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KARMA,業內知名廣告創意大廠,近些年爆款作品不斷——KEEP的《自律給我自由》、《怕就對了》,歐派的《多住幾天的家》,老闆電器的《婆婆媽媽的年》等,均叫好又叫座。


Blued,全國知名男同性戀社交平臺,定位接近於異性戀眼中的陌陌或探探。


當後者要製作發佈首部品牌形象片時,找到了前者;而一向前衛大膽的前者,也接下了活兒。
最終,2020年初催生了下面這部作品:《只用生活來回應》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主題含糊不清,莫名其妙


看待《只用生活來回應》這樣的作品,普通受眾的第一反應或許是“同性戀品牌也能做廣告?”的疑問。
但在廣告營銷人眼裡,只要是品牌,就有傳播推廣的訴求,Blued做廣告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真正令人遺憾的,還是作品本身的創意與敘事。
“只用生活來回應”作為主題,簡直令人莫名其妙、摸不到頭腦。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從文案角度看,這句slogan未運用任何修辭手法,很難給受眾留下心靈衝擊力,儼然一句輕飄飄的大白話。
從語義所要表達的內涵上講,雖然項目介紹裡,KARMA解釋“只用生活來回應”旨在傳遞Blued品牌為同性戀群體指引的除對抗和投降之外的第三種選擇,(說白了就是順其自然、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但遺憾的是,創意方想表達的思想和他們所講述的故事情節是割裂的,也就是說這句slogan放在最後,並沒有起到“畫龍點睛、昇華主題”的作用。
乍看之下,創意方通過先刻畫影片中四位男同主角遭遇種種質疑——“你喜歡男生?”、“怎麼不去看醫生?”、“你不怕媽媽失望嗎?”、“為什麼要不男不女?”,再在最後給出“只用生活來回應”的答案,整體大邏輯似乎沒毛病,具體的承接卻有兩個問題: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第一,面對被各種質疑,男主們到底是怎麼用生活來回應的?
第二,故事的轉折彷彿在BGM節奏加快的瞬間就來臨,男主們頓時走出陰影、迎向陽光,並得到外界和親人的認可。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這種感覺,就像考數學應用題,看到題目直接寫出答案,唯獨沒有解題的步驟、過程,即便答案正確,也不可能拿滿分。


本就籠統的主題設定,加上不合格的詮釋展示,品牌方BLUED滿不滿意不知道,觀眾是很難被打動的,甚至有人打趣評論:“這是牛仔褲廣告嗎?”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PS:四位男主最後穿著相似款式襯衣、牛仔褲在海邊的背影鏡頭,的確很青春陽光,不知道哪裡有同款?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苦大仇深”的敘事套路,

遠離品牌傳播訴求!


誠然,在性這方面偏保守的中國,包括男同性戀在內的“LGBT”話題一直是充滿爭議和神秘色彩的,且社會上、網絡上不乏對少數人群的歧視、偏見等負面評價。
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全球各地各種平權運動的進行,以及進一步解放思想,國內大眾對LGBT等少數派的態度也有了不小的改觀,對他們的接受度、包容度也在提高。
因此,KARMA在廣告前半段,側重刻畫四位男主遭遇周圍人的不理解、被嘲笑甚至被嘲笑等陰暗處境的做法,實際上是將男同人群與普通大眾置於彼此對立的兩個陣營。
也許創意方的初衷,是想通過描述部分男同人群曾經有過的不公遭遇,來藉機表達BLUED品牌對他們的鼓勵與支持。但蘇秦只能說,KARMA選取的橫斷面是片面的,不妥的,也不具備代表性。
“有販賣焦慮的嫌疑”、“苦大仇深、賣慘”——這是部分男同觀眾看過廣告後給出的評價,顯然,也佐證了蘇秦的觀點。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的確,從創意策略上來說,這支廣告採取的是“先抑後揚”、“苦盡甘來”的套路,並無新意。


而蘇秦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BLUED的品牌形象片,該廣告傳遞的,並非品牌本身想要表達的。或者說,BLUED認為它講出了自己想講的東西,但從旁觀者角度來看,事實並非如此,也就是說,蘇秦懷疑很可能BLUED自己都沒搞清楚該如何做自己的品牌形象片。


BLUED的定位,是男同性戀社交平臺,就應該專注於服務好男同人群。從品牌營銷角度來看,BLUED決定拍男同廣告的核心動機或者訴求是什麼?蘇秦認為,有三點。


其一,告訴既有的核心用戶群“我懂你、挺你”,強化用戶對品牌的認同感與忠誠度。


其二,吸引更多潛在用戶(即還未使用BLUED的男同人群),為品牌引流,這是實實在在的商業訴求,不足為奇。


其三,既然是品牌形象片,當然也是與大眾溝通的機會,可以為男同人群發聲、正名。


無論想實現哪一點,搞對立、賣慘的方案都是下下策。原因很簡單,男同人群想要的是理解與鼓勵,而不是被揭傷疤、被動回憶不愉快的經歷;正是缺乏對LGBT人群真正、深入、全面的瞭解,所以大眾才會有偏見、歧視,所以,大眾需要的是被滿足好奇心,而不是被指責。


男同也是普通人,人生不止有傷痛,同樣也會有光鮮亮麗的時刻。對所有人而言,展示美好,無疑比呈現傷口,更令人嚮往也更具說服力。


遺憾的是,KARMA選擇了強調傷痛,美好則幾乎是一筆帶過。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換我,會這樣拍……


癥結找到,不妨換個思路來拍這支男同廣告,蘇秦想到了幾個關鍵詞!


第一,做自己!


既然是專為男同服務的品牌,大眾也期待進一步瞭解男同,那麼我們大可以將鏡頭聚焦在他們身上,講他們的所思所想,聊他們的喜怒哀樂、生活與工作。可以有不愉快、有挫折、有隱忍,但重點不是“世人如何待我”,而是“我如何與世界相處”!


第二,勇敢大膽!


品牌決定拍男同廣告,已然是勇敢的體現,為何不在內容上延續這份勇敢呢?


其實很早之前,Blued就在《新京報》上發佈整版廣告,暗示平均每 100 個人中,就有 5 個同性戀,旨在表明同性戀就存在於人群中,他們與異性戀沒什麼太多區別,只是喜歡同性,僅此而已。

看完首部“男同廣告”,滿是尷尬與失望……

既然如此,我們大可以在展示男同的努力、責任感、事業心的同時,大膽地講述男同的真實愛情故事,他們是如何與另一半相識相知相戀的,甚至放一些適當的親密畫面,又有何不可?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倖存者偏差”,但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說所有的男同都能收穫了美滿的愛情,而是重在向外界傳遞,包括男同人群在內的每一個人,都在渴望尋找到自己的“夢中人”,只不過他們喜歡的是同性罷了。


第三,心存美好,往前看!


糾結過往傷痛,實際上是不自信的弱者表現,顯得小家子氣。


作為品牌形象片,BLUED在情感溝通層面,的確可以表達對於男同人群不愉快遭遇的理解,但沒必要將大眾列為反派,將大眾的不理解和傷害作為背景,以此凸顯男同的不容易。


品牌的眼光與筆觸,應該投諸於對用戶價值觀、人生觀的認可,鼓勵他們瀟灑做自己、活出精彩人生等美好上來。


綜合以上,“只用生活回應”的slogan顯然是不合格的,即便是“勇敢做自己,活出我精彩”、“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這樣的老口號,都更能說出男同人群的心聲。


品牌別怕會加劇分化或對立,因為既然男同本來就在所有人的身邊,分是分不開的,而且隨著大眾對LGBT人群瞭解的加深,我們終將會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不是嗎?


凡事向前看,不要自尋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