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鮑勃·迪倫發17分鐘新歌,他想跟世界說些什麼?

現年78歲的鮑勃·迪倫,原計劃下週在日本東京和大阪分別舉行巡迴演唱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世界性蔓延而不得不居家隔離。隨著疫情奪走了眾多名人的生命之際,有媒體也隨之關心起這位因歌詞而獲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否安全。

78歲鮑勃·迪倫發17分鐘新歌,他想跟世界說些什麼?

而出人意料的是,鮑勃·迪倫在社交網站上發佈了新歌《Murder Most Foul》。這首新歌被外媒稱為“史詩級的散文詩”,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粉絲和學人們的歷史考據熱潮。

由於該曲歌詞以肯尼迪被刺殺為開頭,將刺殺後所引發的音樂、藝術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編織在一起,有評論認為鮑勃·迪倫藉此新歌重新審視20世紀的流行文化,也有評論認為他創作這首非比尋常的史詩級歌曲,意在安撫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襲擊下的世界各國人民,無論世界多麼悲傷,我們都該緊緊抱在一起。

鮑勃·迪倫在社交網站上發佈的新歌名稱,取材於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語句:“最卑鄙的謀殺”。這首新歌引發了外媒的熱議,不僅因為大家關注疫情下的鮑勃·迪倫,更因為歌曲時長几近17分鐘,也是他時隔八年以來推出的第一首原創新歌。在發佈新歌的同時,鮑勃·迪倫還感謝粉絲們長久以來的不離不棄,並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防護。但是,鮑勃·迪倫並未說明這是否屬於新專輯中的一首,由此引發了媒體對他新專輯製作的猜測。

早在1997年,鮑勃·迪倫曾創作過一首長達16分鐘的歌曲《高地》

(Highlands)

,收錄在專輯《Time Of Mind》之中。在專輯製作時,唱片公司負責人問迪倫:“有精簡版嗎?”鮑勃·迪倫回答說:“這就是精簡版。”《高地》的時長為16分31秒,而今這首《最卑鄙的謀殺》時長為16分56秒.

它是鮑勃·迪倫迄今為止最長的歌曲,它在16:54分鐘時在我的計算機上計時,並取代了1997年專輯《Time out of Mind》中的前冠軍“高地”

這首長達17分鐘的新歌,乍聽之下顯得毫無旋律,長篇的歌詞也鬆散不堪,更像是鮑勃·迪倫伴隨著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隨性地念出一首意識流般的散文詩。長達17分鐘的歌詞敘述,被外媒稱為“史詩級的散文詩”。在鮑勃·迪倫獨特的嗓音下,重返了肯尼迪被刺殺的美國年代。

78歲鮑勃·迪倫發17分鐘新歌,他想跟世界說些什麼?

約翰·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被槍擊前大約一分鐘從汽車裡揮手。與肯尼迪同車的是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右)、德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和他的妻子內莉·康納利。

曾與鮑勃·迪倫合作的音樂家肖普

(Trapper Schoepp)

,在聽到這首“不符合流行歌曲結構”的新歌后,對媒體長篇大論地談起了自己的感想:通過這首歌所透露的歷史和背景,對比當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你就能夠看到一位純粹的鮑勃·迪倫——藉助往昔的重大文化事件,對當下正在發生的重大文化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對於迪倫這一代人來說,肯尼迪被刺事件震盪了他們的時代。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新型冠狀病毒和特朗普總統任職是決定性時刻。”

在肖普看來,這是一首關於音樂的音樂。歌詞在敘述了肯尼迪被刺殺之事後,隨即呈現了未來十年間所發生的重大文化事件,鋪陳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甲殼蟲樂隊和瑪麗蓮·夢露等當年重要的文化圖景。整首歌的歌詞,涉及了整整74首歌曲的歷史故事,還包含了眾多的電影、音樂家、藝術家和名人等歷史故事。

肯尼迪被刺殺所引發的社會震盪,就像是巨石砸碎了美國社會的擋風玻璃一樣,對鮑勃·迪倫自己的人生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肯尼迪被刺殺之前,他創作了大量的抗議歌曲;在此之後,他逃離了抗議的舞臺。有人認為,鮑勃·迪倫停筆創作抗議歌曲,與肯尼迪之死所伴隨而來的恐懼幻覺有關。在較早的專輯中,鮑勃·迪倫曾在《隨心所欲的鮑勃·迪倫》專輯中,想象過“肯尼迪總統給我打電話”。

78歲鮑勃·迪倫發17分鐘新歌,他想跟世界說些什麼?

這首新歌的歌詞,由於大量的文獻式徵引,引發了歐美媒體、粉絲和學人們的歷史考據熱潮。在長達十七分鐘的敘述中,鮑勃·迪倫不僅表達了自己對肯尼迪被刺殺的態度,還藉助歌詞完整地呈現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氣候和政治格局,甚至還敘述了暗殺後的反文化運動、由肯尼迪被刺殺後所引發的美國電影藝術和流行文化等重大社會議題。

鮑勃·迪倫這首史詩新歌,引發了歐美媒體的智力遊戲,紛紛對歌詞進行索引式考據。在歐美各大媒體上,這首歌還引發了大家重新回顧1960年代的流行文化事件和反文化運動等歷史。著名音樂媒體《滾石》,特別製作了一份肯尼迪被刺殺後的歌曲創作清單。此外,著名的鮑勃·迪倫粉絲網站“Expecting Rain”,特意每天蒐集整理全世界各大媒體對這首史詩級新歌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

在《滾石》的網站上,編輯安迪·格林(Andy Greene)為粉絲們特別整理了歌詞中所隱含的二十個文化事件。在“滾石”的整理基礎上,筆者對歌詞所隱含的歷史故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增補。很有意思的是,在這首史詩級新歌裡,鮑勃·迪倫在歌詞的結尾處直接對自己的這首新歌進行引用,給這首歌和鮑勃·迪倫的引用行為帶來無窮的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