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卡的脂肪/碳水/蛋白質,哪個更容易讓人長胖?

纖指十三玄_


很多朋友應該已經知道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代謝分解在人體中釋放的能量大約是4千卡/克,4千卡/克和9千卡/克。

但是經常被忽視的是,消化,吸收,運輸和存儲各種宏量營養素的過程也會消耗能量。

具體來說:

碳水化合物的熱效應是20%-30%

蛋白質的熱效應是5%-10%

脂肪的熱效應是0%-3%

所以從數據上看脂肪更容易發胖!

但是在飲食結構上,這三樣營養素都有著它的重要性,缺一不可!單一營養的攝入會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等不良情況發生!


輕動健身


同等的脂肪,碳水,蛋白質,最容易讓人長胖的是脂肪,其次碳水,最後是蛋白質。

蛋白質為何不易發胖

蛋白質有很高的產熱效應。當蛋白質消化吸收以後,其中有一部分就會變成熱量散失掉,這部分的熱量等於直接消耗了,不會轉化為脂肪。

我們的身體對於蛋白質具有調節平衡的能力。也就是多吃多氧化多消耗,除非巨量的食用蛋白質,否則很難有盈餘變成脂肪。

蛋白質消化吸收過程當中也需要消耗很大的熱量。蛋白質儲存為脂肪所花費的成本很高,因此變成脂肪最難。


吃碳水為何不容易長胖?

當我們進食碳水之後,身體會用食物中的碳水來補充身體的糖原。糖原是儲存在肝臟和肌肉裡的糖類,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必須有儲備糖原,因為我們身體活動,運動,禁食都會消耗糖原,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很大一部分會用來補充這些被消耗的糖原。

當我們在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的時候,體內的糖原會進行超量的儲存。當我們的身體進行的大量運動消耗肌糖原以後肌肉會多儲存一些湯圓,來應對下一次可能的運動,運動也會提高身體的糖原儲存。

我們的身體具有碳水化合物平衡機制,幫我們多吃碳水化合物的時候,身體會額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把多吃的部分儘可能消耗掉。

我們在減肥的過程當中就會發現,當我們大量減少主食的攝入的時候,體重就會出現迅速的下降,就是因為糖原流失所造成的。


脂肪容易導致發胖的原因

身體特別喜歡儲存食物中的脂肪,食物中的脂肪變成身體脂肪的成本很低。

脂肪的熱量密度大,每克脂肪有9千卡熱量。我們在吃高脂肪食物的時候由於熱量密度比較高,沒有吃多少,但實際上已經攝入很多熱量了。10克肥肉,熱量接近100千卡。

高脂肪的飲食很容易造成瘦素抵抗和脂肪細胞增多。

高脂肪的食物很容易導致胰島素抵抗。


思陌談減肥


同樣是1000卡路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最讓人胖起來的是脂肪,之後是碳水化合物,比較而言,蛋白質轉化為人的肉肉是最少的。

在我們攝入食物後,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消化這些食物,專業術語叫“食物熱效應”,消化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所需的能量是不一樣的。

脂肪的食物熱效應約佔其熱能的4%-5%,碳水化合物為5%-6%,而蛋白質還要高,能達到30%-40%。

這是幾個簡單的小學數學題,估計大家都會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