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形成

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

1、 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需要某一种方言作为基础,毕竟语言不能凭空创造,使用有一定基础的地域方言进行规范再进行普及会方便很多。

例如:英吉利的共同语是在伦敦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伦敦方言就是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

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一、政治因素:北京是800多年以来国都所在,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而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成为了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二、人口因素:北方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三,人口占比三分之二。

三、文化因素:明清时代的白话文学作品大都用北方方言或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写成的。

以上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北方方言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2、 共同语的形成过程

可以从书面语、口语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1)书面语方面:长期以来,文言文一直是统一的书面语。

最初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之上的,但从两汉时期(口语和书面语)开始脱节,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口语逐渐变化发展,而书面语则依旧是先秦诸子的古文文体。这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有很大的矛盾。

到了晚唐五代在一些通俗文学作品中出现了“白话”。这是现代汉语共同语的书面语源头,从晚唐五代到宋代话本,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章回小说,尽管带有一定的文言和地方色彩,但基本都是有北方方言写的,同时在非北方方言区广为流传。扩大了北方方言的影响,促进了使用北方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但是这一时期的白话文并没有成为通用的书面语,还只是属于通俗文学作品。

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反对文言,提倡白话,这一文体改革对汉语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文言文终被白话文取代成为通用书面语,文言只残存于公文、应酬书信等领域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汉语言文学文字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举措,使白话文这一共同语的书面语形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2)口语方面:在白话文学作品流传的同时,北方方言的代表北京话作为政府的通用语也随之广为传播。明清时期,北方方言称为“官话”,清末正名为“国语”。20世纪多次兴起的革命运动加速了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语”这个称呼被“普通话”所取代。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相互作用影响共同促进,推动着共同语向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