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觀賞我國古代建築時,稍加留意就可發現,在巍峨高大的建築物,有著一種奇特的構件,它密佈於屋簷和平座迴廊下畫,造型別致,一層層向外出跳,有的用青綠色的油彩裝飾著這就是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構件斗栱。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斗栱圖

斗栱已有三幹多年的歷史,《論語》就提到“山節藻梲”。這裡的節即指斗栱,藻是水草紋,稅是短柱,其意思是累疊象山一樣的鬥和繪有水草紋的短柱。《魯靈光殿賦》中有“層櫨磥佹以岌峨”,這裡的櫨即鬥,佹是奇特,岌峨是高大,這是對一層層高大奇特斗栱的描繪。

一、斗栱的組成及其稱謂

斗栱是我國古代大型木構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柱子與樑架之間的過渡構件,其作用是擴大梁枋和柱頭的接觸面,加強梁架與柱頭的連繫。它在一層層枋子之間,把縱橫相交的仿子組成一個牢固的剛體。它在室內,可以提高室內空間,縮短梁的跨度,提高梁的負荷能力。它的出跳部分又在室外起臂梁作用,承受屋簷與平迥廊的重量。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為什麼鬥具有這些優異功能呢?當然只有在瞭解斗栱的結構後才能找到答案。為此有必要對斗栱的結構作一簡單說明。考慮到斗栱和它們構件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區有不同名稱,可以說名稱十分複雜。例如,斗栱是清代北京的稱呼,蘇州則稱牌科,宋代主要稱為鋪作,有時也稱枓栱。再如斗栱的構件中翹和三才升也是清代的名稱,宋代稱翹為櫨鬥,稱三才升為散鬥。為了避免混淆,下面的介紹全部用清代的名稱。

斗栱的主要構件有鬥、升、栱、翹、昂和枋。由於升是斗的 一種,翹是栱的一種。所以說、斗栱是由鬥、栱、昂、枋四種構件組成的。由於鬥和栱是這組構件的基本構件,因而這組構件稱為斗栱。鬥原來是口大底小的方形量器。斗栱中的鬥是形狀像斗的方形木塊。升的形狀很像鬥,只是比鬥小,所以叫升。是兩端被加工成折線的矩形木塊,形狀有點像弓。翹的形狀基本和栱一樣,只是由於它的受力大,斷面比較高。昂原來是直而長的構件,但明清時普遍使用的是徒有形式的假昂。枋是連繫構件,它把各攢鬥連繫成一個整體。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斗栱四種構件圖

這四種構件中,斗栱的鬥是總支撐點。簡單的斗栱,像一斗三升,就是鬥託著栱,栱託著升,升再託著枋的構件。一般斗栱中的鬥除了承託栱外,還同時承託翹或昂,栱和翹都是水平構件,而昂卻斜置在鬥上,翹、昂端部又託著鬥,鬥再託著栱和枋。

在斗栱最下面的鬥叫做坐鬥,坐鬥一般十字開口,擱著十字相交互相垂直的栱和翹或栱和昂。栱與額枋平行,也叫做橫栱。在橫栱兩端都有單面開口的升(一般橫兩端的升叫做三才升,其中在額枋軸心線上的叫做槽升子)。這些升有時又託著一個橫栱,形成兩層橫栱(重袱)。重栱的上層橫栱又通過它上面的三才升託著枋子。翹、昂與額枋垂直,它的一端在額枋外面,另端在額枋裡面,形成向裡外出跳。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翹、昂端部都承託著之個比坐鬥小也開十字口的鬥,這種在翹昂頭上的鬥叫做十鬥。也承託十字相交的栱和翹或栱和昂。這些橫栱也和坐鬥上的橫栱一樣承託著上一層橫栱或者枋子。如此一層一層的出跳,一直到最上面一層橫栱(廂栱)託著挑簷枋。從這裡可以看出外簷斗栱起了懸臂樑的作用,承受屋簷的重量,達到懸挑出簷的目的。

上面提到的橫栱,所在部位不同,規格也不同,它們的名稱也各不相同。坐鬥上面的橫栱由於在斗栱的軸心線上,所以稱為正心栱,在翹昂頭上的橫栱用材較小,稱為單材栱。單材栱在軸心線外面的稱為外拽栱,裡面的稱為裡拽栱。重栱的上下兩層橫栱,名稱也不同,下層橫栱較短叫做瓜栱,上層橫較長叫做萬栱。所以在坐鬥上面的重栱有正心瓜栱和正心萬栱兩種,翹和昂頭上的重栱有外拽瓜栱、外拽萬栱、裡拽瓜栱、裡拽萬栱四種。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一攢斗栱隨著它們出跳多少,也有專門稱呼。清代稱斗栱出一跳為三踩,二跳為五踩,直到五跳為十一踩。如故宮太和殿簷斗栱是一翹、三昂出四跳,稱為單翹三昂九踩斗栱。

外簷斗栱又隨著位置不同而分為柱頭科,平身科和角科。柱頭科端端正正地位於柱頭上,平身科位於柱子和柱子之間的額枋上,它們主要功能都是承受屋簷的出跳。不過平身科的作用不如柱頭科重要,所以它的構造也比柱頭科簡單。角科位於建築的轉角柱頭上,因為它所承受的荷載大,在轉角處構造又特別複雜,所以更顯得複雜。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二、材、栔、分——鬥口

漢字中“材”與“才”兩字往往通用。“材”字與我國古建築有密切連繫對一攢斗栱來說,材就是栱、昂、枋的斷面,也是一幢建築最大量使用的構件斷面。《營造法式》講“材”是建造大建築最基本的標準構件,它的斷面高寬比為3:2,為了造應不同規模建築的儒要,把材分為八等。一等材高九寸,寬六寸,適用於建造九至十一間的大殿;八等高四寸五分,寬三寸,僅供建造小亭子和殿內的天花藻井用。

《營造法式》說:

“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長,曲直舉折之勢,規矩繩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為制度焉”。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決定了“材”,就得到了“栔”和“分”。一幢建築各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關係,有了“分”這把尺子,通過一定的比例關係,可推算出鬥鬥栱的大小,以至一幢建築的柱徑、梁、枋的斷面等。所以材、栔、分就成了整個建築的模數。

到清代以鬥口來代替材、契、分為模數,鬥口相當於宋代材的寬度,也就是10分。清代分鬥口為十一等,作為建築模數。一幢建築的主要尺寸由鬥口得出,如定斗栱之間的中距為十鬥口,明間面闊如採用七攢斗栱,即為七十七鬥口,柱徑為六鬥口,柱高為六十鬥口等。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三、斗栱的演變

到目前為止最早的鬥形象資料是西周的銅器令殷。它是古代的食器,底座為四根短柱,柱頭上有坐鬥,坐鬥之間有枋子聯繫。戰國的銅器也刻有建築圖案,有反映斗栱形象的。自漢代至南北朝,從石闕、墓葬、明器和石窯中獲得了更多的斗栱形象,在構造與造型上還是比較簡單,與真實的木構建築有相當距離。唐代起就有木構建築的實物保存下來,在宋《營造法式》、清《工程做法》等文獻上作了記載。唐代以後斗栱的演變,大致有下述一些特點。

到了唐代,斗栱在結構上已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唐宋木構建築的室內空間在擴大,柱子高度普遍升高,柱子間的聯繫,從靠斗栱逐步為柱子間的梁枋所替代。這樣斗栱在建築中的結構作用大大減弱了,逐漸成為標誌建築等級和高級建築上的裝飾品。北宋時就出現了徒有形式的假昂,昂的槓桿作用失卻了。北方遼金地區,向外跳的大同華嚴寺斗栱,出現了45°,60°的斜栱。南宋以後發展成網狀的如意斗栱,明清時還出現了帶假昂尾的鎦金斗栱。在斗栱的端頭,往往雕刻成菊花頭、六分頭、藤葉頭等花式,並塗上彩畫。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斗栱上彩描金圖

隨著斗栱的結構作用削弱,裝飾作用的增強,斗栱的用材等級降低了。《營造法式》規定一等材用於大殿的殿身,材厚和清《工程做法》規定的一等鬥口一樣,但清代大殿只用五等鬥口,寬僅4寸,相當於《營造法式》規定用於亭榭和小廳堂的六等材。《工程做法》規定用於藻井和裝飾的為十等和十一等鬥口,分別為一寸半和一寸,《營造法式》規定的八等材寬三寸。宋尺和清尺雖有差異,不過大體上清代用材僅為宋代的1/3——1/2。從現存實物看:唐佛光寺的材為30×20.5釐米,宋榆次永壽寺為24×16釐米,元永樂宮為18×12.5釐米,明智化寺為11.5×7.5釐米,清太和殿為12.6×9釐米,用材方面的趨向與文獻記載一樣由大而小。

用材的縮小使材的斷面也相應地簡化。宋代以單材為主要構件,材的斷面為15:10,可出跳的華栱常使用足材。足材是一個總高21分,上面6分處寬4分,下面15分處寬10分,為21:10的變截面。清代以足材為主要構件,斷面從宋代的21:10的變截面,簡化為高2鬥口,寬1鬥口,斷面為2:1的矩形。整齊、方正、構件加工方便。清代也有用單材的,它根據斗栱構造的要求,定栱高為1.4鬥口,成為1.4:1,略小於3:2。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斗栱變遷圖

斗栱的用材縮小和簡化,影響了作為建築模數的材、栔、分。清代為了適應這個變化,定鬥口為模數單位,比宋代的分擴大了十倍。這樣使用一等鬥口的模數為6寸,約18釐米,五等鬥口的模數為4寸,約12釐米,用於室內裝修的十一等鬥口的模數為1寸,約3釐米,在整個建築中發揮了更好的模數作用。

斗栱的重要變化,使建築外觀上出現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情況。唐宋的斗栱雄大,其間的距離顯得疏朗。明清斗栱矮小,而建築的高度、跨度、面闊與開間又擴大了,使斗栱外觀位置上明顯削弱。如唐代斗栱為柱高的40-50%,宋遼金為30%,明代為20%,清代僅為12%。同時,斗栱在簷部的排列增加,唐佛光寺大殿平身科只用一攢,一般宋代建築用1-2攢,元代用2攢,明代用4-6攢,清代太和殿竟用到了8攢。這主要是構造上的要求,如太和殿也像佛光寺那樣二柱之間僅用一攢斗栱,斗栱間的距離將達4米,擱置在斗栱之間的細長枋子猶如扁擔而產生撓度,這樣構造上起不到聯繫作用,也達不到裝飾的目的。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唐代斗栱圖

由於鬥在大型建築中起過重要的結構作用,又有突出的裝飾效果,所以在封建社會里,對斗栱的採用有嚴格的限制。《唐會要》中說:

“宮室之制,自天子至於庶人,各有等差,天子之宮殿皆施重唐會要藻井……。”《唐六典》記有:“王公以下屋含不得施重栱藻井”。宋仁宗曾下令:“天下庶士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樓閣,臨街市之處,毋得為四鋪作及鬥八……。”明代規定:“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栱,飾彩色”。


斗栱:我國古建築特有的標誌

斗栱賞析圖

在使用斗栱的建築中,以斗栱出跳的多少來表達建築的等級,就象封建官員按其身份穿著服裝一樣,不可超越。這樣就造成官式建築始終採用斗栱,它束縛了大型建築的發展。斗栱這個中國古建築的特有構件,遍用於木構建築,不少磚、石建築模仿木構建築,把斗栱作為很好的裝飾。隨著建築的發展,斗栱的裝飾作用越來越重,以至於發展成為了純屬的裝飾品。即便如此,斗栱畢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特有的標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