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風情——海濱沃土



  南國的深秋還是那麼的清朗,湛藍的天幕彷彿一塊溫潤的碧玉,海浪、沙灘、古廟、故壘、碑林一次次喚醒我內心對童年的溫暖回憶,今日秋風送爽,花果飄香,我又一次走進了梅嶺這塊神奇的海濱沃土。


家鄉風情——海濱沃土


  梅嶺半島位於詔安縣城東南13公里處,頻臨詔安灣,歷史上就是我國海上絲綢路古港和海防重鎮,風光旖旎,歷史古蹟眾多,南門村尤為顯著。車抵達關帝廟,果老山鬱郁蒼蒼,怪石嶙峋,群峰聳翠,關帝廟隱於山下,座東朝西,面朝大海。拾級而上,近觀此廟與中國傳統寺廟並無兩樣,門樓、拜亭、正殿、單簷懸山式屋簷、抬梁式斗拱營造出的是濃濃的中國古典味,比起東山規模宏大的關帝廟顯得小巧玲瓏得多,不過據說此廟祀奉的關帝神像與東山關帝廟的神像是同一塊金木所雕,身處兩地,卻是同根同源。撫摸著門口兩方蒼黑冰涼的石鼓,仰望門匾上古樸蒼勁的“節義千秋”四個大字,世間所有的虛浮逼仄一掃而空,沉澱下的只有忠誠光明。踏入廟內,梵香嫋嫋,正中帝君法相莊嚴,美髯飄飄,紅臉鳳目,永遠審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鐃鳴磬響,悠揚的禪聲把思緒帶入了悠遠的歷史隧道,中國很少有人像關羽那樣把個人的品格融入到中國文化中去,中國文化因為有了關羽而增添了忠的成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中國人的心理品格會因為有了忠的守護而安享一方寧靜的精神家園。步出古廟,四周古榕蒼翠,鳥鳴清幽,前方的戲臺歲歲年年還在演繹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深秋季節,幾位老人邊翻曬稻穀邊閒聊,歷史現實,過去未來,時光在燦爛的霞光下融合。


  穿過村裡斑駁的小路,四周蒼黑的瓦楞,古樸的祠堂,怡然自樂的黃髮垂髫,似乎一下把人們帶到了遠古的生活場景中,我還沉醉在歷史的悠遠時,懸鐘古城已經赫然在目。此城始建於明朝洪武20年(公元1387年),是與龍海鎮海衛古城、漳浦六鰲古城、東山銅山古城並稱的四座海防古城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明嘉靖後,這裡成為抗禦倭寇海盜的“雄鎮”,一代名將戚繼光、鄭成功都曾屯兵於此,是明清兩代東南沿海的要塞之一。如今,幾經戰亂和風雨侵蝕,古城已不復當年的雄姿英發,僅存東、西兩個城門的幾段斷壁頹垣,留給後人發思古之幽情。國家的海防,人民的安危,難道是僅憑几塊石頭就可以保護得了的嗎?康熙當年平定了吳三桂叛亂後,巡視北方防務,足跡遍佈長城內外,面對著被戰火損毀得破敗不堪的長城堡壘,許多大臣建議重修長城以固國本,康熙卻下一道諭旨:“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固,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康熙不愧為雄視古今的千古一帝,在民心中修築一座萬里長城,那將是萬古常青的,今人應更勝古人,我幡然醒悟,為何關帝文化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之一,就是因為關帝文化中的忠誠,對國家忠誠,對民族忠誠,忠誠已經化為了人民心中的一座萬里長城。回望盤根依附於古城牆的參天古榕,虯根盤旋,枝繁葉茂,生機勃勃,面對此情此景,心裡湧動的是一股浩然正氣。


家鄉風情——海濱沃土


  懸鐘古城前方即是大海,踏著青石板路,腳底傳來的是一股溫熱的感覺,兩旁松柏蒼翠,海風呼嘯,似乎有股鹹腥味,我彷彿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鄉,溫暖親切的滋味瀰漫心間。山上一塊巨石巍然屹立,明嘉靖五年福建參政蔡潮所題“望洋臺”三字雄渾端麗,極目遠眺,雲水依依,帆影渺渺,沙鷗翔集,臺下站立的也許是一位望夫歸來的妻子,也許是盼兒回家的白髮雙親,萬頃汪洋,伊人何處?他們只能把這種期盼寄託在神靈身上,千年的期盼守候凝聚成了亙古不變的忠誠。山下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蘇軾已經把此景寫絕了,我輩才疏學淺至此只有仰慕感悟的份了。蘇軾當年遭受重大政治打擊後,夜遊赤壁,獨悟山水,靜對心靈,終於擺脫了小我,收穫了大我。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無不秉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立身處世,可從古至今有幾人能事事順遂?背對蒼巖巨石,面朝雲海茫茫,思緒縱橫古今,馳騁宇宙,人生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既知流光短如春夢,人生得失榮辱又何需略縈心上呢?山水有魂,草木為魄,心有靈性,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終將給外表柔弱的中國知識分子注入了更多內心的堅強溫暖。


家鄉風情——海濱沃土


  仰望蒼穹,一彎半弦月已掛上湛藍的天幕,西天燦爛的霞光透過雲層,鋪灑在茫茫大海上,日月同輝,波光粼粼,海濱這片沃土光芒燦爛,在忠誠與堅強的光芒照耀下心空同樣燦爛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