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钱营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有六个村民小组,一组、三组和六组在岘山路(原207国道)两旁,是脸面。春天风大,把两个月前挂上的防控标语横幅,刮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两个月前风风火火地挂,现在要风风火火地拆。先从脸面上拆,然后再到村组和居民家外面拆。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正在撤标语的刘德能

当时的要求是省公告、一封信、宣传手册、宣传横幅,铺天盖地到处贴,到处挂,要求“抬头可见”,楼上有,手头有,防疫宣传满覆盖。

谢官军说,他们当时光岘山路沿线的横幅就制作了3批,共317幅,红袖标制作了4次,共515个,分党员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巡查、社区工作人员4种标识。

钱营防控的难度在于居民住得分散,他们基本还是地道的农村,只是可耕种的土地比较少,人均不到三分地。钱营各村组的道路又多又长,特别是沿岘山路的3个组,长达3.5公里,人不多,但是面积大,市内社区书记巡查一圈,大概走3万步,他们得走30步,所以必须骑自行车或者电动车。

别处防控,把小区大门管好,一个小区就管好了。钱营不行,没封闭式小区。别处农村防控,封住村口一两条道路,就能隔离病毒。钱营到处是路,还不能封堵,因为辖区内有驻军。

幸亏是刘德能,有德有能,在这个城不城乡不乡的地方,疫情防控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全社区无一例确诊病例。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刘德能描绘钱营美丽乡村前景

刘德能1972年生,1994年6月读大学时入党,当年7月大学毕业,到湖北制药厂人事处报到,人事处长一看,共产党员,科班出身,德能兼备,直接就把他留人事处了。从一般干事,到人事处长,再到副总经理,刘德能的德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不幸的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湖北制药厂破产,在2014年变成了周家冲社区。刘德能转换身份,从企业管理者变成了跟居民打交道的社区书记。

想当年,湖北制药厂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让多少襄阳人羡慕不已。职工的住房是“分”的,用水不要钱,用电不超过度数也不要钱,孩子生下来,从幼儿园到高中,到职工大学,到分配工作,根本不要人操心。生病了有职工医院,病了有厂工会管。现在不行了,企业破产,有能力的可以自己创业,或者到别的的企业高就,剩下的,就跟着刘德能这个社区书记。

刘德能以他的德和能,呕心沥血,一直干到2018年,被上级任命为救火队长,调任到与周家冲相邻的钱营社区。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春意盎然的乡村

刘德能是怎么干的,没有篇幅描述,干的结果,是他个人获得襄阳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

钱营的老百姓反映七年没有解决的还建房安置问题,在刘德能手里解决了。刘德能赢得了钱营老百姓的一致认同和尊重。这,是他在疫情防控战中完胜的基础。

当然,能力也很重要。

疫情一开始,刘德能就积极谋划,搞了个“六组七员抗疫情”,把参与防控的居民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分成疫情宣传员、体温检测员、劝返卡点守门员、卫生消毒员、采购代办员、物资医疗供货员、矛盾调解员,编入六个工作小组,各司宣传、消杀、巡查、配送等职责。

六组七员齐上阵,筑牢防控第一线。

最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组、三组和六组的防控点。由于是主干道两边,不能封,也不能堵,居民分散在道路两边居住,战线长达3.5公里。刘德能就每隔150米安排一位志愿者,要求居民宅在家中,不要出来。

这些居民都是散漫惯了的,但是为了不让刘德能他们操心,他们憋着,不让出来就不出来,免得给社区添乱,他们心疼刘德能。在疫情防控期间,刘德能做过的事,他们一桩桩一件件,总也说不完。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疫情期间巡查辖区防控单位

上面要求天天报体温,可是很多人家里没有温度计,刘书记就骑车到市区好几家药店,买温度计,免费发。刘书记跑了50多家药店,最远跑到了樊城新华路那里,最少的一家只买到一支,总算买齐了……

我们是农村,没有天然气,元宵节之后,很多人家里的煤气都用完了,刘书记也不顾身份,骑个电三轮车,天天帮我们送煤气……

书记一次次到医院帮他们买药。他把村里最困难的几户包保到自己名下,对他们比对自己家里人还亲……

我们村有7家养殖户,交通管制后,储备的饲料用完了,刘书记知道后,立马联系饲料供应商,他明明是个书记,结果却成了三轮车司机……

村里有几个密切接触者,需要送到集中隔离点,这活儿谁也不愿去,都怕死,刘书记亲自送,亲自接,最危险的事儿,他也不让别人干……

正月里,村里有个患肺气肿的,是个老病号,不知怎么给转到东津那边去了,反正当时人心惶惶,他又是肺上面的问题,后来东津院区通知,要社区去接人,肯定的,又是刘书记亲自去……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钱营的大刘书记和周家冲的小刘书记

钱营居民对刘德能的感情,我们是感同身受。

快中午的时候,刘德能和周家冲社区的现任书记刘云领着我们一起,在两个社区巡查。从地理位置上说,钱营社区团团环抱着周家冲社区,当年的湖北制药厂用的就是钱营村的地。这两个社区的居民亲切地称他们大刘书记、小刘书记。

从周家冲社区穿过,往汉江边走,左手是周家冲,右手是钱营。一位钱营的大姐,正在她家房子后面的树上摘香椿,看到我们,她热情地打招呼,冲刘书记喊话:“莫慌走,我回家拿个袋子,给你把香椿装起来。”

刘德能客气地说:“家里有,你莫弄,你忙你的,心意领了,谢谢。”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热情的居民和香喷喷的香椿

“哎呀,叫你莫走,等下我……”大姐说着,人不见了。

看着那一树树冒着嫩芽的香椿树,我们垂涎三尺。

这可是好东西呀,纯、鲜!

继续走着、聊着,就听到身后传来大姐故作恼怒的喊声:“叫你等下,你不等,站住!”

我们站住,转身,就看到老大姐提着一小袋香椿芽,冲我们跑过来。刘德能赶紧迎上去。“好好好,你慢点,别摔着了。”

看到刘德能接过她的“心意”,大姐高兴得手舞足蹈。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恬淡安详的的钱营老人

汉江边有村民们建设的小菜园,刘德能此时的心思,都转到了“美丽乡村”上面。他和菜园的主人说,把菜园收拾整齐,石头码好,“创文”的成绩不能因为“抗疫”而倒退。

路边,两位老太太在绿树黄花中聊天,沐着春风和暖阳,一个戴口罩,一个没戴,恬淡而安祥。

刘德能想重点打造钱营五组,他开车带我们去看。五组有一条路,曲曲折折通向国营林场、习家池、唐城、扁山、岘山那边,平时,有很多游客在那些景点玩过之后就走到了这里。刘德能想把五组打造成一个供游客休闲小憩的农家驿站。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陈根发的兰花基地,品种有三百多个

五组村民有自建的房屋,自家的小院,院里种上几盆兰花,搭上一个秋千,一丛葡萄架,有客人来,他们端上自家菜园里的种出的菜……客人在这里歇脚,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只是要他们爱上这份乡村的美。

还有兰花。

钱营有位叫陈根发的,痴迷兰花多年,业内颇有名气。社区支持他,在五组建了兰花基地。刘德能和陈根发已经谋划好,要免费教钱营老百姓种养兰花,发展集科普、观赏、展销于一体的兰花产业。

在兰花基地,我们看到了很多名人字画,还有一些获奖证书。说到兰花的品种,繁育的艰辛,养护的喜悦,陈根发滔滔不绝。

含苞待放的牡丹花

国营林场也是不错的景点,此时,里面的牡丹花正在开放。值守的园丁和刘德能很熟悉,他说:“过两天你们再来,现在刚刚开。”

路上,我们遇到几拨“外来人员”,都是迫不及待想要亲近大自然的好“色”之徒。在开满黄花的山路上,两个下山的大姐喜笑颜开,她们的小推车里,满装着嫩嫩的蒲公英,是她们在山里面采的。“你们进村的时候记得戴上口罩啊!”刘德能提醒她们。“好,好,我们现在就戴上,不给你们添麻烦。”

春光正美,田野山林间,到处是勃勃的生机。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开满鲜花的山村路

回到社区,刘德能处理了几桩跟复工复产办通行证相关的事,又带我们到旁边的工地,巡查复工和防控情况。

既不能耽误复工复产,也不能放松疫情防控,刘德能小心地踩着平衡木。

还有岘山路的形象,现在也是重点工作之一。下午三点,我们准备走的时候,刘德能又被两位城管队员“请”到三组,处理路边居民晾晒衣物事宜。岘山路边,有很多家居民在自家门前晾晒衣物,这是城管不允许的。刘德能感叹:“这里不像城市,房子都没有阳台,他们不晾路边,还能晾哪里?以前社区搞过晾晒区,但是不现实,人住得散,你让他跑几百米去晒衣服,他不愿意,若是再遇上刮风、下雨,把衣服吹到地上,他们就更不愿意!”

他何“德”何“能”,让乡亲们赞不绝口?

帮居民收被子的刘德能

话是这样说,刘德能还是协助城管,对居民进行了劝说。居民可能是不想刘德能为难,个个都很配合。

琐琐碎碎,小至老百姓晾衣服,又风风火火,大到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这个社区书记的一天,我们看着就累,可是刘德能已经习惯,他有条不紊地一件件处理,沉着,干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