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沒有哪一年春天,讓我像這個春天一般渴望放風箏。


這大概是宅家兩個月後最直接的後遺症。我放的不是風箏,是自由啊。


對於運動細胞為零的人而言,放風箏也許是最友好的戶外運動,不經意間地跑來跑去,便能微微地出一身汗,順便將微信運動步數頂至朋友圈之首。“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洩內熱”“鳶者長壽”,這都是講放風箏對身體的好處。


風箏若真上了天,後半段就可像釣魚一樣望洋發呆了,就像梁實秋寫的,“直不需用手牽著,大可以把線拴在屋柱上面,自己進屋休息,甚至拴一夜,明天再去收回”。所謂進入了罡風境界。而人也進入了放空狀態,能理所當然地鬆一鬆精神。


但放風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得看風。嚴冬風大,春季過後風又嫌弱,所以開春後是最適合放風箏的,無論南北。“兒童雲戲趁清明,一線風光兩翼輕”,清明前後,就是風箏的季節了。宋朝時便有了這個傳統,一到春日,人們便背上飯食到郊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


還得挑地兒。實話說,現代城市與風箏是格格不入的,高樓、電線杆,無一不限制了風箏的自由。梁實秋寫他兒時放風箏,人們往往挑城牆根去放,“那裡風大,一抖就起來了”。城市人別無選擇,只能在公園裡放了。


再者放風箏的線和軸子,也有講究。小風箏用棉線即可,三尺以上的就要用棉線數綹捻成的“小線”,再考究的,就是“老弦”了,既堅韌又輕便。中國的風箏線是有名的,長期出口印度、巴基斯坦等國。軸子專業叫線桄子,有竹製的,有硬木製的,得轉起來靈活,“用食指打一下,桄子即轉十幾轉”。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放風箏也是有技巧遵循的。風勁時,得把線繃緊,風箏往下載時,得松線,慌不得,惱不得。有些性急之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是以總是失敗。高手總是不露聲色的,即便風箏卡在了樹梢上,他也不急,把線放鬆,靜靜地等風來,就著風勢輕輕一扯,風箏便救“活”了。


最令人開眼界的是“送飯的”。所謂“送飯的”,是風箏上的掛件,有響器,也有紙幡。在風箏的百度貼吧,還有專門教人放“送飯的”技術貼,初級玩家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大風會颳走你的夢想。


要想像濰坊風箏節那些天秀般肆意妄為,還得練個十年八年的。傳說,在濰坊,就沒有放不上天的東西。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02.


放風箏若要找祖師爺,曹雪芹當之無愧,堪稱古往今來“風箏第一人”。他不僅寫了一本《南鷂北鳶考工志》,總結了43種中國風箏的扎、糊、繪、放的技法及圖譜,還有風箏製作的21首口訣,理論知識過關,實操也不在話下。


曹雪芹十幾歲就會做風箏,是跟著家中傭人學的。沒想到家道中落後,這倒成了一門補貼家用的手藝。居於西山時,他常扎風箏賣錢。朋友敦敏去他家,只見“所扎風鳶,羅列一室,四隅皆滿,致無隙地,五光十色,蔚為大觀”。


某年歲末,故人於景廉來訪,稱家中已斷炊三日,告貸無門。曹雪芹也沒錢,聽說有貴公子買風箏常一擲數十金,便花兩天時間趕做了幾隻風箏,交給於景廉去賣。結果除夕那日,於景廉送來雞鴨魚蔬菜,說風箏賣了個好價錢,可以過個肥年了。後來於景廉就跟著曹雪芹學扎風箏,也夠養家餬口了。


乾隆時,曹氏風箏的名號就已響遍京城,和哈氏風箏、金氏風箏、馬氏風箏成為京城風箏“四大流派”。


不僅會扎,曹雪芹放風箏也是一把好手。他曾在京城廣武門外做過放風箏表演,引來不少人圍觀。看來最早的風箏節,也是出自這位風箏大師了。


敦敏這樣描繪他放風箏:“觀其御風施放之奇,心手相應,變化萬千;風鳶聽命乎百仞之上,遊絲揮運於方寸之間;壁上觀者,心為物役,乍驚乍喜,純然童子之心,忘情憂樂,不復知老之將至矣。”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傑送給溥儀一隻風箏


這就難怪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放風箏那一章節寫得如此生動了。


“丫頭去了,同幾個人扛了一個美人並籰子來。”——這是寶玉的美人風箏,像門板那麼大。後來沒有放起來。探春的是鳳凰,寶釵的是七個大雁,寶琴的是蝙蝠,賈環的是螃蟹,晴雯的是魚。各人的風箏裡,隱藏著各人今後的命運。


有雜誌出過曹雪芹的風箏譜,證實他在《紅樓夢》中寫到的風箏,不僅是寫寫而已,是真能做出來的,立體的、串式的都有譜可依。寶玉的那隻美人風箏若上了天,連衣裙都是可以飄起來的。


“一時,丫鬟又都拿了許多各式各樣的送飯的,玩了一會。”——連“送飯的”都會玩,這麼看起來,大觀園裡小姐公子們放風箏,可是比得上如今的濰坊風箏節了。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03.


風箏在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用來傳遞過情報、測量過距離和風速,到唐代時成為宮廷貴族的玩物,宋代時傳到民間。


世界其他地方的風箏文化,也是由中國傳出去的。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它的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但到了現代,風箏再次火爆起來卻是因為一本書——美籍作家胡賽尼寫的《追風箏的人》,也是因為這本書,“鬥風箏”這項運動被許多人知曉。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放起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祝你好運。”在阿富汗,“鬥風箏”是一項全民性娛樂運動,自900年前風箏從中國傳入阿富汗後,它就成了阿富汗人民娛樂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塔利班時期一度禁止阿富汗人放風箏和養鳥,但還是有人忍不住放風箏,代價是被關進監獄兩個星期。


“每個冬天,喀布爾周圍都有鬥風箏邀請賽。如果你是個生活在喀布爾的男孩,邀請賽絕對是冬天最興奮的事情。賽前,我總是睡不著,在床上翻來覆去,甚至起來坐在陽臺上,身上包個床單。就像一個戰士在戰前睡在戰壕裡。在喀布爾,鬥風箏就如同走向戰場。”


就像《追風箏的人》寫的那樣,人們很重視鬥風箏這件事,甚至有職業風箏鬥士存在,有人還曾與阿富汗總理交過手,最後總理輸了,那位風箏鬥士得了個名號——“天蠍”。鬥風箏的勝利者將得到莫大的榮譽,街坊鄰居都會尊重你、羨慕你。若輸了,那就是莫大的羞辱,若風箏還被對手撿去,那就是雙倍羞辱。


風箏文化催生出風箏產業,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到處都是風箏作坊和銷售部,一部分人以此為生。《追風箏的人》出版後,風箏作坊的生意明顯提升。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你知道放風箏的祖師爺是誰嗎?


中國其實也有鬥風箏的文化線索。可以追溯至清朝的“挖子手”,那是一群偷風箏的人,專偷宮廷風箏:宮裡人放風箏時,他們用老弦沾玻璃砂,頂上栓飛鏢,用力投出去絞住風箏線,一拽一剪,風箏就到手了。斷了線的風箏有個說法是放晦氣,是以宮裡人也不追究,“挖子手”們便得了大便宜。


“挖子手”們使的功夫,就和阿富汗鬥風箏的技巧可有一比,阿富汗人也是用的“玻璃線”,講求殺傷力。


黃永玉還不大相信這種玩法,他在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中說:“不可能的,講這麼講,沒人真做;要做了,怕不讓人打死?”


梁實秋卻現身說法:“發現鄰近有風箏飄起,如果位置方向適宜,便可向它鬥爭。法子是設法把自己的風箏放在對方的線兜之下,然後猛然收線,風箏陡地直線上升,勢必與對方的線兜交纏在一起,兩隻風箏都搖搖欲墜,雙方都急於向回扯線,這時候就要看誰的線粗,誰的手快,誰的地勢優了。優勝的一方面可以扯回自己的風箏,外加一隻俘虜,可能還有一段的線。我在一季之中,時常可以俘獲四五隻風箏。把俘獲的風箏放起,心裡特別高興。”


廣州也素有鬥風箏的歷史。上世紀60年代,外地人來廣州,看到天上有風箏在鬥,就知道廣州快到了。白雲機場還未建成時,鬥風箏比賽通常在那裡舉行。不過後來因安全問題被禁了。


巴基斯坦也禁過鬥風箏。原因是玻璃風箏線切到騎摩托人的脖子。有一年他們辦風箏賽會,比賽中11人死亡,上百人受傷。


一隻風箏引發的血案。


咱們放風箏還是不必如此暴虐。春天來了,放風箏就是為了鬆鬆筋骨,聞聞風的味道。至於風箏,百花齊放才是春嘛。


就像黃永玉寫的:“也要這麼的大小莊諧,江湖、廟堂一起熱鬧,才算是迎接春天的高興。”



[1].《生活本來簡單》,作者:梁實秋。

[2].《曹雪芹風箏藝術》,作者:孔祥澤、孔令民、孔炳彰。

[3].《蔣勳說紅樓夢》,作者:蔣勳。

[5].《阿富汗人愛鬥風箏》,作者:施南。


*圖片系截圖或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