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每個看透世界的靈魂,都是孤獨且自由的

圖/網絡

《海上鋼琴師》:每個看透世界的靈魂,都是孤獨且自由的

《海上鋼琴師》是1998年由吉賽貝·託納多雷執導,蒂姆·羅斯主演的意大利電影。

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被一個煤炭工收養,後與鋼琴結緣,成為聞名遐邇的鋼琴大師,並一生都漂浮於海上的傳奇故事。

1900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鋼琴家。從他孩童時代第一次接觸鋼琴時,就無師自通,冥冥中他彷彿就是為了鋼琴而生的。黑白鍵彈出的每一個音符都與他靈魂相通。人們都為他彈奏的音樂所傾倒,每次他演奏時,大廳都擠滿了人,鶯歌燕舞,熱鬧非凡。

他用音樂讓人心悅誠服,技藝之精湛甚至打敗了爵士樂創始人。很多人不理解1900為什麼不下船,明明只要跨出那一步,就能得到名利雙收的物質幸福,就能得到他朝思暮想的愛情,可他仍舊一次次退縮,即便最後船被炸燬,自己葬身海底。直到最近,我才真正理解了他的選擇。

《海上鋼琴師》:每個看透世界的靈魂,都是孤獨且自由的

一、精神世界足夠豐富,不需要外在的物質去填補

談起主人公1900,似乎他骨子裡就有著一股無法傾訴的孤獨。他獨自一人來到這世界,不知道父母是誰,身邊無所依靠。他長於船,亡於船,海上漂泊是生活常態,船是歸宿亦是精神家園,儘管他憧憬陸地,多次嘗試,心生怯意,一旦登陸,自知將無所適從,惘然若失,只有那艘船是全世界,是隻屬於他一人的舞臺。

很多人表示這部電影“看不下去”,原因就在於,他們認為1900孤獨到有些自閉,而最後葬身海底的結局也顯得格外淒涼和悲愴。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說實話,我並不認為1900的孤獨是傷感且值得同情的。一個人如果安於孤獨並享受孤獨,那麼孤獨也未必不是一個好的狀態。

當他彈琴時,音符在指尖流轉,旋律在腦海中翻滾。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如果把就像安於陋室的劉禹錫,幽居田園的陶淵明,對於這種純精神式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不認同,但是沒有資格去批判。

《書脈》中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一個飽滿的心靈無須藉助過多的物質填補”。儘管心靈的貧困無法用物質填補, 但心靈的富足卻可超越物質。

在電影《天使愛美麗》中,平凡出身的艾米麗,沒有出場自帶光環和背景音樂。也沒有一路開掛的人生,沒有走上人生巔峰。工作只不過是普通服務員,住房也是租住在一間普通公寓。

但她力所能及地去溫暖周圍的人,從撮合賣煙的女子和常來她們酒吧的男人,到悄悄給喪偶的女房東一個心裡寄託……她用自己的一點能力,去使周圍的人慢慢地變好。

縱然生活不如意,一地雞毛,但是艾米麗內心依舊有個天使。勇敢地面對生活,努力發光發熱。她熱愛音樂,喜歡讀書,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感性世界。

物質時生時亡,精神世界永存。生活在這個物質世界,我們應該懂得境界轉化。當物質世界力不從心,要學會感知另一個世界中的經歷。

因此,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並不是靠金錢和權力來獲得的,而是靠思想和藝術。就像沈從文擁有湘西,蕭紅擁有呼蘭河,梵高擁有星空。當一個人建立了自己的心靈世界,那麼無論外界如何狂風驟雨,這個世界都會永久屹立,無法消失。

《海上鋼琴師》:每個看透世界的靈魂,都是孤獨且自由的

二、大海才是他的人生舞臺,他人皆是過客

1、與大海的水乳交融

這部電影裡最經典的一段,莫過於1900在海上風暴中彈琴的瞬間了。在原著中,作為第一人稱的“小號手”託尼是這樣描述的:

“大海好像是在晃動著搖籃中的鋼琴,也搖動著搖籃中的我們。……而1900仍在彈鋼琴,顯然他不是在彈鋼琴,而是在駕馭鋼琴,用鍵盤用音符去隨心所欲地駕馭鋼琴。一切看似荒謬卻又千真萬確。……那一刻,我領悟到我們究竟是在做什麼了。我們在海洋中舞蹈,我們都是海洋中的舞者,完美又親密。”

儘管在那樣駭人的風暴中,1900依舊鎮定自若地彈著琴,這優美的琴聲彷彿是他與大海親密無間、相互合作的見證。船是他的船,海是他的海,他隨心所欲、放蕩不羈,彷彿周圍的一切都只是他的舞伴而已。

對於一個很少坐船的人來說,海上的風暴是兇險可怖的。但對於1900來說,這是個讓他隨心所欲的“舞會世界”。他不僅是“音樂精靈”,更是海上誕生的“海洋精靈”。海對於他來說沒有絲毫的恐怖可言,而是他熟悉的老友。海上的潮起潮落就如同與他的對話,一切都顯得融洽、和諧、自然。

2、大海是他生命與悲歡的見證者

《海上鋼琴師》中有一個片段,讓我記憶深刻:

某一天,1900去三等艙為人們彈奏,大家正在興高采烈地跳舞,這時忽然聽見有人喊:“America!”舞蹈瞬間停下,大家熙熙攘攘地湧出了船艙,誰也沒對身後的這位鋼琴家多看一眼,只留下1900一個人對著眼前的黑白鍵發呆。

這部電影中,只要在甲板上有人喊了“America”,其他人必會安靜下來,順著他的手指望向自由女神像。目光激動而熱切。對他們來說,在二十世紀初那個“淘金熱”的時代,歐洲代表著舊世界,而美國完成了獨立戰爭,正在蓬勃發展,“America”代表著神秘、美好和夢想,同時也象徵著對於慾望的熱切追逐。

因此,對於人們來說,船上的音樂是短暫的,新大陸帶來的慾望是無限的,而對1900來說,歡樂與熱鬧是短暫的,孤獨才是自己的常態。

1900從小生在海上,大海的潮起潮落就是他心靈的絃音。呼應著他的喜怒哀樂。Virginian號輪船無數次往返於歐美兩地,船上的遊客也換了一茬又一茬,遊客們在船上的歡樂是瞬間的,下船之後便不會記得1900是誰。只有此起彼伏的大海見證了他生命中的悲歡。

《海上鋼琴師》:每個看透世界的靈魂,都是孤獨且自由的

三、看不見盡頭的事物,讓人心生恐懼與無助

如果說1900不下船是源於“對純粹音樂的追求”的這個說法過於理想化,那麼“下船之後他要面對的世界”則是真正點燃他內心恐懼的火焰。

1900從剛出生就一直在船上生活,由於沒有父母,沒有家庭、身份證件,就代表著“他從未正式出生過。”陸地對於他來說是一片不會接納他的遙遠的存在。

正因如此,陸地在他眼中是陌生的、神秘的,只可遠觀而不可涉足的。在書中,有一次託尼問他:“1900,你在彈奏時目光一直望向前方,你到底在想什麼?”

1900答道:“我去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國度,女人們秀髮芬芳,四處陽光洋溢,卻猛虎遍地。”

這句話隱喻了1900對於陸地的看法:美麗、偉大,卻潛藏著很多危險。這也為他的最終捨棄陸地而甘願葬身海上的歸宿做了鋪墊。

在影片的最後,在那艘即將報廢的Virginia號上,託尼最後一次找到1900,含淚央求他和自己一起下船,兩人共同組建樂隊時,1900站在一堆廢銅爛鐵上,才說出自己當時之所以放棄下船的原因:

“整座城市望不到邊際,結局。請問你能望見結局嗎?在那舷梯上,我穿著大衣,一切都很美。……不是那些眼前的景象讓我停滯不前,而是那些無法望見的景象。我無法望見的正是一切結束的地方。這個世界的盡頭。

一架鋼琴,88個琴鍵,明明白白,並非沒有邊際。而琴鍵之上,音樂是無限的。這一點讓我欣喜,也讓我的生命得以延續。然而,當我登上了舷梯,眼前就展開了一個有上千萬琴鍵的鍵盤,沒有邊際。在那沒有邊際的鍵盤上,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位置,那是上帝彈奏的鋼琴。上千萬條道路,而這個世界上的你們,該如何選擇其中的一條呢?

這裡也有慾望,但這裡的慾望無法超越從船頭到船尾的空間。你彈奏自己的幸福,在那並非沒有邊際的鍵盤上,對我來說,大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首我無法彈奏的音樂。”

洛夫克拉夫特曾說過:“人類最原始且最強烈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最原始且最強烈的恐懼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對於1900來說,陸地上的一切都“過於美麗”“過於繁雜”了,他害怕那種選擇,害怕那種廣闊,害怕那種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生活。這種恐懼驅使著他留在了船上。

如果他不下船,那麼他腦海中想像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如同託尼般完美的朋友,如同那個只有一面之緣的女孩子一般完美的戀人,如同大海一般廣闊又熟悉的完美歸宿……但如果下了船,就不得不面對陸地上一連串的選擇,而物慾世界的現實必將他的想象付之一炬。

換個角度想想,其實1900是幸運的,他不必糾結徘徊於各種選擇中,而是從一開始就做好了一生的選擇,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終點。他與船是一體的。船的終點亦是他生命的終點。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安安穩穩地按照既定的社會規範生活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特立獨行、灑脫自由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活法。像電影中的1900,他代表著一種內心沒有慾望的生活,代表著選擇了邊界,代表著選擇了原點。代表著一種從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的一種人生。而那種人生,儘管大多數人不會苟同,誰說就沒有美感、不值得歌頌?

《海上鋼琴師》:每個看透世界的靈魂,都是孤獨且自由的

《海上鋼琴師》:每個看透世界的靈魂,都是孤獨且自由的

曼之恆,文學研究生。喜歡文學,旅行,音樂和舞蹈,理性與感性並存的雙重人格,用文藝的觀點,看世俗的紛繁,願與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