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散》:揭祕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古老而神秘的瓦屑壩

一水之流而萬脈

一木之茂而千條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洪武趕散”

明朝初年,由於連年戰亂,百姓非亡即逃水旱蝗疫四大災害接踵而至,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田地荒蕪”。明朝廷決定把農民從人口較多、土地較少的“狹鄉”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寬鄉”,至此開啟了延續幾十年的遷民運動,史稱“洪武趕散”。在山西,以洪洞大槐樹為移民的主要“點行地”,直接遷入地為豫、魯、冀、京等省。在江西,以鄱陽瓦屑壩為移民的主要“集散地”,直接遷入地為皖、蘇、鄂、湘等省。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根在何方?”

對於這樣聲勢浩大的移民運動,史書對移民的流向並沒有詳情記載,地方誌中也只有片言隻語。以至數百年來,移民後裔無法準確地說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處。對絕大多數移民來說,這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故鄉,但當年的移民多數沒有文化、沒有資產,更不可能有文字記錄,當他們歷盡艱辛在他鄉定居後,留給後代的記憶只是他們的出發地。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歷史謎團”

為什麼選擇瓦屑壩作為移民集散地?移民主要來自哪些地方?當年的移民是否會抗爭朝廷的移民政策?反抗的移民遭遇了怎樣的懲罰?移民經歷了怎樣的生離死別?移民的主要流向地在哪裡?

由作家出版社近期重磅推出的由江西知名作家程暉歷時四年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趕散》,帶您走進600多年前鄱陽湖邊那個古老而神秘的渡口,揭秘歷史塵埃中的大移民謎團。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贛鄱文化的渡口”

地處鄱陽湖東岸的江西鄱陽縣,是古饒州府的府治,人傑地靈、俊彥代出。番君吳芮,“四大賢母”之一陶母,南宋洪皓及其三子洪适、洪邁、洪遵,南宋清剛詞派鼻祖姜夔等皆出於饒州。

從瓦屑壩走出去的移民,帶著古饒州文化的明顯印記,一代又一代拓荒者,篳路藍縷,插草為標,劃地結廬,劈山開田,築園樹桑,創造了巨大的物質和文化財富,培養了一批批賢俊棟樑。瓦屑壩種子在各地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為華夏文化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江西省文藝創作與繁榮工程扶持項目,在出版之前,《中國作家》雜誌曾經全篇發表,業界反響良好。本次單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著名評論家吳義勤,《人民文學》雜誌主編、著名評論家施戰軍,《文藝報》總編輯、著名評論家施戰軍梁鴻鷹聯合推薦。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本小說以明朝初年江西鄱陽瓦屑壩一次規模宏大的移民為背景,借元末明初饒州府筷子街熊、方兩大家族的愛恨恩仇、悲歡離合,構建了一個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或忠或奸、或偉大或渺小的官、民形象,展示了元末明初風雲激盪數十年間,我國南方百姓的苦難人生與不屈奮鬥。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專家評論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著名評論家吳義勤

《趕‍‍散》題材重大,場景宏闊,敘事細密,力道深邃,人物形象豐富飽滿,故事曲折好看好讀。“瓦屑壩”文化意義的解讀,使瓦屑壩像陝西白鹿原、湖南鳳凰嶺一樣,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化符號。作者在大歷史上寫實,小歷史上寫虛,虛實相映,大小相襯,整部作品充滿張力,體現了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對重大敘事的把控能力。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人民文學》雜誌主編、著名評論家 施戰軍

這部小說既全景又具象地展示了元朝末年南方漢人水深火熱的底層生活、朱元璋與陳友諒波瀾壯闊的鄱陽湖決戰、明朝洪武初年基於全國大局考慮的瓦屑壩移民,同時還集中而精彩地講述了熊、方兩家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生死抉擇、跌宕傳奇,是一部關於南方當地百姓與命運抗爭的悲壯交響曲,更是一部關於六百多年前華南地區風詭雲譎、開疆拓土的浩蕩史詩。

《趕散》:揭秘埋藏600多年的根親文化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