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外提供的暖心服務,對國人一視同仁才好

來源搜狐網

3月27日,南京日報重點報道棲霞區仙林街道辦為684名外籍居民提供暖心服務:給疫情隔離的老外每天送4片面包;老外要喝桶裝純淨水,一次買四桶,扛到樓上;派兩人將老外買的大件物品抬上四樓送家裡;給某老外一天送20多趟快遞……街道辦回應媒體採訪說,對於隔離期的中國人,也會提供相應的服務。

這篇報道的配圖是社區服務人員和老外合影的照片,即使隔著口罩,也能看到照片上的每個人都很高興。保障外籍居民在疫情隔離期間生活不受影響,於情於理是街道辦的工作,也是人道之舉。只是,對老外的特殊安排和精心照顧,只有對本國同胞也一視同仁,暖心服務才不會讓其他人寒心。

為老外提供的暖心服務,對國人一視同仁才好

南京日報報道《為了684個“老外”的安康》 圖片來源:南京日報

本來,將針對老外的暖心服務當作典型事蹟,無論是提供素材的街道社區還是參與報道的當地媒體,似乎都是按照慣例操作,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他們可能沒有察覺輿情與人心的變動,或許,直到現在,通訊員、記者和街道辦都不清楚哪裡惹了眾怒,說不定還埋怨做多錯多。為什麼“暖心服務”成了輿論爭議的對象,這是需要搞明白的。

最關鍵的原因是,民眾認為無論隔離的是同胞還是老外,隔離的標準都應該是一致的,包括隔離資格的劃定、是居家還是集中隔離、隔離點條件以及生活保障標準,都應該不分高低。給老外配翻譯利於溝通這好理解,但在一視同仁的隔離措施之外,生活服務上另搞一套,觀感就難免令人反感。

就在街道辦宣傳暖心服務時,微博認證網友@慫小璃 反映,她3月19日在南京居家隔離,貼封條,門口裝攝像頭,26日又被拉去集中隔離。隔離點房間小,早餐10點送來,旅館周邊施工噪音大,12345(南京市12345政務熱線)說管不了。對比給老外的暖心服務,針對內賓的照顧似乎粗疏得很,標準和條件懸殊很大。

為老外提供的暖心服務,對國人一視同仁才好

網友反映自己在南京的隔離情況

在鬧出輿情風波後,街道辦的回應只是略微說明情況,含糊的地方比較多。例如街道幹部說對中國人也會提供“相應服務”,這個檢索新聞確實有,社區的生活保障工作也有。問題只是,會專門給隔離的人都送上純淨水嗎?會一天送四片面包以保鮮嗎?會送20趟快遞嗎?恐怕是做不到的吧。

報道中還提供了一組數據:累計684名老外享受“包保服務”,一戶一個工作組對口服務。按照報道所說,一個工作組配一名翻譯、一名醫生、一名街道中層幹部,外加網格員和社工,這起碼需要上千人的服務。這些人力同時又要應付其他居民的隔離保障,對老外服務多了,照顧其他人的安排必然減少。

疫情兇猛,新冠病毒在侵害人類時不分國籍。人們以為疫情防控能超越慣性做法,暫時放下內外有別的特殊對待,對所有人同等相待,可人們看到的似乎卻是另一回事。老外的麵包不能放冰箱保存非要每天送四片?快遞就不能彙總了送,非得一天送20次?

在抗疫緊急狀態下,每個人都為配合防控犧牲了日常生活。老外有對新鮮麵包的需求,其他人同樣有。老外希望喝上純淨水,其他人同樣不想喝自來水。老外兒子過生日,同學把禮物送到了家門口孩子卻不能出門,街道辦買了蛋糕上門安慰,其他被隔離的人同樣也有慶祝的理由,也有委屈,但為何一致的需求背後,得到的滿足程度卻根本不同呢?

對於社區的暖心服務,老外是認可的。一名解除居家隔離的德國人對街道幹部表達謝意:“你們的參與和支持簡直完美,使我在隔離期間儘可能地舒適,我看不到需要改進的地方。”老外可以這樣表達,但街道將其當作成績是不是得想一想:“完美的支持”是普遍的嗎?“儘可能地舒適”推及到同胞了嗎?

總之,南京棲霞區對隔離的老外提供暖心服務,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具體安排、豁免資格、區別對待等方面有沒有做到一視同仁,有沒有平衡好對老外和同胞的服務工作,是大家依然好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