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考試”詮釋“以民為本”的深刻內涵

3月25日上午,桂陽縣舂陵江鎮橫塘村辦公樓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考試”,橫塘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何志宏當“考生”,向“主考”的36名村民述職。(3月30日《湖南日報》)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扶貧是一張時代的“考卷”,而扶貧幹部就是“考生”,村民就是“考官”。這是一種創新的扶貧成效檢驗方式,也是這樣的扶貧“考試”,讓我們看到了扶貧幹部思維觀念上的變化,不再以“我”為中心,而能夠以“民”為中心。這樣的實際行動深刻地詮釋了“以民為本”的內涵。

弄清“考題”,找準扶貧工作方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扶貧幹部要答好這張扶貧的“考卷”,就需要把準扶貧的工作方向,要明白考什麼。考什麼?主要圍繞扶貧工作講成績、說舉措、找問題、話整改,村民現場點評,提意見和建議。顯然,這就是一種主動沉到群眾身邊去聽意見建議,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智於民的扶貧方式,只有腳沾染泥土,心中有民,才能夠堅持群眾路線,在扶貧工作上落實到為民惠民上。

認真“答題”,找對扶貧工作解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扶貧幹部肩負扶貧的重任,他們更應該對自己的扶貧工作了如指掌,能夠為扶貧工作找準方法,找對辦法。述職中,何志宏亮出一份成績單:“近年來,在工作隊幫助下,建立村衛生室、文化廣場、通村公路等,同時大力發展生豬、菸葉、水稻等產業。2016年底,橫塘村整村脫貧,目前貧困村民降至12戶31人。”從這張“成績單”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扶貧幹部在幫助貧困群眾答題的過程中非常地用心,把扶貧的工作都落到實處,從精神到物質,沒有在任何一個方面打折。

仔細“檢查”,確保扶貧工作落實。知不足而後勇。扶貧幹部要更好地幫助村民解決實際的問題,尤其需要多聽民聲,尊重民意,這就需要邀請村民當“督察員”,對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來。例如在這場“考試”中,村民黎倫美主動提出建議,“村集體收入只有光伏發電一項,還不夠。應流轉土地,擴大種養規模,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讓更多村民受益。”村民敢於直言,扶貧幹部勇於納諫,才能夠形成良好的扶貧互動,找準扶貧工作上的短板和弱項,更有針對性施策,確保扶貧工作落實。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答好扶貧這張“考卷”,不僅僅需要有扶貧幹部的認真作答,更需要把準群眾這個“脈搏”,能夠看得到他們的難題,聽得到他們的抱怨,解得了他們的問題,才能夠順應民意,贏得民心,以扶貧工作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