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阅读一遍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你可能不会感到轻松和愉快。小说围绕着许三观的一生展开,通过他卖血求生的辛酸故事,描绘了磨难中小人物的选择。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求生放在了第一位,余华以苦难为主题,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的真实与残酷。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苦难就是人的生命本质,活着就是人的生存目的,而卖血则是许三观独特的人生哲学。小说中,许三观通过卖血解决了结婚、替闯祸的儿子赔款抵罪的等难题,但在故事临近结尾时,当许三观得知自己的血再也卖不出去了,奔涌不已的悲愤和忧惧,仍然使他失魂落魄,泪流满面。这虽不是故事的最后一幕场景,却是故事的真正的结局,因为“许三观”已经没有可卖的血了。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许三观留在故事尽头的那句话,不仅预示了一个世代更替时代的到来,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用生命抵押幸福,真能幸福吗?

许三观命中注定了他要去经历卖血求生的生存遭遇,这是小说从刚一开始就人为给定了的主观暗示:爷爷总是把孙子错认为是儿子,并反复唠叨着:“我儿,你也常去卖血?”许三观虽然极力反驳,但却改变不了这一客观事实。在卖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许三观,现在不卖血,并不意味着他将来也不会卖血,当苦难接踵而至并最终激活了他卖血的潜意识时,为了“活着”,卖血就成为他人生道路的唯一选择。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复杂的善和恶,没有勾心斗角,一切都过于生活化。许三观的计较和算计,许玉兰在门槛上的哭诉,方铁匠拉东西时候的劝说,何小勇女人在危机时候的解囊相助,这一切构成了这个小人物身边的一切。这里面有求婚、斗殴、男女私情、血缘亲情、卖血筹钱,这些正在很多人的身上发生,这些就是小人物的生活。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经历,并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因为好奇。当他听四叔说“在这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时,他便鬼使神差地加入了阿方和根龙的“卖血”队伍。阿方与根龙向许三观传授卖血经验,实际上是为了让其去承载苦难而做的前期准备。用生理磨难去遮蔽人生苦难,用出卖生命去维系生命,这些身处下层社会的草根人物,他们虽然并不懂得什么是人生哲学,却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人生:“活着”你就必须卖血,卖血你就必须付出,付出你就必须忍受!

我非常认同对许三观成长过程的开篇设计:挣到了第一笔血钱的许三观,请“油条西施”吃饭,用一瓶黄酒、一条大前门香烟俘虏了许木匠,把许玉兰娶进了自家门。许三观之所以能娶到许玉兰,自然是乡土中国下农村人的一种务实态度。在几千年与苦难现实的斗争中,人首先应该注重实际,而不是追求理想。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卖血使许三观有资本从何小勇手中抢得了“油条西施”许玉兰,而许玉兰给许三观生了3个儿子,分别取名叫许一乐,许二乐,许三乐。许三观做梦都渴望着“快乐人生”,但生活却从此把他推向了永无休止的苦难。为了挣脱苦难而不得不去承载苦难的后几次卖血,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而渺小人物面对生存困境时的人生态度。

血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一直是忌讳。余华却以重复的手法让读者一遍遍去看,一遍遍去思考。在许三观单纯的思想意识里,汗钱是维持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血钱则违背传统的伦理道德。血钱与汉钱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但是二者都要经历苦难,既然道德与不道德都无法回避苦难,许三观便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卖血人生。

许三观是余华笔下最真实、最感人的一个主人公,用作者自己本人的说法来讲:“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小人物许三观伴随着卖血的经历而在苦难中顽强地成长,他没有什么宏大志向,更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唯一的生存目的就是“活着”。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生活”,许三观绝不高尚,他不卖血就娶不到老婆,也无法延续生命,可是卖血娶到了老婆却又附加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人生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许三观的第二次“卖血”,是因为大儿子许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需要他支付大笔的医药费。对于许三观这样的平民百姓来说,他根本没有经济实力赔偿,况且一乐还不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因此,事发后他任凭方铁匠搬空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物品也无动于衷,甚至还在那里冷嘲热讽地袖手旁观。许三观并不情愿地去为一乐卖血还债,实际上是他认识苦难成长经历的重要起点:“今天这个家就是那次卖血以后才有的,可现在他又不得不再次去卖血,替不是自己儿子的一乐还债”。

许三观的第四次卖血,是他真正认识苦难的人生转折点:三年自然灾害造就了中国人最大的生存苦难,许三观一家也同全国人民一道忍饥挨饿历经磨难,他不忍心看着家人吃糠咽菜的凄惨景象,于是凝重而严肃地对妻子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以卖血来满足饥饿中的想象,无疑是以损害生命去拯救生命的荒诞之举,但却表明许三观已不再是消极地去回避苦难,而是在逆境中勇敢地用苦难去应对苦难。

小人物许三观并非永远都是小人,他也有他做人的基本准则。两年后的某一天,何小勇走在街上时被一辆从上海来的卡车撞伤了。许三观得知仇人遭难后心理才叫那个痛快:“这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做了坏事不肯承认,老天爷的眼睛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那复仇的快感,很快便消失殆尽——昏迷不醒的何小勇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个让儿子坐在自家烟囱上去呼唤父亲灵魂回来的民间偏方,成了何家救人的最后希望。何家人苦苦哀求许三观发话让一乐去招魂救父,起先他本不同意,怕别人骂他“是个笨蛋,是个傻子”,然而这毕竟是救人性命的行善之举,他又摈弃前嫌地把一乐叫来说,让一乐去给何小勇叫魂。许三观让一乐为何小勇招魂,并非是有意突出他人格的完美与高尚,而只是在告诉读者即使是个普通人,他在良知面前也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观念。

“何小勇”的遇祸,给许三观提供了一个将自己先前受人嘲讽的卑屈生活解释得冠冕堂皇的机会。这个机会的出现,对许三观而言,完全是出乎预料之外而又在盼望之中的事。如果这个机会一直不出现,许三观就一直不能明确自己的生存信仰,更不能坚定地认准卖血——是自己在人生途中援以自助自救的正当方式。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许三观第五次、第六次卖血更加具有讽刺意味:人们已经在无奈地承受着苦难,但现实生活却在不断地强化这种苦难。为了能使一乐和二乐在乡下活得相对自在些,他默默无声地去卖血;为了能使二乐早日脱离苦难返回城里,他又拖着有病之躯去卖血!当李血头认为他连续卖血是一种玩命行为时,他却只是非常平淡地回答道:“我急着要用钱”。

这里有一处细节需要我们注意,此时的许三观已经不再排斥非亲生儿子一乐,而是把他所正在经历的人生苦难,视为自己人生苦难的组成部分。作者在这里是要告诉我们:苦难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是普通人的生活本质!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许三观和许玉兰的一生磕磕绊绊,有第三者、有误解,但终能白头到老。两人虽总是吵吵闹闹,计较盘算,但是文革批斗,当所有人都离许玉兰越来越远的时候,是许三观把肉埋在菜下,告诉她快吃。那个家中的批斗会,一个没学问的老实男人,在儿子面前用笨拙的话说着自己与林芬芳的旧事,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却有着充满小人物智慧的大善。

恐怕没有哪个细节能像许三观最后一次的连续卖血更令我们潸然泪下。坐在河边窗前吃着热气腾腾午饭的林浦居民,注意到了许三观。他们问这位陌生人:“你是谁?为什么要在大冬天里喝那肮脏冰冷的河水?”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我儿子病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一路上卖血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了眼泪,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

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竟然有七次都是为了一乐,这个别人的骨肉,让他带上绿帽子,做了一辈子乌龟的孩子。当他对一乐温和地说“是”的时候,他宽恕了一乐,宽恕了何小勇,宽恕了自己。他拿着刀在脖子上划出血口子,说道:“你们中间有谁敢再说一乐不是我亲生儿子,我就和谁动刀子。”苦难早就低下了头,这个小人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去拯救这个不幸的人生。

《许三观卖血记》:苦难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毫无疑问,许三观卖血是一种透支生命的无奈举措,可怕后果他也深深懂得——阿方在一次卖血中喝多了水把尿肚子撑破了,根龙最后也因卖血脑血管破裂而死在了医院里。许三观通过他者的命运结局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前景,实际上暗示了自己的悲剧结尾。小说的最后,许三观已经没有可卖的血了,他那期望值极低的幸福生活已经像一笔到期的贷款那样,到了该连本带息彻底结账的时候了。只有在这种时候,许三观才会显露出他们柔弱卑微的精神本质。

在余华的笔下,许三观只是普通人中的一个,但却像是每一个为了生活苦难不得已付出自我的凡人。许三观的生活中苦难不断,而苦难通过卖血被还原为生命本质,这也许就是《许三观卖血记》感动读者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