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今天我們要扒的對象是另一位散文大家——韓愈,今天我們聊的是正面的韓愈。(想了解韓愈“奇葩劣跡”的小夥伴,請繼續關注“紅嘴歌喉”,小編會抓緊更新)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韓愈的父親韓仲卿有三個兒子:長子韓會,次子韓介,最小的一個就是韓愈。韓介早死,韓會卻是一個有名的大人物,在永泰、 大曆年間,以他非凡的才學,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家。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韓愈三歲就成了孤兒,由長兄韓會撫養。不久被貶遷家的長兄也過世,所以,韓愈的童年其實是不幸的,但是降臨在他身上的不幸,也磨礪了他的心志,鞭策他刻苦用功。因為不如此他就不能獲得上進。他七歲開始讀書,每天背誦幾百字到幾千字的文章, 十三歲就習寫作。他後來告訴朋友說:“僕少學好問,自五經之外,百氏之書未有聞而不求,得而不觀者” (《答候繼書》)。他不論睡覺、 飲食,很少離開書本。他後來之所以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是從小的刻苦付出,所以,還是那句老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我讀韓愈其人是從讀韓愈其文開始的,因為中學課本上就有他的《師說》、《進學解》。課外閱讀,各種選本上韓文也隨處可見。他的許多警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導我們的行為。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在潮州有韓公祠,祠依山臨水而建,氣勢雄偉。祠後有山曰韓山,洞前有水名韓江。當地人說這是因韓愈而得名。我很困惑。散文家韓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收穫一片風景,享受幾千年禮遇的呢?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原來有這樣一段故事。唐代有個憲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導下國內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迎佛骨活動,就是將據稱是佛祖的一塊骨迎到長安,修路蓋廟,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勞民傷財,一場鬧劇。韓愈對這件事有看法,他當過監察御史,有隨時向上面提出誠實意見的習慣。這種官職的第一素質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見獲死罪都在所不辭。所謂“文死諫,武死戰”。韓愈在上書前思想好一番鬥爭,最後還是大義戰勝了私心,終於實現了勇敢的“一遞”,誰知奏摺一遞,就惹來了大禍;而大禍又引來了一連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後名。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韓愈是一位散文家。自然,寫奏摺比普通官員要講究得多。於理、於情,話語總是特別動人。他說,所謂的佛骨只是一塊骯髒的枯骨。皇帝說:“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並說:這佛如果真的有靈,有什麼禍殃,就讓他來找我吧(“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這確實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凜然大氣和獻身精神,但是,這恰恰是當下所說的,有著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感受,韓愈忠實的陳臣越顯示出忠誠,憲宗就越感到他叛逆,於是把他趕出京城,降落到八千里外的潮州海邊,成為當地的小官員。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韓愈這一貶,是他一生中的重大挫折。因為這不同於一般的逆境,比李白的懷抱更為嚴重。他們只是在沒有道路的情況下攀登。韓愈已經爬上了山,被推到了無底深淵。壞心情可想而知。在他被護送出北京後不久,他的家人被趕出了長安,他的12歲女兒也慘死在驛道旁。韓愈覺得自己真的活得毫無意義。他在過藍關時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這是為他的侄子來見他而寫的,他的心灰意冷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當他到達潮州時,發現當地情況比他的心情更糟。就氣候,水和土壤而言,仍算很富足,但是由於其偏遠和落後的文化,有很多不良做法。耕作方法也很原始,農村不興學校,當時,奴隸制已經在沒有了,唐法明確規定,不道德的人不得作為奴隸,但此地仍在買賣人。“嶺南以口為貨,其荒阻處,父子相縛為奴。”其習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藥,殺雞殺狗,求神顯靈,人們常年生活在渾渾噩噩中。看到這種情況,韓愈大吃一驚。比之於北方的先進文明,這裡是相當落後的地方,同時大唐境內,同為大唐子民,何忍遺此一隅,視而不救?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按照當時的規定,這位貶損的大臣如同肇事者服刑,老老實實角膜光陰,等待機會,不會主動參加政治。但是,韓愈忍不住。他認為他的知識和能力可以為當地人民做些事情。他覺得與人民的苦難相比,他的委屈與艱辛不算什麼。因此,當他到任時,連續做了四件事,就像一位新官員上任一樣。首先是驅逐鱷魚。當時的鱷魚非常猛烈,當地人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韓愈“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在北部建設水利和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第三是贖回奴隸。他命令奴隸工作以償還債務,金錢和債務的平衡使人們享有自由。那些不付錢的人可以用這筆錢贖回,將來也沒有奴隸。四是開展教育。先生,請建一所學校,甚至“以正音為潮人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推廣普通話。不可想象,從他貶值潮州到貶值袁州,僅僅8個月就做了這四件事。且不說推動大小,就說這想法,那也是一片赤誠,毫無私信的。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查閱有關資料後,得出結論,韓愈的確是個文人,幹什麼都要用文章來表現,也正是這一點為我們留下了如日記一樣珍貴的史料。比如,除鱷之前,他先寫了一篇《祭鱷魚文》,這簡直就是一篇討鱷檄文。他說我受天子之命來守此土,而鱷魚悍然在這裡爭食民畜,“與刺史抗拒,爭長為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他限鱷魚三日內遠徙於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盡殺乃止”!陰雨連綿不開,他連寫祭文,祭於湖,祭於城隍,祭於石,請求天晴。他說天啊,老這麼下雨,稻不得熟,蠶不得成,百姓吃什麼,穿什麼呢?要是我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無辜的,請降福給他們(“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無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韓愈在潮州共有13篇文章。除了三篇短信,兩篇上表外,其餘都是驅鱷祭天,請設鄉校,為民請命祈福之作。文本就像他的人,文本就像他的心。當他被定罪並且家庭破裂時,仍然值得關心的人們值得稱讚。在封建時期,一個人不要胡說八道,當官不說假話,為政務實謀取實際成果,這是值得稱讚的,在封建社會時期,可謂難能可貴。應該說,韓愈在言行上是一致的。他在政治上舉起了儒家的旗幟,是封建傳統思想和道德的捍衛者。傳統事物有兩個方面,當它面對革命浪潮時,它表現出一種可惡的固執的面孔。當它面對逆流的異端時,它表現出了撼動山脈和傳統的威嚴。韓愈也是如此。一方面,他反對王叔文的改革,另一方面,他抨擊當時最嚴重的兩個社會問題,即即藩鎮割據和佛道氾濫。他親自參加了和平叛亂。晚年,他一人一馬到叛軍集中營說服敵人投降,他的英勇精神不亞於關羽單刀赴會。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他出身小戶家庭,考進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進士,在考官時又三次碰壁,當官的道路也是非常不容易。按說他該惜官如命,但他兩次直言不諱,被貶又繼續為人民盡力。您可以為人民做些什麼。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以國為任,以民為本,不違心,不費時。他還倡導古代寫作運動並領導了論文革命。他要求“文以載道”、“陳言務去”,削減繁重的題詞形式,以尋求華麗的域外分支。直承秦漢。所以蘇東坡說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他既立業又立言,全面實踐了儒家道德。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當手倚韓祠石欄,遠眺滾滾韓江時,想著,憲宗佞佛,滿朝文武,就是韓愈敢出來說話,如果有人在韓愈之前寫了進言信怎麼辦? 如果韓愈被貶時有人出來抗爭呢? 那歷史又會怎樣? 韓愈到來之前,潮州還有四個問題,例如買賣人口、教育荒廢。 地方政府官員走馬燈似地換,一個又一個。 他們中的也許多人已經服務超過八個月。 如果有人在韓愈之前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麼歷史將如何書寫? 但是沒有。 長安大殿上的雕樑玉砌在如鉤曉月下靜靜地等待,秦嶺驛道上的風雪,南海叢林中的霧瘴在悄悄地徘徊,歷史終於等來了一個衰朽的學者。 他長鬚弓背雙手託著一封奏摺,一步一顫地走上大殿,然後斜倚在一匹馬上,形影相弔地走向天涯。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生活中大約有四種類型的逆境。 首先是生活,飢餓和寒冷的痛苦。 二是精神狀態的苦難,懷才不遇; 第三是事業受阻,功敗垂成。 逆境也有四種:一是心灰意冷,逆來順受。 另一種是怨天尤人,第三種是見心明志,直言疾呼。 第四是泰然處之,盡力有為。 韓愈處於第二和第三種逆境中,選擇了後兩種心態,看到了自己的心意,著文倡道,腳踏實地,盡了最大的努力。 在這一點上,他比屈原和李白具有更高的智慧。 他沒有在河岸上的悲傷和吟中停下來。 他不辭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顯,而是獻身於人民,發自內心地追求成就。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有人研究說,在韓愈以前,潮州只有3斤進士。韓愈之後,南宋時期有172名進士。這是他對教育的貢獻。因此,韓祠中有一首詩:“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這使我想起了現代現實。1957年反右派擴張期間,北京的許多知識分子被錯誤地歸類為右派,並被分配到基層。當時,王震同志主持新疆的發展,並主動遏制了一群人。出乎意料的是,這促成了玉門的春天風格,而戈壁則變得陰沉。不經意間,您能感受到文人的榮譽嗎?不管您有多委屈,歷史永遠不會陪伴您哭泣,只會認出您的貢獻。沒有悲哀就不能說悲慘和堅強。這座宏偉的漢宮寺,以及這座漢山漢水,不是對韓愈的不滿的紀念,而是對其成就的致敬。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李淵父子雖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沒有聽說哪山哪河易姓為李,倒是韓愈一個罪臣,在海邊一塊荒蠻之地視政八月,這裡就忽然山河易姓了。歷朝歷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廟建祠,但哪一塊碑哪一座廟能大過高山,永如江河呢?這是人民對辦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紀念。一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步聯在一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所承認。我遍讀祠內憑弔之作,詩、詞、文、聯,上自唐宋下迄當今,刻於匾,勒於石,大約不下百十來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種人物在這裡將韓公不知讀了多少遍。

《師說》作者韓愈,家破人亡,卻不改初心,以國為任,以民為本

心中漸漸泛起這樣的四句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八月為民興四利,一片江山盡姓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