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神,對於古代四大美女,你們如何評價?

zhangjun230701641


你好,對於古代四大美女的評價,看僵師來說。

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楊玉環、貂蟬。這思維姑娘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稱。下面我們來詳細的說明一下。

沉魚——西施

簡介

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西施,生於春秋末期,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與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劃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與鄭旦一起有越王勾踐先給吳王夫差,成為了吳王最寵愛的妃子,迷惑的吳王眾叛親離,無心與國事。對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非常好的掩護作用,成為了男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話說西施在河邊浣紗的時候,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麗了,都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

評價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吳王,為世人所稱道,其實西施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我們單從西施入吳之後,讓吳王沉迷於美色,不理朝政,最後被越王打敗,眾叛親離,國破家亡來說,西施對於吳國就是禍水,是讓一個國家覆滅的罪魁禍首。但從西施本人來說,我覺得她是一個熱愛祖國,心繫天下的女子。她為了復國,為了完成越王給她的任務,割捨了雙親和個人情愛,隻身入吳,讓越王勾踐完成了復國大業,西施一個人就瓦解了一個國家,不比千軍萬馬還厲害嗎?西施在當時不一定就是最漂亮的美人,但她與政治有關,且能立下這等功勞,出名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為歷史所記載也是順理成章的。

落雁——王昭君

簡介

王昭君,姓王名薔,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昭君天生麗質,聰明異常,琴棋書畫,無一不曉,無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昭君入宮之後,數年不得見御。後來,匈奴呼韓邪因其被哥哥打敗,三次來到西漢請求和親,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話說,在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戰,邊界不得安寧,漢元帝為了安撫北匈奴,選王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風和日麗的日子裡,王昭君告別了故土,乘車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了她的心肝,於是在馬背上撥動琴絃,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評價

王昭君是為了和親才嫁於單于的。歷史上為了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但王昭君是自願和親,自願嫁到匈奴。為什麼昭君要自願嫁給匈奴呢?因為昭君入宮多年,不得見御,心生悲憤,在聽到漢元帝下令要選宮女嫁給呼韓邪單于的時候,她毛遂自薦,希望走出皇宮這片鬱悶的天空,有一個新的生活,新的開始。但是昭君的婚姻並不美滿,她先嫁給老單于,在老單于死後,又嫁給老單于的兒子,這在華夏是聞所未聞的。

但是,對於昭君的歷史貢獻,我們是不容懷疑的,她與呼韓邪單于的姻緣,換來了匈奴與漢朝半個世紀的和好,使邊界無戰事,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使邊界和平穩定。

閉月——貂蟬

簡介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一個歌姬,生的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操縱,讓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後來,司徒王允設下連環計,先將貂蟬許配給呂布,後又將貂蟬獻給董卓。貂蟬用手段把呂布和董卓耍的團團轉,引呂布殺董卓,成為美談。更令人折服的是,當曹操把她送給關羽時,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將人性發揮到極點。後有人傳說貂蟬沒死當了尼姑。

評價

你想貂蟬為國家而嫁董卓,引呂布殺之,後從呂布多年。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為國為民的女子,為不讓曹操陰謀得逞,挺身赴難,順應人物的發展。

由此,貂蟬是剛烈的,她人如花美貌,但內心燃燒著剛陽之火,怎不令人讚歎至今。

羞花——楊玉環

簡介

楊玉環,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所以“春寒賜浴華清池”。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評價

楊貴妃被後人罵為“紅顏禍水”,是她令唐玄宗終日不理朝政,以致有了“安史之亂”。也有人說楊貴妃有些胖,但在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中,正是因為胖才使她成為了唐玄宗眼中最美的女人。


在你心中古代四大美女是怎麼樣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


僵師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于于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趣史君,歷史是有趣的,趣史君的就是要帶你瞭解有趣的歷史。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在頭條終於有機會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探討歷史。今天能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我感到很榮幸!如有不足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我們常常說“時勢造英雄”,殊不知時勢也能造美女的。 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被世人美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她們的美常常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其實作為被歷史記載的美人,並不僅僅是因為她們傾國傾城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因為她們都與當時的政治有關。任何一個朝代的美麗女人,倘若沒有強烈的政治陪襯,便不會享大名,流傳後世。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政治讓她們成名,造就了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美譽。

沉魚 (魚見到人就躲到水底)------ 西施

西施出生在“春秋無義戰”的如磐年代,一位16歲少女,銳身赴難,在吳越兩國宮廷內之外,一場綿延十年的腥風血雨之中,上演了一個扭轉乾坤、使一代霸主終成劍下魂的泣天慟地的故事。

西施的形象以及她在吳越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被稗官野史、民間故事和近代文藝塑造得除了極度神話的“美”之外,其中有些描寫顯得十分的浮躁,有些描寫甚至是亂七八糟,根本沒有揭示西施內心世界的真諦。有人把她描繪成用作“美人計”的香餌,有人把她說成是打進吳國的“高級色情間諜”、春秋時代的“克格勃”,甚至有人把她說成是“女色亡國”的禍水。我卻認為西施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巾幗,具有高超智慧和純樸的絕色女子,美得真,美得善,美在內,美在精、氣、神。應當從更深的層次上揭示西施委曲求全、十分痛苦的悲劇命運,引發人們對歷史教訓的思考。

史料記載:西施之父,業採薪,其母紡績以佐之。終日辛勞,僅供三餐粥飯。西施不肯坐食,父母為其選擇了浣紗的輕活。一家人雖不十分富足,倒也過得安逸溫馨。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吳王,為世人所稱道,其實西施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當年越王與文人范蠡商量如何打敗吳王時,范蠡就直言不誹地說要將自己的美女西施獻給敵人吳王,以圖女色亂吳。越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范蠡的想法。可憐那美人西施為了國家的利益,被迫與范蠡分別,痛苦萬分地“嫁”到了吳國。“美人計”果然奏效,吳王得到絕代佳人西施後,成年與之尋歡做樂,與越王進行戰爭的鬥志逐漸削弱,終於落得了滅國的可悲下場!好一個西施,一個人就瓦解了整個國家,不比千軍萬馬更厲害嗎?西施在當時不一定就是最漂亮的美人,但她與政治有關,且能立下這等功勞,出名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為歷史所記載也是順理成章的。


雁(雁飛累了總要休息)------ 王昭君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傳,婦孺皆知。《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昭君字婧,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為掖庭。”作為四大美女的王昭君,我從小喜愛聽她的故事,但對她的愛情瞭解不多。一個女人的愛情往往會令人著迷,一個公認美人的愛情更會讓人心動。在歷史書籍,古典著作中描述王昭君愛情不多。我看了部份資料,認為她的愛情是悽美的,與她漂亮美麗的美貌是不相匹配,她沒有那種只教人生死相許的壯舉,只有一個女人不安份的心,將愛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歷史上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比較有名氣的是文成公主,最被人傳誦的是美麗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的讚譽多是傳播民主文化,而王昭君卻多是為她的美麗而淒涼的故事傾倒天下男人。其實不然,王昭君是一位在封建社會爭取愛情的化身,人們在讚美她的美麗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同時,還寫了她主動嫁單于,並後來嫁給單于的兒子。

貂禪能擠身“四大美女”之列,也是因為和當時的政治有關。當時位高權重的董卓和驍勇善戰的呂布聯手後,朝中文武無計可施。司徒王允當時便又想到了“美人計”。貂禪是王允家的一個歌妓,年方十六,卻已長得嬌豔欲滴,美麗動人。王允將貂禪先後獻給董卓和呂布,以此來離間他們的父子關係。果然如王允所願,貂禪利用自己的美色巧妙地令兩位卓著的軍事人物反目成仇。一個小小的貂禪就改變了當時無人能改的局面,她的美貌肯定被世人所渲染、神化,超過其他的美人,成為當時的“第一美人”。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因為當時的局勢讓她立下“離間董呂”這樣的功勞,她能被後人選為“四大美女”嗎?

文化與歷史
125文章124萬總閱讀
查看TA的文章>
0
  • 分享到

後世對古代四大美女的評價僅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2017-06-21 23:06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楊貴妃)。中國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為:西施居首,貂蟬次之,王昭君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並稱為:“笑褒姒病西施狠妲己醉楊妃”。四大美女中除貂蟬外皆為有正史記載的人物,而貂蟬則只見於小說和戲劇而未見於史料記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我們常常說“時勢造英雄”,殊不知時勢也能造美女的。 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被世人美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她們的美常常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其實作為被歷史記載的美人,並不僅僅是因為她們傾國傾城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因為她們都與當時的政治有關。任何一個朝代的美麗女人,倘若沒有強烈的政治陪襯,便不會享大名,流傳後世。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政治讓她們成名,造就了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美譽。

沉魚 (魚見到人就躲到水底)------ 西施

西施出生在“春秋無義戰”的如磐年代,一位16歲少女,銳身赴難,在吳越兩國宮廷內之外,一場綿延十年的腥風血雨之中,上演了一個扭轉乾坤、使一代霸主終成劍下魂的泣天慟地的故事。

西施的形象以及她在吳越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被稗官野史、民間故事和近代文藝塑造得除了極度神話的“美”之外,其中有些描寫顯得十分的浮躁,有些描寫甚至是亂七八糟,根本沒有揭示西施內心世界的真諦。有人把她描繪成用作“美人計”的香餌,有人把她說成是打進吳國的“高級色情間諜”、春秋時代的“克格勃”,甚至有人把她說成是“女色亡國”的禍水。我卻認為西施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巾幗,具有高超智慧和純樸的絕色女子,美得真,美得善,美在內,美在精、氣、神。應當從更深的層次上揭示西施委曲求全、十分痛苦的悲劇命運,引發人們對歷史教訓的思考。

史料記載:西施之父,業採薪,其母紡績以佐之。終日辛勞,僅供三餐粥飯。西施不肯坐食,父母為其選擇了浣紗的輕活。一家人雖不十分富足,倒也過得安逸溫馨。

西施入越宮以後,“與家人永別,迴腸百折,情懷憂鬱,萬種傷心。清晨對鏡,恆顧影而徘徊;日夕憑闌,時臨風而雪涕。”西施在越王宮中被授以機宜,教授宮廷禮儀,熟悉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錦衣美飾後,被送到了吳王宮中。她入吳十載,夕無虛度,含辛茹苦,曲意逢迎,在吳國上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吳國朝廷大亂。西施在越國做準備工作的半年中和范蠡產生了戀情,但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而要去陪伴異國君主,身病、心病,身累、心更累。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越王交給她的“復國”使命。西施對於自己的祖國確是忠心耿耿的。為了祖國,西施割捨了雙親和個人情愛。從個性的角度來看,西施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吳王夫差對其十分寵愛,真情無假,恩愛備至。直到勾踐打到吳國,逼得吳王夫差引劍自刎時,還在為西施的安危呼叫哀傷,使西施大為動情,一陣慟哭,然而西施最終沒有和吳王夫差同歸於盡,而是回到了越國。

本來,西施是應該作為越國最大功臣受到隆重禮遇的,而後讓其和親人團聚,同她的情人重敘舊情。像梁辰魚的《浣紗記》和黑龍江朝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施全傳》中描寫的隨范蠡泛舟五湖,同戀人出走他鄉異水,來自民間迴歸於自然,倒是很有人情味也不失為圓滿的歸宿和結局。然而史實結果,正如楊佩在《浣紗王后》和張錚在《東嶽論叢》中所述的那樣,越王勾踐喪盡天良,竟在西施歸國當晚,就要她“伴寢”,把西施作為自己的“玩物”,對她進行蹂躪和摧殘。這時的西施不是比淪落在吳王夫差手中更為痛苦萬分嗎?赴湯蹈火地為越王勾踐的政權赴難,完成任務回國後卻受到得恩自己的越王勾踐的侮辱,最後以“不能伴寢”的“抗君之罪”判處死刑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不正是西施的悲哀之處嗎?這一違揹人們心願的史實,人們往往不甘於接受,寧信其無,不信其有。越王勾踐,你為什麼要去踐踏和殺害為你立了大功的一個小女子呢?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吳王,為世人所稱道,其實西施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當年越王與文人范蠡商量如何打敗吳王時,范蠡就直言不誹地說要將自己的美女西施獻給敵人吳王,以圖女色亂吳。越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范蠡的想法。可憐那美人西施為了國家的利益,被迫與范蠡分別,痛苦萬分地“嫁”到了吳國。“美人計”果然奏效,吳王得到絕代佳人西施後,成年與之尋歡做樂,與越王進行戰爭的鬥志逐漸削弱,終於落得了滅國的可悲下場!好一個西施,一個人就瓦解了整個國家,不比千軍萬馬更厲害嗎?西施在當時不一定就是最漂亮的美人,但她與政治有關,且能立下這等功勞,出名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為歷史所記載也是順理成章的。

落雁(雁飛累了總要休息)------ 王昭君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傳,婦孺皆知。《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昭君字婧,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為掖庭。”作為四大美女的王昭君,我從小喜愛聽她的故事,但對她的愛情瞭解不多。一個女人的愛情往往會令人著迷,一個公認美人的愛情更會讓人心動。在歷史書籍,古典著作中描述王昭君愛情不多。我看了部份資料,認為她的愛情是悽美的,與她漂亮美麗的美貌是不相匹配,她沒有那種只教人生死相許的壯舉,只有一個女人不安份的心,將愛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歷史上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比較有名氣的是文成公主,最被人傳誦的是美麗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的讚譽多是傳播民主文化,而王昭君卻多是為她的美麗而淒涼的故事傾倒天下男人。其實不然,王昭君是一位在封建社會爭取愛情的化身,人們在讚美她的美麗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同時,還寫了她主動嫁單于,並後來嫁給單于的兒子。

一個貌美天仙的女人,老單于和他兒子復株累怎會對她如此情有獨衷。主要還是她的美征服了人們。總體是:一個風華絕代的美女,雲鬟霧鬢,光彩照人,兩道黛眉輕顰微蹙,微露一絲幽怨。她的美是鬼斧神工,天地之靈秀結晶。更難能可貴的是昭君出塞和親是出於自願。自願是自己對和親心甘情願,可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要去那麼遠的邊塞哪?還有什麼比愛情更會讓一個女孩心動,然而,封建社會的好丈夫,樹立的是夫貴妻榮愛情觀,最好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王昭君的理想的丈夫是什麼樣的呢?從她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是嫁皇帝。

殘酷的現實卻不能讓她如願以償,毛延壽的索賄不成,故意將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繪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在王昭君出塞時,有人評說:曾聞漢主斬畫師,何由畫師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王昭君以一個少女懷春的心,默默地想:我在這裡只是等死,如何才見君王面,直教紅顏伴枯燈。王昭君住在漢宮裡的時候,每天都這樣告訴自己。可是王昭君無計可施,直到聽見皇帝要選宮女嫁給呼韓邪單于的消息。她那棵嚮往和追逐愛情的心被重新點燃,不嫁王候嫁君王,漢元帝你不是不選我嗎?我要走出這片鬱悶的天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王昭君凝視著銅鏡裡自己的面容,專心地抹上鮮豔的胭脂,燦爛如同漢宮中繽紛綻放的桃花,美若出水芙蓉。出塞前,精心打扮後的王昭君被帶去見曾經日思夜想魂牽夢繞的最有權勢的兩個男人,懷著一絲期望和祈禱。直到後來,當王昭君聽到漢元帝駕崩的消息時,雖然很久以後才傳到的,但王昭君的心情很奇特。她想那曾經是自己日思夜盼的男人啊,於是感到一點點感傷。面對漢使:“滿面胡沙滿鬃風,眉銷殊燻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這也許是王昭君當時心情的表白。

“昭君拂玉鞭,上馬啼多頰。近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這是真實的寫照。既然王昭君出塞既是自願,那就說明對出塞和親有一定的認識,既然有認識,那就不會以遠嫁為悲了。我認為她是詩人們“伶其遠嫁”的思想,可能來源於安土重遷和對“紅顏薄命”的同情。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封建社會里,這種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故不應對它有過多的指責,但它究竟和歷史上的王昭君的精神相去甚遠,沒有如實地反映了昭君的內在心情。我想王昭君只所以被人傳頌,這與她追逐愛情和嚮往自由是分不開的,也與生活在貧困交加的封建社會里的人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那時,人們生活“君為臣綱、夫為婦綱”的年代,愛情是由別人主栽的,自己渴望的愛情,大多是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的。當王昭君掙脫繩索,過上自己的生活,特別是先嫁老單于,後嫁老單于兒子,這在華夏聞所未聞,罕見。人們把自己的幻想與王昭君真實生活聯繫在一起,成為精神寄託。

書寫王昭君的故事言語過多,我不想重敘,我只是想到那個年代的女子,壓迫的愛情,甚至是扭曲的愛情,如何不動容。我非憑空捏造,據葛亮在2004年第5期《河北學刊》上說,在漢代,所謂的民族“和親”,是指有仇怨、相互戰爭的民族,彼此商定,捐棄仇怨,消弭戰爭,進而締結和平親近的民族關係。因此,在和平時期的西漢竟寧元年,王昭君奉漢元帝之命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本是鞏固、強化漢與匈奴的政治整合,而非什麼民族“和親”,漢代史籍中也從未出現過“昭君和親說”。“昭君和親說”既無助於闡明王昭君嫁呼韓邪單于的真正歷史意義,又會導致人們在釋讀漢代史料時思維混亂。

歷史的長河洗刷掉多少悲喜,但我是不會否認昭君出塞所作出的貢獻,因為她當時的人們創造了和平,王昭君將名垂青史!

貂禪能擠身“四大美女”之列,也是因為和當時的政治有關。當時位高權重的董卓和驍勇善戰的呂布聯手後,朝中文武無計可施。司徒王允當時便又想到了“美人計”。貂禪是王允家的一個歌妓,年方十六,卻已長得嬌豔欲滴,美麗動人。王允將貂禪先後獻給董卓和呂布,以此來離間他們的父子關係。果然如王允所願,貂禪利用自己的美色巧妙地令兩位卓著的軍事人物反目成仇。一個小小的貂禪就改變了當時無人能改的局面,她的美貌肯定被世人所渲染、神化,超過其他的美人,成為當時的“第一美人”。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因為當時的局勢讓她立下“離間董呂”這樣的功勞,她能被後人選為“四大美女”嗎?

閉月(天上經常會有云遮住月亮)------ 貂嬋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幷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人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和描寫,後經民間互相傳誦,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大美人。她先戲呂布,引呂殺董卓,成為美談。更令人折服的是當曹操將她送與關羽時,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將人性發揮到極點。後有人傳說貂蟬沒死當了尼姑。

“美人計”中貂蟬成為傳世佳話,貂蟬素有“閉月”之稱,容俊貌美絕非一般人可比。三國演義有詞贊曰:原是昭陽宮裡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還有:一點櫻桃啟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舌衠鋼劍,要斬奸邪亂國臣。

美女淪為政治的工具在歷史上絕不貂蟬一個,四大美女都與政治有關。我感覺貂蟬在四大美女中,被世人讚歎,與她傳奇故事相輔相成。她自幼被選入宮中,後在王允家歌妓,身份地位低下,如無與呂布、董卓糾葛,且美人計一舉成名,籠罩在她身上的光環和美麗的軀殼,將淪落塵埃之中,埋於世俗之間,更無人知曉,即便是國色天香,傾城傾國,美貌無比,妖豔照人,也不過是男人的玩物而已,歷史上名妓比比皆是,可擠身四大美女的,僅此一女。

在民間貂蟬的故事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如:《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使美麗的貂蟬栩栩如生,。《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曹操陰險狡詐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關羽為了不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閉目竟將她斬於月下。關公月下斬貂蟬——關於貂蟬,正史上沒有記載。《三國演義》在呂布死了以後,也未對貂蟬作交代。對於關公月下斬貂蟬,大多史學家認為是虛構。如果是真事,關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如果真有關公斬貂蟬,我是相信是貂蟬撲向刀,是撲劍自戕的。

你想貂蟬為國家而嫁董卓,引呂布殺之,後從呂布多年。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為國為民的女子,為不讓曹操陰謀得逞,挺身赴難,順應人物的發展。

由此,貂蟬是剛烈的,她人如花美貌,但內心燃燒著剛陽之火,怎不令人讚歎至今。

王昭君的美麗無人否定,但與她同時代的美女肯定也是不計其數的,有的甚至比她更美。為什麼就是她成名被選為“四大美女”呢?還是因為她的美貌與政治有了聯繫。“昭君出塞 ”為後人所稱道,她自願去和親,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牴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這種精神成就了她的美名,她的美自然也被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羞花(花謝了是很正常的)------ 楊貴妃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楊玉環如何使玄宗如此迷戀於她呢?一種是她的天生麗質,肌膚白皙如"凝脂";不有是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媚態;再有就是她的羽服霓裳,能歌善舞。玄宗熟悉音律,會作曲,能舞蹈,楊玉環身美體豐,嬌豔若花,又擅長旋律快速的西域舞蹈,有記載說楊玉環是個琵琶名手,古書記載: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齊奏,當時玄宗興致勃勃,手持羯鼓,楊玉環彈奏琵琶,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於玄宗而言,當然精於音律的楊玉環就顯得格外有魅力。

另一種意見認為玄宗會迷戀上楊玉環,固然有楊玉環的一些魅力在起作用,而更主要的應是當時社會環境與皇家小家庭的變化在起決定作用。值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當朝皇帝驕縱奢侈,溫飽思淫慾,難免以聲色代替求治世之心。玄宗當上皇帝大權在握,對政治逐漸失去興趣,對政事也產生厭倦怠慢,在宰相與宦官的迎合和奉承下,很快就“高忱無憂”倦怠政事,後來玄宗就任由李林甫等專權擅政,自己落得清閒。同時他這樣就有了時間縱慾享樂聲色犬馬了。

我認為,最能使玄宗如痴如狂地迷戀楊玉環的,應是她有過人的聰穎,善於掌握男人的心理,又善解人意,更是貌比天仙。例如在她被賜死時也毫無怨言,這又怎能不使玄宗皇帝日後此恨綿綿無絕期,直至抑鬱而死呢!楊玉環每每執板吟詠輕歌曼舞的時候,總要眼送秋波,向玄宗傳達萬種風情,直引得這個聲色皇帝愛慾不盡,情不絕。如果玄宗和楊玉環是愛神情聖,我看不盡然。楊玉環先嫁壽王李瑁,可謂青梅竹馬,郎才女貌,地設地配一雙。後嫁玄宗之時,卻了極盡奢侈,貴妃池裡展丰姿。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有證: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面對這樣的現實。以至人們盼望多生女兒,而不想生男兒。玄宗即位前,任潞州驛駕,喜歡趙麗妃。隨後,又移愛於錢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直至武惠妃等等,可謂對愛情不專。後能寵楊玉環,這與楊氏美貌不無關係。還有就是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天香國色,也應召人宮,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可以說玄宗愛的是色,而不是情。這也更說明楊玉環美貌絕非一般。

對於楊玉環的美,由李白寫成清平調三闋為證: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向漢家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楊貴妃被後人罵為“紅顏禍水”,是她令唐玄宗終日不理朝政,以致有了“安史之亂”。能讓一國之君如此神魂顛倒,足見楊貴妃的美豔動人。也有很多人認為楊貴妃有點胖,並不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中最漂亮的,但唐玄宗就偏偏喜歡她這種豐滿。楊貴妃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可以肯定,要不是高攀唐玄宗並處於歷史的風口浪尖,楊貴妃是萬萬不能登上“四大美人”的寶座的。


趣史君



大白饅頭好吃


陰陽之道,不離男女。古人曾雲:女為悅己者容。可見女人美不美從來都是由男人評判的。男人評判美女的標準是什麼呢?容貌、身材、溫柔賢惠抑或是其它更有目的的東西呢?

大家公認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乃沉魚西施,落雁王昭君,閉月貂蟬,羞花楊玉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已經從側面肯定了她們的顏值,但要說她們所處的時代無任何一人可與之比肩是不可信的。她們被評為四大美女更多的是男人把他們推到了政治中心,推到了歷史的風浪上面。

《西施》——唐代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本為一個小村子裡的浣紗女,素有美色,傳說她浣紗時河裡的魚見到她的容貌都害羞的沉到水底。西施也因自己的美貌捲入男人的鬥爭中,被越王勾踐進獻給吳王夫差以迷惑吳王,以達到復仇的目的。由此,西施的一生就改變了,溫柔鄉乃英雄冢,她終於不負眾望,以自己的美色讓吳王不思朝政,越王勾踐也達到了自己復國的目的。西施的結局怎麼樣呢?一種說法是吳王落敗後,西施被滿腔怒火吳王殺害;另一種說法是越王勾踐復國成功後,勾踐夫人嫉妒西施的美色,怕危及自己地位將其沉水而亡;還有一種傳說是人們對西施僅有的一點同情,據傳西施和范蠡泛舟湖上,隱居逍遙快活去了,但這是最不可信的一種說法。想象總是美好,現實總是殘酷。

《王昭君》——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王昭君位列四大美女第二位,身世可憐,出身貧寒,被選入宮,雖有美色卻不知鑽營,不施心機,在勾心鬥角滿宮醋意的皇宮連接近皇帝的機會都沒有。恰逢匈奴逼親,被皇帝安了個公主之名嫁到黃沙滿天的草原,匈奴王死後又身不由己按匈奴風俗改嫁給匈奴王的兒子。昭君的一生都沒有自己做主的權利,如被風裹挾的落葉一般四處飄零,其美色讓其成為男人的政治籌碼。

歌月徘徊孤樓前,舞影零遊群雄間。

天生朱顏非吾願,香消玉殞惹誰憐?

貂蟬大家都熟悉,因閉月的美色成為司徒王允的棋子,巧施美人計離間董卓和呂布,成功后王允也並未讓其脫離虎口,呂布死後也不知所蹤。在那個亂世中,太陽都給烏雲遮住了,何況月亮。

《清平調》——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楊玉環是四大美女境遇最好的,身處大唐盛世,唐玄宗百般寵愛,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李白為她寫詩。最後也免不了為政治香消玉殞。

妲己、褒姒因跟了亡國之君,所以成了千古罪人,被化為狐精妖怪。西施、昭君、貂蟬、楊玉環因男人的野心或政治犧牲,所以被評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這就是男人評判美女的標準。

男人的過錯總得找人墊背,女人是最好的犧牲品;男人的野心和政治目的需要成功,女人是最好的跳板。

明珠易遭賊,美色亦如此。


末初記


西施——這位江南女子是水的精靈,罩著一個含露的夢。她像一道彩虹,升起在春秋的天空,洞穿了歷史漫長的幽暗,把整個時代裝扮得五彩繽紛,也把范蠡、勾踐、夫差、伍子胥,這些燦若星斗的名字點綴得更加燦爛奪目。

王昭君鄙視昏庸與諂媚,自願遠嫁匈奴,讓青春和美放出異彩。她就像美的光源,一踏上大漠,整個草原便為她燃燒,大地山川鼓動著向她致意,連天上的大雁也不敢自傲,甘心落到地上,向她的美敬禮。

貂蟬是一道迷離的色影,閃爍在三國的刀戈烽煙裡。她是月宮仙子,皎潔、嬌豔。貂蟬愛英雄,也引得英雄競折腰:董卓、呂布、袁術……這些名利之徒的勾心鬥角屢屢讓她失望,最後,她選擇了真正的英雄——寶劍。

楊玉環是一朵含露盛開的牡丹,一道媚魂,高華瑰麗,儀態萬方。一代雄主唐玄宗為她痴迷、燃燒、顫慄,重歸青春,像個初戀少年,他們迷醉在靈與肉的交融裡。大唐國的舞臺上,皇帝李隆基擊鼓、詩人李白填詞、歌手李龜年奏樂,楊玉環獨自高舞《霓裳羽衣曲》。


河南小孟0221


現在以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孩的美貌,這幾個詞可以分別對應上四位美女,她們是西施、王昭君、貂蟬 、楊貴妃。

我覺得歷朝歷代美人眾多,四位美女能在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是有自己的優勢的,有容貌有思想有智慧有特點。

西施

西施的中國古代第一美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謂窈窕,必須身材清瘦,體態婀娜,走起路來像柳條隨風飄揚,與西施的形象非常吻合。西施是戰國時期越國人,西施常跟母親浣紗溪邊,就是洗衣服的,西施天生麗質,河水裡的魚兒看到她的倒影都會忘記游泳而沉到水底。還有一個故事講她的美,西施因美貌出眾引得鄰里常模仿她,因患有心臟病,經常撫胸皺眉,即使是一副病態都還是很美,有個醜姑娘模仿西施撫胸皺眉認為那就是美,人們見她紛紛的躲開,這就是東施效顰的故事。西施應該算越王復國的功臣,歷朝歷代君王愛江山更愛美人,喜歡收受進貢的美人,吳王當然也不例外,越國當時沒有吳國強大,戰敗後想報仇,使出美人計把西施當做禮物獻給吳王以示追隨,實質是想用美色迷惑吳王一方面又個內應,最終越王勾踐也是無臥薪嚐膽乘吳王放鬆警惕的時候出兵攻打吳國,得以復國。

王昭君

王昭君是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外交家。西漢時期漢元帝命畫師給宮人畫像,以此選擇寵幸誰,一宮女美麗動人,卻因不肯賄賂畫師,被畫得及醜而失去寵幸的機會。後匈奴請求和親時,西漢時期漢元帝為求和匈奴和平共處,下令將看過的畫上最醜的宮女賜給匈奴,這位宮女就是昭君。王昭君到底有多美,去西域的路上昭君撫琴奏起離別曲,南飛的大雁聽到她的琴聲,看到她美麗的容貌,居然忘記煽動翅膀,從空中跌落。昭君是個非常愛國的美女,她嫁給單于後用實際行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將漢朝的文化傳給匈奴,匈奴也因學習漢朝的文化得以發展壯大可謂互惠互利。她維護漢匈關係穩定長達半個世紀,使邊疆無戰事,人們安居樂業,為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

貂蟬

貂蟬的容貌美到連月亮見了她都要多在雲後,自嘆不如。歷史上不存在貂蟬這個人,被三國故事虛構成一個足智多謀的形象,設連環計使得董卓呂布反目成仇,最終除掉董卓,在這裡不做過多點評。

楊貴妃

有著羞花稱號的楊玉環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紅顏禍水。楊貴妃本是唐明皇的兒媳,後成為唐明皇的妃子屬於亂倫,唐明皇不愛江山愛美人,愛的就是楊貴妃。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了帝王為博貴妃開心,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就因楊貴妃愛吃荔枝,唐明皇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快馬加鞭送荔枝,就為讓楊玉環吃到新鮮的荔枝。白居易的《長恨歌》裡“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就是唐明皇專門為楊貴妃修建的浴池“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寫唐明皇因沉迷楊貴妃的美色,荒廢朝政,唐朝也因此由繁榮走向衰敗。


暮春時節草長鶯飛


我對四大美女的評價

首先,我先說個題外話,我個人認為西施可能在真實歷史中並不存在,因為在正規的史料中關於她並沒有任何記載(比如《史記》),而我本人是在《東周列國志》中最早了解西施的,並且西施的故事流傳在當地的傳說中(我也是這附近的人)。

但我更相信,她是存在的,並且存在在我們隊美好生活的希望與憧憬中。

西施

——這位江南女子是水的精靈,罩著一個含露的夢。她像一道彩虹,升起在春秋的天空,洞穿了歷史漫長的幽暗,把整個時代裝扮得五彩繽紛,也把范蠡、勾踐、夫差、伍子胥,這些燦若星斗的名字點綴得更加燦爛奪目。

王昭君

鄙視昏庸與諂媚,自願遠嫁匈奴,讓青春和美放出異彩。她就像美的光源,一踏上大漠,整個草原便為她燃燒,大地山川鼓動著向她致意,連天上的大雁也不敢自傲,甘心落到地上,向她的美敬禮。

貂蟬

是一道迷離的色影,閃爍在三國的刀戈烽煙裡。她是月宮仙子,皎潔、嬌豔。貂蟬愛英雄,也引得英雄競折腰:董卓、呂布、袁術……這些名利之徒的勾心鬥角屢屢讓她失望,最後,她選擇了真正的英雄——寶劍。

楊玉環

是一朵含露盛開的牡丹,一道媚魂,高華瑰麗,儀態萬方。一代雄主唐玄宗為她痴迷、燃燒、顫慄,重歸青春,像個初戀少年,他們迷醉在靈與肉的交融裡。大唐國的舞臺上,皇帝李隆基擊鼓、詩人李白填詞、歌手李龜年奏樂,楊玉環獨自高舞《霓裳羽衣曲》。(雲想衣裳花想容)

(部分內容來自網頁)


周129


沉魚 ------ 西施

西施出生在“春秋無義戰”的如磐年代,一位16歲少女,銳身赴難,在吳越兩國宮廷內之外,一場綿延十年的腥風血雨之中,上演了一個扭轉乾坤、使一代霸主終成劍下魂的泣天慟地的故事。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吳王,為世人所稱道,其實西施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當年越王與文人范蠡商量如何打敗吳王時,范蠡就直言不誹地說要將自己的美女西施獻給敵人吳王,以圖女色亂吳。越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范蠡的想法。可憐那美人西施為了國家的利益,被迫與范蠡分別,痛苦萬分地“嫁”到了吳國。“美人計”果然奏效,吳王得到絕代佳人西施後,成年與之尋歡做樂,與越王進行戰爭的鬥志逐漸削弱,終於落得了滅國的可悲下場!好一個西施,一個人就瓦解了整個國家,不比千軍萬馬更厲害嗎?西施在當時不一定就是最漂亮的美人,但她與政治有關,且能立下這等功勞,出名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為歷史所記載也是順理成章的。

落雁------ 王昭君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傳,婦孺皆知。《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昭君字婧,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為掖庭。”

王昭君的美麗無人否定,但與她同時代的美女肯定也是不計其數的,有的甚至比她更美。為什麼就是她成名被選為“四大美女”呢?還是因為她的美貌與政治有了聯繫。“昭君出塞 ”為後人所稱道,她自願去和親,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牴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這種精神成就了她的美名,她的美自然也被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閉月------ 貂嬋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

貂禪能擠身“四大美女”之列,也是因為和當時的政治有關。當時位高權重的董卓和驍勇善戰的呂布聯手後,朝中文武無計可施。司徒王允當時便又想到了“美人計”。貂禪是王允家的一個歌妓,年方十六,卻已長得嬌豔欲滴,美麗動人。王允將貂禪先後獻給董卓和呂布,以此來離間他們的父子關係。果然如王允所願,貂禪利用自己的美色巧妙地令兩位卓著的軍事人物反目成仇。一個小小的貂禪就改變了當時無人能改的局面,她的美貌肯定被世人所渲染、神化,超過其他的美人,成為當時的“第一美人”。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因為當時的局勢讓她立下“離間董呂”這樣的功勞,她能被後人選為“四大美女”嗎?


羞花------ 楊貴妃

啟封歷史厚重的卷宗,四大美人的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把四大美女形容的美輪美奐。同時歷史的正史野傳在述說著她們的酸甜苦辣,在眾說紛紜中,她們如一個個耀眼的明珠,璀璨閃爍。楊玉環在四大美女中獨樹一旗,前人們形容她美豔無比,風情萬種,而且能歌善舞,智慧過人,聰穎異常。

楊貴妃被後人罵為“紅顏禍水”,是她令唐玄宗終日不理朝政,以致有了“安史之亂”。能讓一國之君如此神魂顛倒,足見楊貴妃的美豔動人。也有很多人認為楊貴妃有點胖,並不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中最漂亮的,但唐玄宗就偏偏喜歡她這種豐滿。楊貴妃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可以肯定,要不是高攀唐玄宗並處於歷史的風口浪尖,楊貴妃是萬萬不能登上“四大美人”的寶座的。


就事論史


閉月羞花

沉魚落雁


就找你聊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