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囚禁父親,被逼手足相殘,一部辛酸的血淚史

有人說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成就了大唐盛世,也有人說,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場骨肉相殘的悲劇,也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

玄武門政變,李世民誅殺了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政變發生僅僅2個多月,高祖李淵就莫名下了退位詔書,把皇位給了李世民。這一切的一切是否另有隱情?真相到底哪般?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晚上,趁著月黑風高,一個身影偷偷從小門潛入秦王府。這個人就是王晊,太子東宮主管計時的官員,是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王晊此次前來為李世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情報:太子與齊王在府上密謀要殺害李世民。太子對齊王說:“我推舉你代替李世民督導各路軍馬北征抗擊突厥,父皇已經同意了。你得到了秦王驍勇的將領和精銳的士兵,兵馬數萬之多。我與秦王在昆明池為你餞行,你讓人在帳幕裡埋伏,將秦王殺死,之後上奏父皇時就說他暴病身亡,父皇應該不會不相信。”你當父皇是傻子嗎?李元吉不做聲,李建成看見四弟沒反應,又緊接著說道:“我到時會讓人進言,逼父皇將國家大事交給我處理。

玄武門之變:囚禁父親,被逼手足相殘,一部辛酸的血淚史


尉遲恭等人已經落到了你的手中,將他們悉數坑殺,誰敢不服!”李世民聽王晊說到這,心想:真毒啊,不行,我得找人說道說道,自己的哥哥弟弟這麼害自己,太委屈了。於是,就把長孫無忌、尉遲恭等幕僚召集起來嘮嗑,把王晊剛才所述又說了一遍。尉遲恭一聽說到自己被坑殺,當即跳腳了,勸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不肯幹,說:“骨肉相殘,是古往今來的大罪惡”。一陣推脫之後,李世民拗不過長孫無忌等人,就答應了。於是秘密召回房玄齡等人,商討具體事宜。

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在出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變天"的象徵!李世民聽聞消息,明白時機到了,立刻進宮上奏李淵,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禍亂,並且聲淚俱下說道:“兒臣絲毫沒有對不起皇兄和皇弟,現在他們卻打算殺死兒臣,這簡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了!”高祖看著二兒子這般模樣,又驚訝又心疼,答應第二天審問此事。

玄武門之變:囚禁父親,被逼手足相殘,一部辛酸的血淚史


哪知兩人談話中,早已被張婕妤暗中得知。張婕妤就是傳聞中與李建成禍亂後宮之人,具體真相如何,無從考證,總之,可以確定的是張婕妤與太子李建成是一個陣營。張婕妤把消息告訴了李建成。李建成也慌了,將李元吉召來商議此事,李元吉建議託稱有病不去上朝,以觀察形勢。但李建成自視在宮中謀劃多年,宮內有內應,宮外軍隊防備也很嚴密了,主張入朝覲見,親自打聽消息,順帶也看看李淵的態度。正應了那句老話:一招棋錯,滿盤皆輸。李建成大概也沒想到此次入宮,竟將一去不復返。

六月四日清晨,政變開始了。一切看起來都跟平常一樣。李建成和李元吉匯合之後,騎著馬悠然自得、不緊不慢的走近玄武門。守城將軍是李建成親信常何,兩人一點沒有防備,殊不知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買了,尉遲恭等人帶了一支人馬就靜靜埋伏在玄武門。李世民就在門後摩拳擦掌,緊張啊!

兩人到了玄武門前,這走近了才發現守衛人員換了不少,好多沒見過的,臉生。正疑惑著,守門的門官出來傳話,要他們把護衛留下,隻身去見李淵。李建成一聽,榆木腦袋終於開竅了:不對勁,這是要變天,調轉馬頭就往回跑。李世民一看這哪成,這可容不得半點差錯,急得上去大喊:“站住,別走!”騎上馬趕了出來。李建成頭都不回沒命地跑,這是鐵了心要他命啊!

玄武門之變:囚禁父親,被逼手足相殘,一部辛酸的血淚史


李世民這次政變是孤注一擲了,他必須要成功,否則死無葬身之地。要說這李世民真是好箭術,拉弓緊弦,一箭射穿了李建成的喉嚨。李元吉見狀,下一個就是他啊,也要拉弓射李世民。這時候就凸顯出了李世民的沉穩幹練來,李元吉太緊張了,大概也沒有預計過會弄成這樣的場面,手抖得就是拉不開弓搭不上箭。李世民追的急,只有一小部分隨從趕來,雙方部隊開始混戰,李元吉嚇得拉不開弓,與李世民近戰展開生死搏鬥。

這時尉遲恭帶了七十名騎兵趕到,李元吉一看敵我懸殊,轉身逃跑,想跑回武德殿。尉遲敬德哪能放過,一陣亂箭把李元吉射下馬來。至此李建成陣營的兩個頭領人物被解決了。尉遲恭從容取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與李世民迅速退回玄武門。不久,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兵也趕到玄武門,開始攻打玄武門。這時尉遲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高高舉起。攻打的士兵知道首領已死,繼續作戰沒有意義,軍隊潰散。

再說玄武門外打成一片,李淵卻還在宮中等著三個兒子,聽到外面亂成一片。正不知是怎麼回事,尉遲恭已手持長矛帶著人馬湧了進來。他向李淵稟報說,李建成、李元吉陰謀作亂,已被秦王殺了,“秦王怕亂兵驚動皇上,特派我來護駕。”這擺明了是藉著護駕之名控制住他。緊接著尉遲恭又要李淵下令,讓太子宮和齊王府的護衛停止抵抗。李淵吃驚之餘,面對這樣的形勢,也只好順勢應變,李世民已經殺紅了眼,還是乖乖聽話吧,宣佈立李世民為太子。這血腥的一天終於過去了。

玄武門之變:囚禁父親,被逼手足相殘,一部辛酸的血淚史


其實一開始這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關係並不差。李淵起兵反隋,三子出了大力,對唐朝建立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李建成也非《舊唐書》所述那樣不堪,相反,據史學家考察,李建成為人直率、寬簡仁厚,很有才能。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必然要論功行賞,三個兒子都為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但太子之位只有一個,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立李建成為太子。其實李淵選擇立李建成為太子,也是出於對三子實力的考量。李淵剛剛稱帝,大唐江山根基不穩,需要三子齊心協力,不可分裂,前朝楊勇楊廣兩兄弟就是為皇位爭得頭破血流,最終隋朝短命而亡,李淵吸取教訓,以長幼順序立太子。但這廝不知道老了記性差了還是怎麼的了,反正他忘了當時在太原起兵時答應過李世民:有朝一日登上皇位,必定立李世民為太子。正因如此,李世民才卯著勁打仗。

除此之外,李淵也在有意無意的遏制李世民的勢力,雖然李淵三子都有建樹,但李世民是無疑是功勞最大,是李淵陣營中的王牌,在建唐大業中功勳卓越,功名日盛。但有時功高震主並不是什麼好事,就算你是他至親,君臨天下之時,就想著把權力緊緊抓住才有安全感。但李淵失敗的地方也在於此,沒有徹底削弱李世民勢力,李世民手裡仍舊掌有兵權,才能有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底氣。

玄武門之變:囚禁父親,被逼手足相殘,一部辛酸的血淚史


李淵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是這樣發展的。在他的偏袒之下,李建成集團逐漸佔了上風,李世民志向遠大,豈會心甘情願屈居王侯之位,對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一事耿耿於懷,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又因他的優柔寡斷,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悲劇其實就從現在開始了。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李淵根本就是始作俑者,當然結局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樣,也自食其果,毫無辦法反抗,整個軍事體系幾乎為李世民馬首是瞻,李淵只能是藉著他是李世民的爹的名義安度晚年,除此之外,什麼都做不了。

最終李世民稱帝,是為唐太宗。

即位之後的李世民也很擔心自己的口碑,多次試探性的向褚遂良提出觀史,哪知褚遂良不願輕易放棄史官原則,毫不客氣地拒絕:“哪有天子親自觀史的!”李世民碰了釘子,可還是追問:“我有不善的地方,你也記嗎?”實際上就是想問:那件事你咋寫的?李世民最在乎哪件事?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想看史書以及後人如何評述這一事件 ,“玄武門之變”到底是誰的錯?究竟是誰的錯?你們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