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從勒芒出來,我們直接往西扎,就到了英吉利海峽邊上。這裡屬於諾曼底地區,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法國天主教徒聖地,就是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當然是在聖米歇爾島上,而且聖米歇爾山上當然有一座聖米歇爾修道院(Mont Saint Michel Abbey)。這個聖米歇爾島在英吉利海峽的一片灘塗上,距離海岸一公里。它的北面是法國陸地伸向英吉利海峽最突出的地方叫科唐坦半島,半島另一邊的海灘就是二戰盟軍開闢第二戰場在法國登陸的諾曼底(Normandie)海灘。再往北就是我們上次說的那個加萊(Calais)。加萊對面是英國的多佛爾,30公里海路就到。加萊的北郊就是二戰英國皇家陸軍丟盔卸甲逃回家的上船地點敦刻爾克(Dunkerque)。科唐坦半島的端頭有一個小城市叫瑟堡(Cherbourg)。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法國有一部歌舞片電影《瑟堡的雨傘》,裡面的歌都很好聽。講的是一個賣雨傘的女孩和一個買雨傘的男孩相好,後來男孩當兵打仗去了,女孩和他失去聯繫,只好帶著兩人的孩子嫁給了別人。戰後,他們偶然相遇,但是都各有長期飯票了,只能略敘冷暖後路分西東。電影很浪漫抒情,鏡頭也很漂亮,歌兒唱得也是婉轉纏綿,六十年代的某一年得了戛納金棕櫚獎。好像是在1983年,反正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次法國電影周在北京放映過這部《瑟堡的雨傘》,現在偶爾還可以聽見有人播放裡面的一段二重唱,法式浪漫。說起法國歌曲,我手上有二張老唱片,一張是法國50年代歌星伊迪絲·琵雅芙 (Edith Piaf),法國的神話,相當於鄧麗君。另一張是丹尼爾·吉沙德(Daniel Guichard),70年代明星,相當於童安格。劉歡是學法語的,參加過法國流行歌曲大賽,還得過獎,應該對丹尼爾比較熟悉。行車路上我聽見後排有人在播放丹尼爾的歌《我的父親(Mon vieux)》,現在聽法國流行歌曲的人可是太少了。

聖米歇爾島和加萊之間這一帶的海水下還有一個好東西,那就是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通行英國多佛爾和法國加萊之間的是時速200公里/小時的法國TGV高速列車。你看看,法國的這一帶很奇妙吧?

這個聖米歇爾島過去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做託貝島(Mont Tombe)。漲潮的時候就是一個小島,退潮的時候才會和陸地相連,這種島叫做潮汐島。現在,當地旅遊當局修了一座棧橋,把陸地和小島連接起來了,以防漲潮的時候把遊客困在島上。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我曾經去過遼寧錦西的葫蘆島,那裡也有在渤海灣裡的一座潮汐島,那座島上也有一座廟,不過那是觀音廟。聖米歇爾島的歷史紀錄不是很清楚,只是說最早是一位愛爾蘭隱修士帶著一幫人在島上的山洞裡面壁。後來有高盧羅馬人,再後來被法蘭克佔領,這就一下子到了公元八世紀。公元八世紀的時候,這個託貝島的岸邊叫做阿夫朗什(Avranches)。按照民間話本所說,這個阿夫朗什的大主教叫做奧博特(Aubert),這個奧博特三次夜裡做夢有聖米歇爾指令他去託貝島建一座修道院,還用手指頭懟奧博特的腦門子,都懟出了一個坑。這位聖米歇爾(Saint Micheal)是誰呢?他應該是《聖經》裡說的天使長,法力最大的天使。他引導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戰勝撒旦,事蹟無數,法力無邊,趨近於神,還大慈大悲。他對應伊斯蘭教裡的天使米卡爾(Michal)、埃及神話裡的天狼星西留斯、希臘神話裡的阿波羅,米歇爾的武器是一把十字形的寶劍。中文書裡把他叫做米迦勒。這位奧博特大主教的遺骸在阿夫朗什大教堂,據說他的頭骨上真的有一個深深的手指印。聖米歇爾指令奧博特建一座像意大利加加諾的聖米歇爾修道院那樣的設施,那座修道院是公元五世紀的工程,奧博特因此就按照指令在託貝島上建了這座聖米歇爾修道院,而小島的名字也就被人稱為聖米歇爾島了。

奧博特在公元709年建的這座教堂就是一個小教堂,隨著來拜聖米歇爾的人越來越多,那小教堂肯定就會裝不下了。這個時期,整個歐洲西部盛行苦修,大批男女去往各處修道院去隱修。所以各地修建了很多這樣的修道院,就是所謂的Abbey。倫敦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也是這個時期修建的隱修院。這個聖米歇爾修道院在那個公元十世紀就成為信徒朝聖的去處,男男女女每天走在上島的路上,指望天使長米迦勒審判他們靈魂的時候網開一面,來生得到幸福,他們管這條路叫“天堂之路(Path to the Paradise)”。耶穌進行最後審判的時候,天使長米迦勒站在他的身邊協助審判,而且還可以提供意見,所以大家除了拜耶穌,還要使勁兒拜聖米歇爾,這就是為什麼聖米歇爾山是世界第三大朝聖地的原因,另外二個是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來的人一多,這個修道院的收入肯定就水漲船高,然後那些大和尚,嗯?應該是修道院長和副院長就逐漸腐敗墮落了。到公元966年,諾曼底公爵理查一世就要求整頓院風,他下了一道敕令:“解散現有修道院,引入本篤派修道院,現有的人要麼加入本篤會;要麼滾蛋”。結果最後就留下來一個常務副院長,其他的都遊走四方做苦行僧去了。理查一世這就開始擴建,大概還批了點預算,結果就建起了早期羅曼風格的修道院大教堂。我們進去看看現在的修道院大教堂。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這座聖米歇爾修道院教堂是早期羅曼建築的代表作,在這個風格之前是加洛林文藝復興風格,已經基本沒有實物了,只能看到草圖。所以說,這座教堂就是我們此次法國行能看到的最古老的一座教堂了,在德國還有一座聖米歇爾教堂,但是比這座晚一百年。和這座修道院教堂對應年代的,在中國是我前一段時間看過的薊州獨樂寺,唐代宗初年,也就是公元763年。獨樂寺雖然後面有整修,但是結構沒變,裡面的大佛像也還是唐代的。這座教堂雖然建於709年,可已經完全重建了,沒有原來的模樣了。

這個羅曼式正殿有五跨,正殿後面有一個半圓形後殿,它的平面還是一個長方形加一個半圓形。再看它的垂直方向,為了建造比巴西利卡高得多的正殿,首先要在正殿兩邊加上側殿,從側面支撐高處的建築。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再從正殿往上看可以看到有一層盲樓,就是沒有窗戶的暗層,黑咕隆咚。有了側殿和盲樓的支撐,我們可以看見正殿的側牆就可以繼續加高,然後在上面開窗採光。這就是羅曼式教堂的最高程度了:大拱孔、盲樓和高窗。可以看到上面的屋頂,帶木樑的條形拱券搖籃頂,我們在阿維尼翁大宴會廳見到過這種屋頂,但是那座建築是巴西利卡式。從這裡可以看見拱形屋頂還是木頭的,沒過多少年就有了石頭拱的安裝技術了,後來的羅曼式教堂就都是石頭拱頂了,就像我們在香波堡主樓十字大廳看見的拱頂。這座教堂就是所謂的諾曼底羅曼風格,採用木樑拱頂,建築加高加大。

我們來的時候,看見大街上有這個廣告。上面寫著“來和修道院裡的兄弟姐妹們一起祈禱吧”,還有每一季祈禱的時間。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我們在教堂裡果然看見有修道士修道女在辦祈禱,還有麼麼在唱讚歌。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看見上面這個祭壇了嗎?這個結構和正殿風格完全滿擰!原來的羅曼式祭壇部分在十五世紀倒塌,這是重建的,枝肋尖拱和柳葉窗,法國哥特式!一座教堂裡的建築風格如此迥異,也是沒誰了!

當然,正殿裡的耳堂沒重建,還是羅曼風格,可是這個能叫“耳堂”嗎?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教堂的正立面是新古典風格的。十八世紀後期的一場大火把教堂西側的三間柱殿給燒了,後來決定乾脆把那三間柱殿拆掉,蓋起了現在我們看見的法國古典主義風格的正立面。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我站立的這個小廣場就是拆除的三間柱殿所在。有人說這是新古典風格,雖然它修建的時候確實是法國建築的新古典主義時期,但這個正立面我認為還應該是屬於新古典之前的古典主義風格。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後,意大利開始發展出來巴洛克,而在法國建築卻是發展到了和巴洛克不同的古典主義。巴洛克建築的特點是渦卷和反向渦卷,而且有很多曲線。古典主義卻是採用了古典建築元素,包括羅馬柱和三角楣,直線居多。這些古典元素多用在外牆裝飾上,就像這裡這個正立面。古典主義是把古典的元素拿出來重新組合,也可能只是強調某一個元素,而忽視其它。這個正立面強調的是羅馬柱,但它不是機械地照搬。下層主要的是正殿大門兩側的四根柱子,內側二個愛奧尼克柱頭,外側二個科林斯柱頭,不帶凹槽的柱身,這裡只是表現出這是羅馬柱。上層就只是用多立克柱頭,但是採用了羅馬門結構:四個羅馬柱頂著一個三角楣。這裡所有的柱子都是用石塊像砌牆一樣砌出來的,而不是長石壘上去的,和牆面完全一樣。所以,這個可以說是抽象的古典主義,只是把羅馬門的元素抽象出來堆砌在牆上,而整個立面還是表現出一種古樸的風格。和諧的比例,對稱的佈局,在一個不是很大的平面上展示出古典主義倡導的對古典建築的致敬,以及簡潔。另外,這個建築立面看上去還是屬於早期古典主義,它仍然採用半壁柱。到新古典發展起來以後,這樣的羅馬門都是全立柱變成柱廊了。

再看後面那座鐘樓。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每側都是圓弧拱窗,上邊牆沿上還有連續拱花邊,這個叫做倫巴第邊紋。再往上看那又細又長的尖兒,特徵很明顯了,這是“燃燒的哥特”呀!可是它建於1897年。考慮到原教堂前面還有三間柱殿,它們在1776年大火後被拆。有可能這座鐘樓是十八世紀和教堂正立面一起建造的,1897年只是重修。可是十八世紀末也早都過了哥特風格時期了。這個塔尖很精緻炫酷,和正立面的樸素形成巨大反差。塔尖頂上有一尊金色的聖米歇爾雕像,天使長米迦勒腰裡帶著十字寶劍,還有天平。十字劍代表戰勝撒旦,天平代表末日審判中對靈魂的裁判。

從正殿北面的側門出去,有一個小花園,這在教堂裡面是很少見的,但是在修道院裡倒是常常會有。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周圍是一圈典型的羅曼式柱廊,看看這個柱子,細細的、錯開的雙排鐵柱子。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再看上面的尖拱和裝飾。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修道院裡的這種迴廊是給修士們散步的,不過不叫散步廊,而是叫做冥思苦想廊。過節的時候,大家還要在這兒排隊走,嘴裡唱著讚歌。通常的修道院裡應該是在中心有這麼一圈迴廊,然後周圍是各種建築,什麼教堂啦、食堂啦、睡覺堂啦之類的,這座修道院因為是建在山頂上,這些建築都只能是因勢利導,所以這個冥思苦想廊就不能在中間了。冥思苦想到腦瓜仁兒疼了怎麼辦?可以到迴廊朝西的門口,面向大海去看春暖花開。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看看這個大廳,這是修道士的食堂。和教堂正殿一樣的羅曼式建築,建於十三世紀初,典型的羅曼式長方形會堂。餐桌應該是後加的,仿真的。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同樣建於十二世紀的修道士散步廳,諾曼底的羅曼風格,上面的交叉肋預示著哥特式即將到來。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騎士廳,已經是哥特式的了。牆上有一尊破損的聖母憐子雕塑。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小禮拜堂,巨大的石柱,哥特風格,建於十五世紀。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法國大革命的時候,這座修道院被當作監獄,叫做”海上的巴士底獄“。當時,還在這裡建了一座木製捲揚機,用來給囚犯運糊麵包和餿牛奶,由囚犯們自己靠人力推動。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修道院的南邊建築。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那個阿夫朗什的大主教奧博特最早建的那座修道院已經在後來的擴建中被掩蓋,就被人漸漸遺忘了,這一過就是好多個世紀。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那座古老修道院的一部分又被重新發現。大家趕快在那片廢墟上連刨帶挖給清理出來點兒遺蹟,然後好不容易在上面重修了一座小教堂,算是個紀念吧,也順便展示一下早期羅曼建築的模樣。就是這個“地下的聖母(Notre-Dame Sous-Terre)教堂。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看看它的洛可可式祭壇,畫上是《創世紀》中耶和華指示諾亞造方舟帶妻兒躲避洪水的故事。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開始我們說奧博特建這座修道院是要拜聖米歇爾的,那聖米歇爾在哪兒呢?原來他們重建的時候,把拎著十字劍殺惡龍的聖米歇爾給畫到彩色玻璃窗上了。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從這座聖母堂的小門往外看,周邊還有很多民用建築。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這是山坡上下的民居,有了修道院,有了朝聖的信徒,就需要一個市鎮。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還要有客棧呀,客棧老闆站在門口,焦急地張望著,可能是擔心定了房的客人半路被別人截胡了。這個老幾可能不是本地人,就是租這裡房子辦民宿的。聖米歇爾島上的常住人口只有五、六十人,因為要控制人口,在這裡上戶口很難。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孤零零的一個小島,還位於英法之間的必爭之地,那一定要有堅固的防禦工事。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本島就沒有被英軍攻克過。因為這個小山包本來就易守難攻,再加上天一黑,一漲潮,英軍的進攻就泡湯了。當地軍民沿著島的邊沿修了一圈城牆,讓我們臨走前再看看城牆上的城門,城門上修道院的盾形徽章已然褪色。大門上方有一個帶刺的鐵箅子,肯定是扎人用的,不知道過來的那位拄著雙柺的傷員是不是被那個鐵箅子紮了腳。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一:聖米歇爾修道院

法國現存最古老的修道院,諾曼底羅曼風格的建築,做了舊的市井街道,陰沉沉的天,全都是年代的烙印。我們雖然走在朝聖者的天堂之路上,但永遠也體會不到他們那種虔誠的心情。我們高高興興看完景色,上了車也不會沉思,只會沉睡過去,夢裡出現迷茫的午餐。


(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