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產車對比合資車的“脣槍舌戰”之破壞口碑的根源裝配工藝篇

很多人在購買國產車之前,都會有顧慮。而他們的顧慮,經常以這樣的一句話體現出來:“我們小區的老修車師傅說,國產車開個三四年,就不行了!是真的嗎?”國產車開幾年就不行了,這樣的說法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那會自主品牌的造車理念確實很簡單粗暴,造出來的產品質量不好,甚至有些車型開了幾年出現車身生鏽的現象!因此給消費者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和壞口碑。

論國產車對比合資車的“唇槍舌戰”之破壞口碑的根源裝配工藝篇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裝配製造工藝這塊,裝配工藝不行,就會體現在一些小毛病上,比如異響之類的。裝配工藝主要看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使用的材料,第二個是生產裝配的設備,第三個是生產裝配的標準。首先在生產裝配用料上,國產車一向厚道,單從車漆的角度看,之前有媒體對比測試過國產車和合資車車漆厚度,結果是國產車全面性的高於合資車。

論國產車對比合資車的“唇槍舌戰”之破壞口碑的根源裝配工藝篇

而去年某個自主品牌曾經直播過和日系合資品牌的拆車對比,結果也是國產車在車身用料上確實比合資車要厚道不少。然後就是裝配的設備。自主品牌中最有代表性的奇瑞第三工廠,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汽車工廠,大量使用了業內知名機器人供應商的設備,例如德國庫卡、意大利柯馬。還有少數國產品牌車型是直接和合資品牌車型共線生產的。比如東風A9和雪鐵龍的C6就是共線生產的,它們有73%的零部件都是共用的。在裝配和生產設備上,主流國產品牌都不會太差。

論國產車對比合資車的“唇槍舌戰”之破壞口碑的根源裝配工藝篇

那兩項都沒啥問題,最後就是裝配的標準了,這個國產品牌是要比合資品牌的要差不少的。比如一些合資車型生產裝配要求的車身縫隙控制,零部件的誤差值等,都非常嚴格。像典型代表的日系車,嚴格到對車間地面衛生都進行量化,這是很多國產品牌做不到了!舉個例子某知名拖拉機制造公司生產出來的拖拉機,出口海外和下放國內就是兩個標準,出口海外被刷下來的殘次品部件在投入國內市場的拖拉機中就檢核通過!內部給的說法:出口要經過海運,海水侵蝕各方面原因,標準必須高要不然驗收不過!

論國產車對比合資車的“唇槍舌戰”之破壞口碑的根源裝配工藝篇

隨著近些年來的不斷摸索和成長,國產車品牌的進步我們都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外觀內飾設計和安全性方面,進步非常之大。那麼,現在的國產車,還會不會像一些人口中說的那樣,開幾年就不行了嗎?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