠庙"或者"老郎庙",而很少使用"梨园公会"的官称,更与岳武穆父子没有什么关系,顶多算是借地办公。

"喜神庙"中老郎神和十二神主地位崇高

文中所言"喜神庙",在精忠庙大殿左,内祀梨园祖师"老郎神",老郎神又称喜神,这位老郎神也不是外人,就是神格化的唐明皇玄宗李隆基。所以此处又叫做"天喜宫",民间俗称"喜神庙",虽然独自供奉,但位置却在"精忠庙"山墙内,属于其一部分,是曲艺伶人的上香祭拜处。

天喜宫中,以祖师爷老郎神为主位,两侧还有主管音律的十二音神肋侍。拟人化的十二神,各有名称,分别是龙、虎、凤、水、山、云、鹤、猿、琴、鸟、鬼、雷,囊括天地自然发声之事物。

这十三位神主,是伶界的无上尊崇,都说好的伶人是"祖师爷赏饭",赖以生存的好嗓子,就是这位祖师爷和十二音神的恩赐。除了庙宇祭祀,各戏班下处(住所)、戏园后台,都要供奉老郎神,有些伶人的堂屋里,也设有祖师爷像龛,每日早晚上香,甚是虔诚敬重。

旧京梨园行规矩大,祖师诞辰禁戏,跨界反串重罚,初学入行要备案

行业公会推选庙首处理日常事务

精忠庙由于祖师爷所在,在伶人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为了方便政府管理和行业协作,庙里设置会首,又称"庙首",作为工会首脑,全权处理日常大小事务。能够担任庙首的,都是伶界德艺双馨的名望人士,愿意为梨园贡献力量,大家也都钦服。作为伶界首脑,庙首的权威不容置疑,而且他们都是梨园行家,对行内大小诸事无不明悉,行业规矩也都烂熟于胸,处理公判兼顾公理人情,伶人戏班都心服口服,无有不从。

庙首由伶界公推,经朝廷主管部门批准生效。起初一人担任,至嘉庆道光时,改为数人共同执掌庙务,高朗亭、胡大成张二奎等伶界名人都曾任庙首。至清代后期咸丰年间,曾经短暂改为一人制,由程长庚担任。同治初年,复又增至四人,由程长庚、张子久、王兰凤、刘赶三共担。

此后直到民国初年,精忠庙改称"正乐育化会",伶界公推谭鑫培任名誉会长,田际云为副会长兼常务理事。民国新立,万象更始,正乐育化会对前朝行内旧俗进行了部分改革,但是伶界规矩基本延续下来。民国十三年(1924),伶界筹集资金,买下名旦王蕙芳在前门外樱桃斜街的一所旧宅,作为正乐育化会新址,门额"梨园永固"由时慧宝亲笔题写,此后精忠庙逐渐弃之不用。

"精忠庙"庙首或名誉担任,或平日各自业务,并不在庙中办公,庙内常设"办公室",有一到两人为"值年人员",专门负责接洽戏班伶人的事务,对接衙门往来官差政令。精忠庙的运作经费,由行业各戏班分担制,如同今日之会费,称"庙印"。

每年三月十八日伶界停演祭祀祖师爷

清代道光年间学者顾铁卿著《清嘉录》,其中记载,"老郎庙,梨园总局也。凡隶乐籍者,必先署名于老郎庙。"重要演出、外地戏班进京,以及伶人参加社会庆典活动时,都要先到老郎庙祭祖叩拜。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老郎庙会正日,民间又称伶人节。当日,庙首主持庆典,请出祖师爷像至祭祀场所,文武场一路奏乐,戏班伶人列队上香行礼。活动毕,将祖师爷像送回原处。除了精忠庙的祭祀活动之外,伶界在公寓、饭庄等地也要举行小型祭祀活动。

按旧制,全体伶界歇官工,就是官方放假,该日伶人一律不得演戏,违者要受到严厉处罚。据中国戏曲史学家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载,同治六年(1867)老郎庙会期间,时任庙首刘赶三承应了地安门内务府官员一处修宅堂会,尽管内务府是梨园的上级单位,但被同任庙首的张子久、王兰凤获悉,依然出了篓子

。此事由程长庚、张子久、王兰凤三人联合议处,要将刘赶三驱逐行会,革除伶籍。后经业内及官方多人托情说项,才保住了刘赶三的伶籍,但罚白银五百两,责令敬奉精忠庙旗杆两座,要款刻"同治岁次丁卯夏季津门弟子刘宝山敬献重修"。

旧京梨园行规矩大,祖师诞辰禁戏,跨界反串重罚,初学入行要备案

梨园行规森严,"呛行过界"是大忌

行有行规。伶界历史悠久,从初学入行、搭班唱戏、行当应工、前后台场、组班散班、开台封箱、师徒传承等都有细致的行业规范,内容庞杂繁琐。但凡入行以后,无论什么人,都要一律认可执行,不能有所偏差折扣。

梨园行最讲规矩,特别是在时局动荡的特殊时刻,行业规矩似乎更具约束性和稳定性,也更令人信服。上世纪三十年代,须生名家高庆奎反串《连环套》,邀请名丑马富禄出演朱光祖一角。马富禄与高庆奎关系很好,就应承下来,却忘了高庆奎班中有号称"开口跳"的武丑傅小山。

丑角这个行当,本来是文武兼演,后来渐渐分成了文、武两类,各有专职演员。马富禄是文丑出身,而傅小山则是武丑的名角,马富禄应场朱光祖,算是犯了梨园行规。戏完以后,武丑傅小山就在后台等着,马富禄一下场,他就上去把鬃帽摘了去,对马富禄加以责问,马竟无言以对。

第二天,马富禄郑重请客,向傅小山赔罪,才把鬃帽取回来。按照梨园行的规矩,马富禄绝对是"呛行"。此事仍不算了结,直到富连成名宿丑行宗师王长林的引荐下,马富禄向傅小山正式拜师学习武丑,这才算了了公案。

旧京梨园行规矩大,祖师诞辰禁戏,跨界反串重罚,初学入行要备案

梨园行内矛盾皆由公会"讲庙"解决

梨园规矩的监督者就是"精忠庙"。出现违反行规的行为,担任裁决和执法者的,也是"精忠庙"。伶界违反行规及业内纠纷,由庙首组织当堂商议处理,称为"讲庙"。主要处理的事项,多为伶人、戏班、戏园违反业内规俗,以及相互之间发生争执,自行不能协调解决的问题,但是涉及作奸犯科等违法事项,还是交由官府衙门审理处罚,精忠庙只负责业内纠纷违规事务的处理。比如上面提到的"刘赶三堂会案",就是程长庚、张子久、王兰凤三人"讲庙"议处的。

伶界戏班或伶人之间或内部出现矛盾纠纷,一般先是自我消化,"矛盾不上交、家丑不外扬",由戏班里德高望重的"鼓佬儿"(就是司鼓,有号令三军之称,在戏班地位很高),召集各行管事在后台商议解决,俗称"说公话"实在不能解决的,才提交精忠庙"讲庙"。

伶人初学入行搭班唱戏要具名"报庙"

要想学唱京剧,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但凡新入行的伶人,都要到行业公会"精忠庙"具名登记,留档备案,俗称"报庙"。梨园旧有"七行七科"之称,无论哪行哪科,履行报庙手续,都要详细填写有关信息,本人及师傅姓名、所属行当及所搭戏班。

这套手续是认真而严肃的,梨园行规,没有正规出身的行内师傅带领,自己不得登台"吃戏饭",因为没有正统有传承的出身来历,另外,具名行当后,就算是确定了自己的本工专业,串行演戏也是不被允许的,上面提到的马富禄反串武丑,就是违反了这一条。

自行成立戏班,或者参与戏班,都须列明承班人及领班人,还要郑重承诺"无别班邀来角色以及来历不明不法之人在班演唱

",具保后提交庙首审查,再由庙首呈送内务府管理精忠庙事务衙门审核批准,之后才算是正式生效。

旧京梨园行规矩大,祖师诞辰禁戏,跨界反串重罚,初学入行要备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