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丨對於外國人耍橫,如何“一視同仁”?

顧問丨對於外國人耍橫,如何“一視同仁”?

配圖 圖文無關

4月1日,廣州市發生了一起外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咬傷中國醫護人員的事件,該事件已經廣州警方立案調查。當時,這名尼日利亞籍的47歲男子拒絕抽血檢查,試圖強行離開隔離病房,因護士上前阻攔,遂將其推倒,對其毆打併咬傷其臉部。警方稱將立即對其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堅決依法嚴肅處理。

事件引起公憤。很多人甚至將其上升到外國人欺壓中國人的層面上來。在此之前,坦桑尼亞籍男子返京拒絕集中隔離,青島外國人插隊還說“中國人滾開”等事件也引起輿論眾怒。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一起起外籍人士在華囂張跋扈的事件,一幕幕外籍人士對中國人蠻橫無理的情景,讓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問題:對於外國人耍橫,如何“一視同仁”?

《顧問》本期訪談嘉賓: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常健

不能以偏概全

顧問:就外籍人士在廣州咬傷醫務人員這起事件來說,從警方通報的情況來看,您怎麼判斷這起事件的性質,屬於什麼類型的矛盾?只是因為性格脾氣或文化衝突引起的個案嗎?

常健:這不是簡單的治安問題,已經涉嫌違法犯罪。他已經被確診為新冠病毒陽性,還去咬傷別人,不僅對他人構成傷害,而且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威脅,這已經涉嫌刑事犯罪,需要司法介入。但是,要防止對這種個案予以過度渲染。外國人在中國違法亂紀的現象畢竟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不能以偏概全,用少數個案否定整體,更不應挑起仇外情緒。不過,個別事件還是得引起注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順應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對外開放,國外人員往來頻繁。有些外國人到中國來屬於工作性質,有些是長期居住,還有跨國婚姻等一系列情況。如何在保持對外開放的前提下對外國人依法進行有效的管理,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加強口岸管理

顧問:咬傷醫護人員的肇事者是尼日利亞籍,這也令公眾的關切延伸到在華的非洲裔人口,眾所周知,廣州就有不少非洲裔人口,當地對其管理力度如何?

常健:過去中國是欠發達國家,中國人移民到發達國家被認為會分享所在國的福利和就業機會,因此,中國人出國會受到目的地國家的嚴格控制。經過改革開放和人民的努力奮鬥,現在中國已經晉升為中等收入國家,很多外國人包括非洲裔人口選擇到中國來打工和居住。特別是廣州,非洲裔人口引發了相應的管理問題。過去我們在入境管理方面的制度不是特別健全,而且在對一些國家移民的管理上也面臨著一些現實的困難,個別入境者入關後銷燬了個人的身份證件,被查出違反中國法律後無法確認其確切國籍,難以將其遣送回國,這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在口岸管理上更加嚴格,實施更精細化的分級分類管理,確保正常的來華人員入境,嚴格限制和阻止各種非法移民。

必要的審慎

顧問:在處理外籍人士違法犯罪或亂紀的問題時,往往會遇到語言障礙或文化隔閡等問題,執法人員要做到一視同仁,能否克服這些技術上的障礙?

常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最基本的法律原則。中國的法律不僅適用於本國人,而且同樣適用於來華的外國人。外國人來到中國,必須入鄉隨俗,遵守中國的法律。在中國境內侵犯他人權利、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的外國人,必須依法受到處置,否則不僅對中國人不公平,而且對絕大多數嚴格遵守中國法律的外國人也不公平。當然,在強調一視同仁和人人平等的前提下,也要考慮到外國人的一些特殊需求,比如語言不通,這無疑會增加執法難度。因此,對外籍人士執法,需要提供語言翻譯方面的幫助;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則不僅需要配備準確的翻譯服務,還得提供律師為其進行辯護。此外,對一些外國人的執法,還會涉及國家之間的相關協定,需要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並獲得協助,處理過程會更加複雜。因此,在合理範圍內的審慎和權衡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不應將其視為不平等或差異對待。

禮讓歸禮讓

顧問:中國人到海外或者遷居到他國,往往謹慎小心,不僅不惹事,而且還入鄉隨俗,外國人到中國來,我們通常也對其禮讓。但是,到中國來的外國人似乎都有心理上的優越感。這是不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常健:這也不能一概而論。的確,中國人到了美國或者歐洲,大部分都守法,但不守規矩的、弄虛作假的也有,比如在餐館打黑工的、不交稅的,每年被移民局遣返的也有不少。只能說,各國的法治程度不一樣,習慣了母國法律環境的人到了新的國度,舊的習慣或慣性仍然保留。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人們的守法程度也存在著差異,大多數歐美國家的公民到中國來習慣於守法,但是,也有一些在自己國家就經常違法的人,到了中國同樣會不守法,而且還自以為有優越感,利用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禮讓,為所欲為。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法治程度與中國存在一定差別,文化又比較自由開放,這些國家的人到中國來,就感覺受約束,個別自制力特別差的人甚至目無法紀、蠻橫粗暴。我們絕不能從種族主義角度去看問題,我接觸到的很多非洲裔朋友都非常尊重法律,自覺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華外國人違反中國法律,就應該依據中國法律受到處置,該遣送的就遣送,該治罪的就治罪。

增設道德審查

顧問:將來勢必會有更多外國人到中國長期居住甚至入籍。在引進外國人才這方面,是不是也應該增加相應的標準,比如對外籍人才道德品質的把關?

常健:中國過去欠發達,不是外國人願意入籍的地方。現在發展了,中國成了一些外國人遷徙的目的地。在此過程中,道德的維持需要制度的保障,當然,如你所說,對移民也應該有道德和文化的考量,但必須堅持依法依規。比如,對於曾經有違法記錄的,必須嚴格限制。中國有自身的道德標準,各國也有,比如我最近到美國去,就被要求填寫一堆問卷,其實就是道德審查,是用該國的價值標準來限制外來人口的進入。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考量,否則對社會安全甚至政治安全都會構成威脅。但如何做到合情合理?既不構成歧視,也不影響對外開放,這是需要設計的。文化的交流需要求同存異,難免相互碰撞,我們應當權衡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與維護社會道德、公共秩序和國家安全,不能只考慮一個方面。

既不媚外 也不仇外

顧問:從社會的層面來看,很多時候,普通中國人看到外國人目無法紀的現象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似乎也不知所措。全社會是否也應該加強一種文化的凝聚力,對其形成一種壓力,使其入鄉隨俗?

常健:目前,我們的文化氛圍正在改變。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屢受外強侵略,反思之中,認為是文化有缺陷,制度有缺陷,於是,一兩百年來,我們一直在提倡向國外學習,對國外更多是仰視的心態。今天,隨著中國不斷髮展和強大,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正在樹立,這就是十八大以來強調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向國外學習的同時,我們融匯各國的長處,經過咀嚼消化,將其納入自己的體系。媚外和仇外都不是自信的表現。文化自信首先是相信自身文化的生命力,相信其不僅能夠維持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還能對世界做出貢獻。與此同時,文化自信也表現為以包容的心態吸收不同文化於我有益之處,特別是那些在危機關頭引導全人類戰勝危機的理念,這些理念也將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價值。有此心胸,我們才能形成文化凝聚力,讓世人懂得敬畏,讓那些行為不端的外國人不敢再將中國視為胡作非為的樂土。


顧問丨對於外國人耍橫,如何“一視同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