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發生在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羅斯近代的一次大事件,儘管從事後來看起義的規模很小 ,起義者拙劣的指揮才能也使得並沒有給剛剛即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帶來什麼衝擊。但是這次事件還是深遠的影響了整個俄羅斯的歷史發展軌跡,甚至近一百年後震驚世界的俄國大革命都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歷史上對於十二月黨人的評價卻大相徑庭,有人說他們是空談者,脫離實際的空想家。有人評價,他們是被上層人物利用的棋子,是一群無知的青年。還有人會將他們看做是革命的先驅,為理想甘願獻身的英雄。筆者希望能夠通過展示這場起義的來龍去脈,讓大家透過歷史的層層迷霧,梳理其背後的真相。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十二月黨人起義


起義的背景——拿破崙之後的歐洲

1825年12月14日,雖然老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一個月之前突然病逝使得皇位一直空虛,聖彼得堡的居民們還是迎來了一個看上去平靜祥和的早晨。那時的俄羅斯已經完全走出來拿破崙戰爭的陰霾,儘管當面對1812年拿破崙的侵略時,全國上下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甚至要用焚燒首都的方式消耗法軍。但是當滑鐵盧戰役的硝煙散盡後,俄國人開始以歐洲憲兵的姿態,縱馬巴黎。在維也納奢華的反法同盟峰會上,俄羅斯也幾乎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兼任了芬蘭和波蘭的國王,巴爾幹半島也畫作俄國的勢力範圍。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1812年慘烈的衛國戰爭

從1814年起,俄國的軍隊把國防線被推到了國境之外,沙皇和歐洲的列強們一同組建了多個同盟——無論是四國同盟、神聖同盟、五國同盟。盟約五花八門、條款雜亂繁瑣,總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鎮壓歐洲革命,避免法國大革命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1819年,俄國同奧地利、德國、英國一起,鎮壓了意大利的憲政革命。1822年,四國同盟又聯合了重新由波旁王朝掌控的法國,一同鎮壓了西班牙的革命,沾滿人民鮮血的西班牙國王被重新扶上了王位。

拿破崙之後的歐洲,是保守的歐洲,是革命事業的低潮。歐洲的封建君主們一同制定了所謂的“干涉原則”,肆意干涉歐洲各國的民族革命和憲政革命。到了1925年,沙俄皇室有理由相信,他們帝國可以長治久安,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認為,他鎮壓了別國的起義就消滅了自己所有的威脅。然而,正在沙皇沉浸在歐洲憲兵的美夢中時,他最依仗的根基開始動搖,屬於沙皇的劍也會有一天突然背叛。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列強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


1812年的一代

歷史上,對於十二月黨人的評價總繞不開一個詞,“1812的一代”。不同於大家耳熟能詳的80後、90後,用年代來區分的世代。“1812年一代”專指在拿破崙入侵俄國,中受到法國先進思想影響的軍官們。儘管在戰爭中,他們是最終的勝利者,但是拿破崙所攜帶的革命火種卻在這些勝利者心裡紮下了根。

即使拿破崙在1804年就已經稱帝,並在後來迎娶了奧地利公主,加入了歐洲皇室的大家庭中,但是他的政權依舊保持著相當的革命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就——《拿破崙法典》。在同反法同盟戰鬥的年代,拿皇大軍及至,《拿破崙法典》及至,法典及至,自由憲政及至。1812年的法俄戰爭,拿破崙對俄國的貴族莊園焚燒劫掠,但是至少在表面上進行了農奴解放的嘗試。法軍戰敗後,廢除農奴的政策自然變成了空中樓閣,但是對於農奴們來說,品嚐自由的滋味無異於在心裡種下了反對沙俄農奴制度的種子。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生活悲慘的農奴

相比於底層人民,俄國的上層貴族們受到的衝擊也不遑多讓。當時的西歐諸國已經由於告別了野蠻的封建社會,憲政思想開始廣泛傳播,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人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曾經靠著奴隸制度完成了財富原始積累的英國,在大革命之前都被迫開始了廣泛的廢奴運動。與此同時俄國的情況卻截然不同,在俄國85%的人民屬於農奴,他們沒有財產、沒有人身權利,地方貴族可以對他們任意處置。1785年,就在法國大革命的四年前,俄羅斯女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頒佈了《俄國貴族權利、自由和特權詔書》,在法律層面明確了貴族對農奴的壓迫。

俄國著名的思想家亞·尼·拉吉舍夫評論到,“地主奪走了農民的一切,留給他們的只有無法奪走的空氣。”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宮廷 佩戴藍色綬帶的就是這位傳奇的女沙皇

俄國最大的癥結還在於國家的雙面性,一方面需要靠壓迫農奴滿足皇室的野心和貴族們的驕奢淫逸。另一方面,一心想主流國際社會接納的俄國還要附庸風雅般的引入先進的文化和思想。農奴制的確立者,葉卡特琳娜女皇,就不停的標榜自己的統治是“主張自由、平等、博愛的開明君主專制”。

為此她與當時著名的思想家狄德羅、伏爾泰保持著親密的關係,在貴族中推廣他們的作品。其編纂的法典,幾乎全部抄襲於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這樣虛假的幌子雖然只能惠及一小部分人,但也使得在俄羅斯,貴族青年們向來接受到的是與現行制度截然相反的教育。西歐的進步和現代更是對他們的想法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想象,對於那些漫步於維也納、布魯塞爾、巴黎的年輕沙俄軍官們來說,回國之後會如何看待自己國家的農奴制度。

救國同盟的建立 沙皇野心的副產品

維也納會議之後,這種情況伴隨著沙皇的個人野心,變得越來越難以遏制。為了鎮壓意大利、西班牙、巴爾幹等地區的革命,大量的沙俄軍官常年駐紮在歐洲,他們不僅被各個民族為爭取民族自由的鬥爭所鼓舞,還看到了當革命浪潮席捲而來,其所處的貴族階級的慘狀。1816年,這些青年軍官、未來的十二月黨人成立了第一個秘密組織“救國協會”,協會最初的動機就是希望通過貴族階層提前進行的小範圍革命,避免席捲整個社會的大革命發生。最初的協會只有二百人,他們中間大多是青年理想主義者,計劃著用二十年的時間發展輿論,在1840年進行起義。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當時的歐洲地圖 俄國同普魯士、奧地利瓜分了波蘭

沙皇的領土野心更加加快了協會的發展,維也納會議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開始兼任芬蘭國王和波蘭國王。為了消弭波蘭人和芬蘭人的民族鬥爭,俄國不得不允許在波蘭和芬蘭執行同本國完全不同的制度政策。波蘭被允許保有憲法,執行憲政。芬蘭則更近一步,被允許有議會的存在,立法權一直掌握在議會手中。這種發生在同一頂王冠下的事情,這無疑是給正在苦苦尋找救國出路的青年們指明一條方向,從此參與協會的人日益增多,青年貴族紛紛以談論革命為榮。

著名的詩人普希金就是一例,在他因為創作革命詩歌被流放後,他的作品在宮廷宴會上還是受到了熱捧。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聖彼得堡的普希金雕像 這位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因言論被流放

1821年,隨著參與協會的人數越來越多,協會內部針對路線政策的分歧越發嚴重。救國協會分化成了北方協會和南方協會。兩個協會雖然有著不同的綱領和政策,但是在武力推翻沙皇這一點上意見是相同的。加之兩個協會的領導者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故而他們相互之間經常溝通,共同協商。並且在最初的計劃中,兩個協會會在1826年召開聯合會議,制定共同綱領和行動計劃。

起義的契機 俄羅斯皇位繼承危機

1825年11月19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病逝,由於沙皇身體一向健康況且只有48歲,沒人會意料到他會突然離世,所以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沒有做出過妥善安排。亞歷山大一世沒有子嗣,擁有繼承權的是他的三個弟弟——二弟康斯坦丁、三弟尼古拉、四弟米哈伊爾。沙皇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毫無意外是康斯坦丁,此時他正在波蘭,擔任華沙大公和波蘭軍隊總司令。第二順位的尼古拉也第一時間向康斯坦丁宣誓效忠,並催促他儘快回到聖彼得堡繼承皇位,但是康斯坦丁卻無意於沙皇的位子。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親自與拿破崙會面的亞歷山大一世

在彼得大帝之後,俄羅斯的皇位動盪而血腥,在1725年彼得逝之後,一直到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短短的三十五年,皇位六易其主。貴族組成的參議院和禁衛軍掌握了決定著皇位的歸屬,他們不在意登基的是女人、小孩、還是私生子,一切都以他們的利益為準。

彼得大帝逝世後即位的是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那一世,這位女皇在皇位僅僅呆了兩年,就一命嗚呼。貴族們推舉彼得大帝唯一的孫子,年僅十二歲的彼得二世即位,這個孩子也僅僅在皇宮中活了三年。在之後,彼得一世的侄女、女兒、外孫紛紛在禁衛軍的簇擁下上臺,有在一次次說不清楚的宮廷密謀中喪命。其中最著名的是彼得三世的遭遇,彼得三世作為彼得一世的外孫,當時的女沙皇,是彼得一世的女兒葉麗薩維塔,也就是她的姨母。葉麗薩維塔終身未婚,很早就把彼得三世帶到身邊作為繼承人培養。在葉麗薩維塔去世後,他的統治本應該是長久而穩定。僅僅過來六個月,他來自德國的皇后索菲婭就在禁衛軍的支持下發動政變。索菲亞成為了新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那二世,彼得三世旋即被處死。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聖彼得堡的冬宮,承載了俄羅斯宮廷最血腥的歷史

對於康斯坦丁,皇位於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父親,保羅一世。1796年,在位三十四年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去世,她唯一的兒子保羅一世即位。當時正值俄軍在法國戰場上屢戰屢敗,保羅一世希望同拿破崙講和,轉而進攻英國人。拿破崙許諾給他馬耳他島,並且邀請他共同進攻英國人的聚寶盆——印度。誰知保羅一世同拿破崙的盟約墨跡未乾,就被貴族軍官們在夜色中殺死。參與刺殺的大臣們簇擁著他的長子亞歷山大一世即位,俄國重新站在了法國的對立面。康斯坦丁清楚的知道父親的死因,也知道掌權的的貴族們同國外勢力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甚至可以殺死沙皇,又不必擔心沙皇兒子繼任後的報復。儘管沒有明確的證據,他哥哥亞歷山大一世的死因也存在疑點。

救國同盟的時代背景

康斯坦丁和家人,其父親的遭遇讓他對皇位十分恐懼

況且康斯坦丁的夫人是一位波蘭人,根據俄羅斯皇位繼承法,他們的後代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皇位對於他來說,實在沒有什麼誘惑。當兄長的死訊傳來,他的第一選擇是向他的弟弟尼古拉宣誓效忠。對於尼古拉來說,情況也是一樣,康斯坦丁的後代沒有繼承權,皇位遲早是他的,他也不願意在這個時候節外生枝。對於兄弟二人來說,皇位是燙手的山芋,在亞歷山大死後的一個月中,他們兄弟二人互相推來推去,誰都不肯即位。

在這皇位空缺的一個月裡,混亂的局面使得本來計劃長期發展的協會成員覺得遇到了絕妙的機會,北方協會的成員開始頻發的密謀、商議,並且加緊同南方協會的同志們聯絡,影響俄國命運的起義一觸即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