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自稱"睢",漢音譯為"水",在中國歷史上,水族曾被統稱為"溪洞之民"、"蠻"、"僚"、"苗"等,水族"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史,清至民國稱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先是稱為"水家族",後於1956年底由國務院確認為"水族"。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其中一隻發展起來的。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了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隋唐時統稱"溪峒蠻";唐宋時與壯侗各民族一起被統稱為"獠";宋代在該處設置"撫水州",被通稱"撫水蠻";州這一地名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13世紀中期,有大規模的漢族人移到此處;13-17世紀,又有大量的漢族士兵被調到此處戍守,設屯安家,他們的後代也逐漸融合於水族。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民間相傳,水族最初由三大支系組成,即"睢閩"、"睢幹"、"睢柳"。"睢閩"主要指現今居住在都勻市套頭地區和獨山翁臺的水族;"睢柳"主要指現今居住在三都、荔波、獨山、榕江等縣的水族;"睢幹"則專指現今居住在三都陽安、陽樂一帶的水族。所謂"睢閩"、"睢柳"、"睢幹",原意是指來自"閩"地方的水族人,來自"柳"地方的水族人和來自"幹"地方的水族人,這可能代表民族遷徙時,組成水族的這三大支系來自不同的地方或部落。但由於語言、風俗以及生計方式等均相近或相似,經過民族大遷徙,同居一地後在相互交往上獲得了文化的認同感,相處日久便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實際上,由於水族的起源和遷徙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單一民族。秦漢以前,嶺南一帶居住著"駱越"、"西甌越"、"南越"等許多部落,它們與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的其他諸越部落,統稱為"百越"。"百越"不但孕育了中國的稻作文化,同時也演化為南方許多民族的共同祖先。水族民間傳說,他們的祖先原先居住在邕江流域的"岜雖山"一帶,而邕江流域正是古代"駱越"活動的地區。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發兵50萬進軍嶺南,遭到當時西甌、駱越等部落的頑強抵抗,直到公元前214年才統一嶺南,並置南海、桂林、象三郡,設官治理。受戰亂的影響,水族先民被迫沿龍江逆流而上,經今廣西河池、南丹等地向北遷徙,移居黔桂邊境,從此開始從駱越的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漸向單一民族發展。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漢至魏晉,雖然中原戰亂頻繁,但水族先民所居的黔桂邊境,社會秩序卻相對穩定,使其得到持續發展。隋唐之際,水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史料記載,當時水族聚居的東謝地區,人口殷實,"地方千里,土氣鬱熱,多霖雨,稻粟再熟",由於產量的增長,人們的存糧有了較多的結餘,能夠用來釀酒以供節日及喜慶之用。《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載,當時東謝蠻地區,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殺人者出牛馬三十,及得贖死"。這些記載都說明了水族先民自秦代遷人黔桂邊境以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在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的前提下,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獲得了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特質,於是,水族作為單一的民族正式形成。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歷史上水族先民曾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漁獵經濟時代,但隨著不斷的向北遷移及至後來定居黔桂邊境之後,水族的社會經濟便迅速地轉向了農業經濟。唐宋時期的史籍中,關於水族的記載就已有了"地方千里,稻粟再熟"、"夾龍江居,中有樓屋戰棚……種稻似湖湘"的描述,它表明,最晚在宋代,水族社會就已經以稻作農業為本。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歷史民族學家的研究認為,水族社會沒有經歷奴隸制,而是直接由原始社會跨入了封建領主制,從唐代開始,封建領主制經濟在水族社會中延續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直到明朝洪武年間,由於"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江南大量漢族進入水族地區之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水族社會才開始進入封建地主制經濟時期。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從唐代的羈摩制度開始,歷代中央王朝均對水族地區實行"土司"統治,土司制度一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才在水族地區最後消亡。而水族社會的基層組織則經歷了由"洞"、"水"向"議榔"制演化的過程,"議榔"制所形成的水族社會習慣法,直到今天,仍對水族社會發生深遠的影響。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在中國近代史上,水族人民譜寫了光輝篇章。1855年10月,潘新簡領導水族人民武裝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響亮口號,堅持鬥爭16年之久,配合了太平天國鬥爭。1909年吳朝俊領導水、布依、苗等民族起義,提出"滅洋興漢",進行反洋和反帝反封建鬥爭,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水族人民的優秀兒子鄧恩銘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數民族同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水族人民也積極參加了當地中共地下黨組織所領導的鬥爭。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多神。認為古樹、巨石、井泉都有神靈。生死、疾病、災荒等都請巫師占卦唸經,殺牲祭鬼,尤其以魚祭祀為其特點。19世紀末、21世紀初,曾傳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在一些邊遠的山區,水族人有掛獸骨崇奉神靈的習俗。人們獵獲虎、豹、野豬、野牛、熊等動物後,習慣把獸角或頭骨整齊懸掛在牆壁上或懸吊在門上。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時也留頭角懸掛,使野獸、鬼神望而生畏,不敢進寨侵害人畜,同時也顯示家庭的富裕與主人的獵技。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人濃厚的祖先崇拜觀念,使他們格外注重喪葬儀禮,並在喪葬過程中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原始信仰習俗。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的喪葬過程比較複雜繁紛,其主要程序包括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用等六個階段,其中不少具有水族的民族特點。家中老人嚥氣辭世後,家人要速派村寨裡的小夥子,四出向亡人的親戚朋友報喪。報喪的目的,既為讓親友有個精神準備,並速備下香燭、魚、糯米、酒、布、錢等弔喪用物。同時,更重要的是使有血緣關係的人共同忌葷舉哀棗除了魚類之外的一切禽畜等肉類。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這時,遺屬還要將逝者鋪床用的稻草和穿著過的舊衣服,搬到寨外燒掉。這一名叫"燒老窩"的習俗,說是讓煙火之神將這些用物帶給亡靈使用,實為一種消毒清潔的衛生習慣。即使有些要留用的東西,也得在火堆上用煙火薰燎薰燎。這一來,就算結束了死者的人間煙火生活了,不會將不吉的東西傳給子孫後代了。與此同時,家人要趕忙燒溫水來洗遺體。據說,只有洗乾淨遺體,沒有臭汗味,才能魂歸祖地,與陰間的福先聚居在一起。洗屍體時,不能讓死者的腳著地,因而要將死者放於竹編的米籮裡,再用溫水自上而下的擦洗。洗屍水要倒在沒有人過往的地方,千萬別讓人踩上此水,否則,認為他的腳會開裂的。

洗淨屍體後,再將遺體另置乾淨的米籮上(如能置於銅鼓上,將更為榮光),為之穿上壽衣。壽衣要3件、5件等單數棗倘若是年輕媳婦死了,則要等孃家來人驗看。裝殮要讓逝者平躺棺內。切忌頭高腳低,可見其腳部,否則會變鬼作崇云云。裝殮時,還要讓逝者口含銀鈽,手拿紙錢,頭墊紙錢。此俗說是為了使逝者走入陰間時,才有錢去買水喝、買東西吃。為亡人穿壽衣及放置隨葬物時,應格外小心,所有衣物都不能著地。倘不慎掉落地上,要另換新的,否則亡靈便收不到。此外,裝殮時切忌呼喊活人的姓名,以避免亡靈將所呼喊者的靈魂勾去。

不論是為等待至親驗屍,或停屍待殮,還是裝殮後的祭悼期間,為防止亡靈作祟和黑貓跨過遺體而發生意外,治喪時都要安排人員守靈。守靈時,除喪家外,村鄰皆依俗主動前來幫忙。為了沖淡悲哀氣氛和消除恐懼心理,守靈者或聚而擺古,或跳蘆笙舞、唱花燈戲,或進行頂槓等民間競技活動。治喪期間,水族還有俗稱"開控"的活動,即設置靈堂,祭掉死者。"開控"的時間可長可短,規模亦看家庭境況而有所不同。"開控"要在靈前點香焚紙,擺設魚、豆腐、酒、飯等祭品。殷富人家還要懸掛3或5、7面銅鼓,再配上鑼、鈸,晝夜敲擊。民間認為,銅鼓聲有上通天神、下達海龍的神力,可令神仙來給亡靈安慰和指路,使逝者上天成仙或入海為龍。"開控"期間還要聘請諳熟水族社會歷史和遷移路線以及死者生平的水書先生,請他們在銅鼓、鑼拔和蘆笙、嗩吶伴奏下,頌揚逝者的一生和為人處事,吟唱水族祖居和遷移路線,祈祝逝者再順江而下,魂歸祖先的老住地。

水族治喪期間,還特別講究忌葷吃素。除了魚等水產品外,在未入葬前所宰殺的家禽家畜皆稱為"南得宇",喪家及其同一血緣的人都不能沾腥,更不得吃"南得宇",喪家及其同一血緣的人都不能沾腥,更不得吃"南得宇"。違者必遭村人譴責。此俗原為吃素祭祖,以示哀痛。後來給抹上了迷信色彩,說是在治喪期間吃了葷,會給家庭招災惹禍,家庭成員中會有人傷殘或早夭。只有等到安葬過後3天,才可開葷。這時,先得殺一隻雞供祭逝者靈位,再用雞血沖水漱口之後,方可開葷。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對安葬也十分講究,規矩甚多。壽終正寢者皆為土葬;而非正常死亡者(如產婦因難產而死),要先火化之後,再行土葬。安葬要請水書先生來選擇吉日。由於葬期有早有晚,因而葬式也有便葬、急葬、深葬、假葬之分。便葬是不舉辦"開控"的悼念活動就安葬。急葬則因條件所限來不及祭悼就埋葬。深葬有兩種形式,一是葬地、葬時都順吉如意,喪家一次挖掘墓穴,讓棺木全部落穴埋葬,此後不再動土的;二是葬地、葬時雖然可以,但尚有一些凶煞,這時得在墓穴上鋪些木板,將棺木墊隔懸空起來,使其不完全落土。等到吉日良辰時,舉行一番祭悼活動後,再抽掉木板,使棺木落入穴裡,埋土為墳。這種二次葬式,俗稱淺葬。假葬則是一時難以擇到安葬的日子,便將棺木抬往寨外,墊於木頭上,再搭蓋一座臨時草棚為護。於是,或挖一土餅放在棺木上,或用木板圍住棺木,再挑土覆蓋之,藉以象徵已入葬。

到了吉日,再行土葬。如今這種假葬已少見了,一般多用淺葬代替之。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出殯前夕,喪家還要請巫師和水書先生來打齋,打齋要宰一頭牛,並聽任牛血流往遍地。水族民間認為,牛血是陰間的水,這一來便可讓逝者在陰間有牛耕田、有水插秧,可得安生。有的地方在撒秧前,還要將神聖的楓葉放在田邊一角,並劃出一小塊田為死者耕種之地。民間認為,這樣便可以得到先人的保護,豐收有望。水族每個由血緣系統組成的村寨,都有一個公共墓地,水族人的墓室很有特色:用石柱、石板、石條壘砌的長方形墓室,多為二三層,底層埋於土中,放置棺木,中上層露出地面,高1~2.5米,裡面放了各種隨葬物。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水族的喪葬習俗主要特點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喪葬集中體現了祖靈崇拜、神靈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內涵。同時,喪葬又成為水族傳承孝道和祭祖禮儀、調整人際關係、提升血緣氏族凝聚力、交流社會知識的重要活動。水族的厚葬,並不體現在隨葬、陪葬物品的貴重與多寡,而是反映在製作石棺墳墓、大型墓碑的建造方面。這種現象遠遠超過相鄰的周邊民族。在過去的50多年間,水族地區的石棺墓和大型墓碑被毀了大多數。喪葬弔喪活動,有條件的要吹蘆吶、跳舞、唱歌、演花燈、耍龍舞獅、製作各類紙紮的旗幡傘蓋等,客觀上成為水族民間工藝美術、文化交流、男女社交、聚會娛樂的重要活動。


水族歷史和喪葬儀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