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古代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何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蘭亭集序》

上面這段話節選自著名古文《蘭亭集序》,是中學生必學的古文,不過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的這次聚會,和一個漢民族曾經極為重要的節日有關:上巳節,也就是農曆三月初三。

上巳節,可能很多人連這個名稱都感到陌生了,但這曾經是漢民族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明代《泰泉鄉禮》曾提到: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陽、臘日立為六會,相與燕遊山水,以宣樂意。這曾經是漢民族最為重要的六大節日之一,不過,其它五個還在,但上巳節基本已經消失了。

上巳節,古代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何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

上巳節遊玩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節日呢?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節日,“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但根據記載,春秋時期就有人過上巳了,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有個很獨特的風俗,它同時是政府為男女青年舉辦的狂歡節,《周禮·地官·媒氏》提到:“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也就是說,這實際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為何古代男女大防的時候會有這麼一類節日呢?這其實也能理解,雖然說是男女大防,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自然也有一個釋放的窗口,而且對於政府來說,生育率也是很重要的,政府有時候也要努努力,於是就定了一個特殊的日子來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高禖為何人眾說紛紜,通說女媧,尚有簡狄、伏羲、勾芒等說法),所以這個時候玩的嗨一點也沒事。

上巳節,古代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何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

祭祀高禖

除此之外,上巳節還是祓禊的日子,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為修整、淨身,所以這個節日也是一個清掃災邪的日子,農曆三月初三,春天剛剛來,萬物復甦,一些微生物也漸漸有活力,所以這一天會有一個春天洗浴,清潔身體,也去除身上的晦氣。這個習俗發源於周代水濱祓禊,後由朝廷主持,並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為官定假日。

同時,這也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作賦的節日,王羲之蘭亭之會就是最著名的一次。

上巳節,古代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何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

那如此浪漫的節日是如何漸漸消逝的呢?現在知道上巳節的人已經不多了,但很多地方仍在農曆三月初三仍保持一些習俗,比如筆者家鄉,就仍然有吃薺菜花煮雞蛋的習俗,認為可以防止頭痛病。

其實,這個節日的消逝是正常演變,大家也知道,中國自古就是世俗化極高的國家,所以一些清除災邪這種有些巫術色彩的儀式,之後就越來越不看重,所以魏晉之後,上巳節就成為了一個單純的上山遊玩的日子,大家春遊踏青、臨水宴飲,盛唐時期,這節日發展到鼎盛,充分體現出漢民族的浪漫。杜甫《麗人行》提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然而到了宋代,這個節日突然就式微了,這實際和理學的嚴密有關,因為上巳節,按照傳統人們又會野餐、採花。這正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好時機,此時野合有所不禁,宋代管理嚴密後,習俗沒了,自然節日也流失了。

上巳節,古代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何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

宋代以來,上巳節在統治重心的北方突然銷聲匿跡,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南方或多或少還殘留些,明朝朱元璋還帶頭在上巳節帶大臣踏青,以示與民同樂,不過,上巳節和清明節以及寒食節在日期上還接近,而清明節和節氣有關,不能輕廢,寒食節有介子推傳說,吃寒食的習俗一直流傳(所以寒食節流傳相對久一些,但現在也基本合併到清明節了),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而上巳的習俗漸漸變淡,所以漸漸清明節就取代了上巳節的功能,所以上巳節漸漸消逝。

宋代之後,寒食節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為主。掃墓,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水邊散步、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於是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式,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大節日,清明節與端午、春節、中秋節並稱為漢族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更是明定4月5日為“民族掃墓節”,清明基本成為漢民族在農曆三月和四月份唯一重要的節日了,不過,男女談情說愛的習俗基本是消失了,這倒是怪可惜的。

上巳節,古代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為何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

於是,今天的三月三,漢族地區仍然隆重紀念的極少,而成為西南少數民族的節日了。

不過,這個節日在現代也不是沒有復興的可能,連西方的情人節和聖誕節在中國都能演變成狂歡節,更何況在時節和氣候上都更適合中國國情的上巳了,2018年,共青團中央將傳統的上巳節,也就是農曆三月初三設定為“中國華服日”,以弘揚傳統文化,幾年來效果很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