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成都#【玉局觀之謎】其二:玉局觀到底在城南還是城北

提要:關於玉局觀遺址位於今天成都何處的問題,有城南、城北二說。

主題詞:玉局觀、成都北站、不必歸去


施元之 注 蘇軾《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觀將老焉》詩云:

「《成都集記》:永壽元年,老君駕龍車,張道陵乘白鶴,同至太皥玉女修大丹之所。感地神湧出局腳玉床,老君升座說 《北斗經》。開元中,道士羅上清奏重修殿宇,本名玉局治,避髙宗諱改為玉局化。國朝為玉局觀,置提舉主管官。」

成都府玉局觀,緣於道士們虛構的一個傳說,所謂老子為張道陵說經是也。這個傳說,在 《太平御覽》、《雲笈七籤》等都有記載。張道陵初創道教時,為了自神其教,虛構傳說將自己與先秦道家聯繫起來,利用老子在道家的地位,擴展道教實力,是張道陵及其門人的一個重要手段。

#蘇軾與成都#【玉局觀之謎】其二:玉局觀到底在城南還是城北

林語堂《蘇東坡傳》英文原版


相傳,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戰亂不堪,張道陵遠離塵世,隨李老君四處雲遊,最後來到成都城北柳堤。李老君選定此處,席地坐而傳道。地上竟緩緩冒出玉床,李老君升坐床上,為張道陵講說《南北斗經》。講經結束,李老君手拈長鬚,冉冉而去,玉床竟轟然塌陷為深不見底的石洞,傳與百餘里以外的青城山天師洞相連。於是人們就把這裡叫做玉局,並在這裡修建了玉局觀。玉局即局腳玉床,古人坐具也。

治作為五斗米道的傳道地點,初創之時與今日之道觀區別很大,玉局治之名在東漢末就已經形成,為道教二十四治之一,唐改稱玉局化,宋、明稱玉局觀,清代規模萎縮,改稱玉局庵。


#蘇軾與成都#【玉局觀之謎】其二:玉局觀到底在城南還是城北

瓊樓玉宇不勝寒


關於玉局觀遺址位於今天成都何處的問題,有城南、城北二說。

北宋時期樂史編著《太平寰宇記》卷72益州:“玉局潭在城南柳堤玉局觀內,張道陵得道之所,其一也。”

同是北宋的《太平御覽》卷674雲: “又曰玉局治,在成都南。”

明人曹學佺(1574-1646)《蜀中廣記》卷3:“《寰宇記》雲:‘玉局壇在城北柳堤玉局觀內。’ 按,今往新繁路自堤上行十二里,有賽雲臺足以當之,其側仍有一小觀存。”

雍正《四川通志》雲:“玉局觀在縣北二十里。” 嘉慶《四川通志·寺觀》: “玉局觀在縣北二十里,內有玉局壇。” 又引《大清一統志》曰: “在府城南楊柳堤。” 同治 《成都縣誌·寺觀》謂玉局庵在縣北六甲六里。同書 《縣境圖》所繪玉居庵在九里堤諸葛廟南,萬佛寺西北,距省城不足二十里。

以上,眾說紛紜,又南又北,忽南忽北,搞不清楚孰對孰錯。有宋之時,玉局觀多次修整,文同、蘇軾詩文中皆有言及,但於今日之成都,竟失其蹤。


#蘇軾與成都#【玉局觀之謎】其二:玉局觀到底在城南還是城北

成都北站


目前的研究成果如《成都城坊古蹟考》、《中國都城詞典》等著述,持城南說;王斌《成都玉局觀建置考》抽絲剝繭,持城北說。

他認為:東漢後的玉局治、唐代重修之玉局化、王蜀時的玉局化、宋代擴展整飭之玉局觀,在地理位置上都無變化,曹學佺則雲在 “城北柳堤”,並言其側仍有一小觀存,當是其親見者。因此,他引用《太平寰宇記》之文時,將原文南改作北,是根據自己所見有意作了改動。

「曹學佺雲明時賽雲臺足以當之,方之今時成都之賽雲臺路,相差不多,今日之賽雲臺路之名亦是歷代沿襲下來,正在成都北方。 同治《縣境圖》所畫之玉局庵,與諸葛廟、洞子口場非常相近,而洞子口場為今日五塊石以遠之洞子口,亦在成都北。」

據考故址當在今成都賽雲臺、玉局庵路一帶,即成都北站附近。據說現在的北市旁邊,原來的確有玉局觀,後來修北站時拆除了,於是也就不復存在了。

在道教的傳說裡,玉局觀與百餘里以外的青城山天師洞相連,今天高鐵、地鐵恰在此處,當代的科技達成了道家的神通。


#蘇軾與成都#【玉局觀之謎】其二:玉局觀到底在城南還是城北

重建中的玉局庵一帶


宋元符三年(1100),十月,蘇軾自海南渡海北還,在去廣州的路上,與友人通信:

【與鄭靖老二首(之二)】

「某鬢髮皆白,然體力原不減舊,或不即死,聖澤汪洋,更一赦,或許歸農,則帶月之鋤,可以對秉也。本意專欲歸蜀,不知能遂此計否?蜀若不歸,即以杭州為家。朱邑有言:“子孫奉祠我,不如桐鄉之民。”不肖亦云。然外物不可必,當更臨時隨宜,但不即死,歸田可必也。公欲相從於溪山間,想是真誠之願。水到渠成,亦不須預慮也。此生真同露電,豈通把玩耶!」

後得玉局之除的消息,又有信:

【與孫叔靜三首(之二)】

「累歲闊別,不意相逢海上,握手一笑,豈偶然哉。亟辱專使教筆,具審起居佳勝,感慰兼集。玉局之除,已有訓詞,似不忘也。得免湖外之行,餘生厚幸。至英,當求人至永請告敕,遂渡嶺過贛歸陽羨,或歸潁昌,老兄弟相守,過此生矣。」

#蘇軾與成都#【玉局觀之謎】其二:玉局觀到底在城南還是城北

成都玉局庵路一帶


這兩封書信,可作為此時蘇軾歸心的代表。雖然信中透露出歸蜀的想法,但也僅是“本意”而已,“日望歸蜀”是他一生所願,他又何嘗不知道這只是一種奢願。

陽羨,他原有產業;潁昌,蘇轍退居地也。“老兄弟相守”,是他最後的想念了。

蘇洵歿於治平三年(1066)四月二十五日,蘇軾、蘇轍於當年六月中下旬扶柩返鄉,順大江逆流奔蜀,次年四月某日抵鄉。十月二十七日,葬父於眉州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老翁泉,母程氏同葬,稱東塋。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戊申,蘇軾三十三歲,冬,和弟轍及家人離眉山,返京師。

此次為兄弟二人最後一次返鄉,從此再也未能迴歸故土。

年輕時,微吟罷,兩兄弟“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而如今,“已矣乎,吾生有命歸有時,我初無行亦無留。”

從貶地海南迴中原,過海寄子由:“我似老牛鞭不動,雨滑泥深四蹄重”。

人生到處,如環無端,莫知其始,不知所終。


#蘇軾與成都#【玉局觀之謎】其二:玉局觀到底在城南還是城北

郭祥正集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六十六歲,蘇軾於正月度大庾嶺,入江西,過廬山,抵當塗。時郭祥正(攻甫)來訪,他作詩《次韻郭功甫觀予畫雪雀有感二首》:

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總是歸。

九萬里風安稅駕,雲鵬今悔不卑飛。

可憐倦鳥不知時,空羨騎鯨得所歸。

玉局西南天一角,萬人沙苑看孤飛。


“懷西南之歸路,夢良是而覺非。”(《和陶歸去來兮辭並引》首句:歸去來兮、吾方南遷安得歸雲)

“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

——成都是故鄉之所在,但亦不必歸去。


#蘇軾與成都#【玉局觀之謎】其二:玉局觀到底在城南還是城北

成都北站傳說玉局觀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