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三就业”助力沿河县脱贫攻坚

碧江“三就业”助力沿河县脱贫攻坚

按照铜仁市委、市政府关于“9+2”共同支持沿河县产业发展的帮扶协作工作部署、《碧江区帮扶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要求,碧江区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多举措稳步推进沿河县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截止目前,沿河搬迁群众常住人口中有劳动力家庭1653户4862人,累计就业3266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碧江“三就业”助力沿河县脱贫攻坚

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会现场

一、强基础,打造就业平台。一是按照“五个体系”建设要求,规划建设8个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分类对搬迁群众开展系统性培训和推荐就业。二是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准确掌握搬迁户劳动能力、就业创业意愿等基本情况,并建立就业服务跟踪卡。目前,收集劳动力信息9202条,建立就业服务跟踪卡9202张。三是加强与苏州昆山等地和省、市人社部门、区内外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系,动态更新《岗位信息数据库》。目前,共收集用工信息13000余条。

碧江“三就业”助力沿河县脱贫攻坚

对搬迁群众开展系统性培训和推荐就业


碧江“三就业”助力沿河县脱贫攻坚

入户走访掌握搬迁户劳动能力、就业创业意愿等情况


二、多举措,促进就业增收。

1:是抓就业培训提技能。设立就业培训服务中心,聘请40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建立就业信息大数据,跟踪做好就业服务。搭建培训服务平台,整合区直各部门培训资源,因人施策订制技术培训方案,针对性开展建筑、保安、家政、制鞋、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订单式推荐就业。截止目前,累计培训3653人次,促进就业2377人,其中累计培训沿河县搬迁劳动力912人次,促进就业625人。

2;是抓岗位推荐促就业。大力推进碧江经济产业园内农夫山泉、贵州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御诺乳业有限公司、铜仁百丽鞋业有限公司等中小型176家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可解决用工1.5万人,目前已吸引搬迁群众就业315人,优先帮助218名沿河县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开发安置点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204个和协助管理员、纠纷调处员、楼栋长等就业扶贫援助岗位728个,优先帮助218名沿河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3;是抓产业培育稳增收。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裕国菇业建设3000万棒食用菌生产基地,已建成大棚220个,对搬迁群众承包大棚实行1年免租金优惠政策,目前45户搬迁群众承包大棚,优先安排38户沿河县搬迁群众承包大棚,预计实现年保底收入2.4万元以上。建设正光、打角冲等安置点商业面积19.7万平方米,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实行“基地+车间”发展模式,引进劳动力密集型扶贫车间发展产业,目前已引进铜仁市华恒藤制品厂、正浩鞋厂等就业扶贫车间10个,提供就业岗位680个,吸纳劳动力就业212人,优先吸纳沿河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68人。同时,鼓励搬迁群众就地创业发展“四小经济”,目前搬迁群众就地自主创业51户,优先支持30户沿河县搬迁群众自主创业。

4;是抓项目推进增岗位。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以发展带就业的发展思路。实施“一带双核”旅游区发展战略,围绕梵净山沿大江至铜仁主城区的百里锦江农耕文化旅游带和梵净山、铜仁古城(乡愁故园)核心景区组成的“一带双核”精品旅游区,大力推进铜仁古城(乡愁故园)项目实施,规划面积约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87.45亿元。因地制宜实施标准化厂房建设(包含职工培训中心、食品加工、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板块)、仓储物流中心、固体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工程、水体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17.7亿元。引进广东爱卡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6亿元发展智能环保家用智能电器,打造西南地区最大智能电器制造基地,可提供就业岗位400至1000个。

碧江“三就业”助力沿河县脱贫攻坚

入户走访


三、重宣传,营造就业氛围。营造浓厚的就业宣传氛围是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盲目靠“听”、靠“跟”问题的有力举措。采取“三点一线”(入户走访宣传、卡口执勤宣传、重要区域宣传、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方式,在9个安置点对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定期在安置点举办大型就业招聘会,面对面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搬迁群众由“找工作”到“选工作”的转变,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截止目前,通过LED滚动播出260家企业8000余个用工需求信息,组织各类用工企业组织开展现场招聘会8场,优先推荐沿河县搬迁群众就业266人。(区生态移民局 吴家顺)


碧江区融媒体中心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