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客名君按:近期一些跨界民謠歌手引起眾人對往昔搖滾的追憶,例如陸地神仙竇唯、民謠儒官廖岷、北大搖滾博導陳湧海……還有本篇寫的客家民謠歌手楊一,曾被德國歌迷稱為“中國的Bob Dylan(鮑勃·迪倫)”。他們的音樂豪邁而真誠。聽了他們的音樂、寫完本篇後,客名君慨嘆,對這些音樂人而言,才華加青春是搖滾,動靜很大;才華加沉澱是雅音,通透無比。不變的,是一顆如明鏡一樣的真心,只不過有人在廟堂,有人在書齋,有人在江湖。楊一,就是主動選擇在江湖之遠做音樂的人。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有人評論說,老一批民謠愛好者心目中最好的民謠歌手沒別人,就是楊一。為什麼這樣說?民謠可分為三個含義:一是從人民中來的歌謠(from the people);二是為人民創作的歌謠(for the people),三是人民自己創作的歌謠(by the people)。其一,楊一曾在北京美術館前賣唱12年,在成都等十數個城市一路行走賣唱,近年做的吟誦雅音和太平樂誦則非常高端雅氣,可以說,他所歌的對象,從引車賣漿、文人墨客到高堂明鏡皆有。其二,楊一以街頭為舞臺和檢驗,並深入到晉北、陝北農村廣泛採風和記錄,近年則師從錢紹武先生,對東方即興音樂、傳統音樂審美及幼兒教育潛心研究。楊一的這種體驗和記錄,使他的作品完全取之於人性,深刻表達生命與世界的關係。其三,客家人慎終追遠,會自覺歌頌和傳承祖先的功業,而楊一骨子裡的客家山歌,手法本來就源自《詩經》。《詩經》包括風(地方民歌)、雅(貴族文人)、頌(祖先功業)。就思想性和藝術性而言,三頌不及二雅,二雅不及十五國風,而楊一先是花費精力和歲月實踐“風”,然後潛心於”雅"和“頌”,幾人可以做到這樣呢?在明堂歡歌樂舞容易,你敢花12年時間在街頭賣唱、讓人民群眾檢驗你的歌嗎?

一、粵北山區的客家小鎮

遷到這裡成了做客的人

楊一,1969年10月20日生於廣東韶關市翁源縣翁城。 翁城是怎樣的小鎮呢?楊一在他的歌《粵北小鎮》裡面寫道:“在那粵北山區的小鎮上 / 每一個孩子都健康地成長 / 古井裡的水總是那麼甘甜 / 上學要經過細長的街道 / 爸爸不抽菸身體很好 / 媽媽不會騎單車是因為膽子小 / 從不奢望明天能怎樣 / 只知道做人要正派和勤勞……”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 小鎮上住的全是客家人 / 年老者總在說著從前 / 祖先們從戰亂的中原 / 遷到這裡成了做客的人 / 春天的細雨呦灰濛濛的小鎮上 / 路邊的榕樹大得像一隻船 / 秋天的風送走夕陽 / 吹來遠處的桂花香……”

從楊一的歌詞中可以看出,翁城,是一個崇文重教、風景秀美的客家古鎮,歌詞可以讓每個客家人思鄉和神往。“客家人”這個符號,莫非隱喻了他早期選擇的漂泊,以及後來吟遊陝北對中原大地音樂之呼應?這個符號,在楊一的身上,成為一種穿越時空的基因。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翁城的夕陽

秋天的風送走夕陽 吹來遠處的桂花香

楊一幼年時期在傳統客家文化的薰陶下成長。父親楊伯煌曾是通訊兵,退伍後在當地郵局工作,使得他家成為當地唯一有電話的家庭,也使楊一從小能接觸到大山以外的訊息。70年代初,楊一收到親戚從香港帶回的許冠傑黑膠唱片,從此沉浸在吉他和民謠的世界。楊一少年時最愛看的書是《無線電》。

1986年,16歲的楊一辜負了大學生姐姐的期望,在高一時就輟學,利用自己的無線電特長,開始在家倒騰電器生意。 3年之後開始關注政治和反思自己,做出了“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一次選擇”,放棄所擁有的一切,離開小鎮到廣州求學——學美術。在廣州他接觸到了Bob Dylan的音樂,開始沉浸其中,並受其影響,選擇了音樂創作的道路。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二、美術館前賣唱12年

在街頭歌唱,為人民歌唱

《站在十字路口的孤單女人》

細膩和悲憫

高考屢遭挫敗的楊一,先是白天上班、晚上在一家酒吧唱一些“譁眾取寵的口水歌”,後來“再也忍受不了那些生意人的豪飲作態”,終於在夏天產生了離開廣州的念頭,想背起吉它到全國走走。1992年10月20日,過完23歲生日,楊一坐上開往北京的火車,拋開他溫暖的童年記憶和商業之夢。他後來在《越來越遠》裡面唱道:“這一次我離開了家越來越遠/往後的事該如何去面對”。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中國美術館,楊一曾在這演唱12年

到了北京,他暫住在中央美術館附近的小旅館地下室裡,開始他長達12年的美術館街頭賣唱生涯。多年以後,他在《過路人》中唱到:“在火車站的過道上/他這樣的模樣/沒有人願意多看一眼/過路的人啊/總是匆匆地走遠。”1993年,楊一被收容在昌平的收容所裡,然後遣送回原籍,這次經歷他看清了社會最底層是怎樣的狀況。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沒有人願意多看一眼

過路的人啊/總是匆匆地走遠

”就這樣經過短暫的心理鬥爭後,我終於閉起了雙眼,唱起了當年市面上流行的歌曲。很快就有很多人圍過來,我一口氣唱了七、八支歌,但是觀眾卻不明白我是什麼意思。最後我終於厚著臉皮對大家說:‘下面我唱最後一首歌,希望大家給我一些幫助。’在我唱完歌以後,很多人便往我琴袋裡放錢,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成功了”。後來他在《那時侯的心情》唱道:“無論你在哪裡流浪/都有關心你的朋友。”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在美術館街頭唱歌,當然有許多故事。例如有個七八年的忠實聽眾,叫王順義,是一個智商約在4、5歲,被人稱為“傻子”的小夥子。只要楊一在美術館唱歌他就會蹲在前邊,並幫忙把被風吹走的錢撿回來。但楊一卻認為,他是全中國最清醒的人。他會唱楊一所有的歌,而且能說出很智慧的話,“現在歌迷少了,球迷多了”,“你應該多寫新歌,但老歌也不要不唱,老歌不唱以後就會忘了”,“不要讓記者報道你,要不然一報道,你家人就知道你在街上賣唱,就會把你抓回去。”楊一將王順義視若一位精神導師——永遠清醒,永遠不通世故,永遠熱愛生活、哪怕是單調平凡。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98年夏 雲南虎跳峽

92年到93年的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寫個人的迷茫、壓抑或憤怒等感受的搖滾。但楊一認為“這些東西並不能代表藝術本身,個人的生活折射出來的情感有時候卻是那樣蒼白,雖然自己的痛苦能夠感染周圍能夠與你同感的人,但畢竟是狹隘的。”“這種表現卻只是一種麻醉,或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麻木,一種自作多情痛苦之後的墮落。這樣的東西要它們幹嗎呢?”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楊一把關注目標轉向離自己生活最靠近的人民。“只有那些質樸而有良知的人才是藝術家的衣食父母,才是最可靠、最有判斷力的。試想一下,全中國的老百姓每個人給你一分錢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百萬富翁,但問題是你有沒有資格去拿這一分錢,老百姓願不願意把這一分錢給你。”

在1993年5月上旬,楊一無意中在一次活動裡唱歌,結果在回去的路上被警方拘留、收容了兩個多月。在昌平的收容所裡,楊一被當成盲流關押,天天與那些城市最最底層的人,和全北京的三無人員、流浪漢、乞丐一起迎來日出、目送夕陽,同吃、同睡、同絕望。在警察的組織下,楊一每天黃昏給那幾百上千的人唱歌。“在沒有自由的情況下,人們只有在歌聲中感受到自由。沒有經過煉獄的人是不會看見真正的光明的”。那些聾啞人,聽不見聲音,但在知曉楊一的遭遇之後,把手絹包著的僅有的錢給了他……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1993年6月16日,楊一和所有的盲流一起,被遣送回原籍。半路他在幾個新疆人的包庇下和他們一起被當作新疆人趕下了火車,重新自由。身無分文、連日未吃東西的他在站臺上收撿從列車上掃下來的殘餘食品,吃上了這一輩子認為最好吃的半個麵包,然後象乞丐一樣向陌生人要食品和香菸。“即使這樣我內心裡依然是充實而溫暖的,在自由的光芒下是無盡的感激”。他後來又回到了北京。

這一時期楊一的音樂讓人驚覺:原來很多地方很多人“歷盡滄桑,都沒有改變”,讓人在罅隙中窺探光陰,細思量可能淚流滿面……所以Bob Dylan唱道: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選擇走平路的我們,聽楊一這時期的音樂,可真切感受到世間的坎坷不平,感受到“罅隙存萬物,光芒由此入”。

三、大西北的吟遊和採風

尋找閃亮的音樂

《傻乎乎的老楊》

遣送回後他又一路逃票回到北京,然後又離開北京帶上吉它,開始了吟遊全國各地的生活,“去發現更多的未知”。他從新疆出發,一路賣唱,沿著絲綢之路到了敦煌、嘉峪關、蘭州、西安,然後到了成都、樂山、達縣、重慶,最後回到了北京。在將近四個月的旅途裡,楊一經歷了一幕幕難忘的街頭賣唱生活。在93年的冬天到94年的春天,楊一在北京完成了《越來越遠》、《小魚兒》、《小康夢》等到目前他“還願意並且永遠願意唱的歌曲”。這是一些富有隱喻感和哲理感的歌曲。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2003年重返胡家塘,與村民重溫當年留影

1994年,楊一被鮑勃·迪倫進一步打動,夜以繼日地聆聽並吸收,他被其聲音深處的精神內涵以及一把吉它伴奏的純民謠形式所吸引著,他揚言要成為中國的迪倫。為了這個目標,他瘋狂地蒐集他的資料, 以及其他民謠歌星的材料,包括伍迪·格斯里、彼得·西格、羅伯特·約翰遜等等。通過研究,他發現了民謠的功能性與社會性,開始冷靜地去觀察和思考社會的各種因素,來豐富歌詞創作的思想內涵。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此刻的他,是作為當代民歌修補者深入陝北等地。“為什麼學民歌?民歌之於我,在於沉在裡面的氣質和理念,遠不止於它的旋律。我看到邊遠之地的前輩民歌手,雖然不為人知,卻只為單純的熱愛,便傾一生之力去保存,去創作,去歌唱。這才是真正的大師,這裡才有真正的音樂。有非常強大的生命,不會有一點落伍的地方。如果音樂人學到這些,又何懼城市裡的風浪?”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96年冬,楊一於北戴河

1994年以前,楊一唱的是崔健、羅大佑、齊秦,還有鮑勃·迪倫的歌。1994年以後,他開始寫像《烤白薯》、《傻乎乎的老楊》、《今天的河流不是水》等那樣在平實中透著感悟生活、思考社會的歌。《今天的河流不是水》寫的是人類的慾望無窮,把美好的環境都糟蹋了。《烤白薯》道出了尋常百姓的艱辛:“夜已深沉/風也停了/寂寞的街道/看不見路人/賣烤白薯的兄弟/回到了冰冷的被窩裡/安睡吧/不必嘆息!總有一天你會到天堂/就沒有警察和工商。” 楊一歌裡面透著的真誠和藝術的力量,打動了許多人,他和很多普通百姓都成了朋友。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他開始認為音樂應該紮根在中國的土地上,他開始把自己的目標轉向了蒐集和研究中國的民間音樂。1994年5月份開始,楊一再次離開北京,這一次不是吟遊,而是去尋找那些“閃亮的音樂、是向那些勞動人民拜師學藝”。一個粵北山區的客家人,跑到晉北、陝北採風,還能唱出一股刀削麵味。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他深入陝北的延安地區、安塞、綏德、米脂、榆林、神木、府谷等等,在那些地方,他聽到了純正的民歌,被為之震撼,從此深深地愛上了陝北的民歌、以及歌聲後面蘊涵的氣質。他與當地不為人知的民歌手交流,和他們成了好朋友,並多次去採風,學唱了《畫扇面》等陝北民歌,把陝北民歌精神融入作品中。他的《樣樣幹》、《今天的河流不是水》等常唱的歌曲中,就有陝北調子的影響。一個粵北的客家人,唱歌竟是一股子黃土高原的腔調和味道。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有一段楊一採風時的錄像,楊一拿著錄音機,在那些滿面皺紋滄桑的陝北老農亮嗓之際,楊一的眼裡閃著發現寶藏的光芒,臉上是一種彷彿從土地發現了新礦種,從罅隙裡面看到了光的表情。這種若聽天籟的真誠,讓他光潔而乾燥的臉像雕塑一樣。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楊一和陝北歪嘴歌者李生才一起唱《畫扇面》

歌詞充滿了瑰奇的想象力

在羊馬河的一個名叫胡家塘的小村裡,有一位六十多歲的歪嘴老農叫李生才,他是一個天才的民間歌手,他自制了一堆打擊樂器,並輪換著各種樂器為楊一唱出了最動人的歌謠。楊一的到來使這位歌者倍感驚喜,在老人的院子裡,老人一首接一首地唱,《走太原》、《三騾子》、《酒麴》、《調兵》、《牡丹情》……從此陝北成了楊一音樂上的家園。他騎自行車幾乎走遍了整個綏德地區的村莊,為的就是能聽到更多的民歌。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楊一專輯《內部參考二〇〇四》

這些原生態的民歌讓他決定“永遠做勞動人民的學生”。“想要象老農那樣歌唱/自己先看一看/五音都不全/傻乎乎的老楊。”2000年楊一回到廣州,DIY了他的第一張唱片《內部參考二〇〇〇》,在其中歌唱了失業者、流浪漢、賣白薯的小販,平民化的情感樂觀向上,半是苦難半是玩笑式的嗓音讓人哭笑不得。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2003年回胡家塘看望

楊一用他纖長而靈活的手拍著小朋友的頭

輕輕打著鼓點,小朋友開心極了

2004年的《內部參考二〇〇四》則是陝北酸曲的大反撲,《走西口》的難捨難分、《掐蒜薹》的相約相會、《繡荷包》的獨守空房、《立場記》的悲慘遭遇、《賣菜》的艱辛無奈,唱出鄉土百姓的生活和愛情。寫愛情的,有些聽起來和讀《詩經》裡面的《野有死麇》那幾篇感覺一樣,應是原汁原味的陝北歌。這兩張專輯,以純粹民間的方式在愛樂者中間傳播,其銷量已達十幾萬張,其專輯中蝦米上的點擊率已經接近53萬。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後來,楊一陸續應邀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河岸音樂節(2001年8月)、香港藝術節(2003年2月)、新加坡藝術節(2004年6月)、德國海德堡歐洲漢學大會(2004年8月)等國際藝術活動。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2005年由楊一做音樂的電影《葵花朵朵》

明明可以在溫暖南方做生意賺大錢的楊一,卻選擇了身無分文到北方邊緣地帶漂泊吟遊。明明長相俊朗可以很好地包裝出唱片的他,卻選擇抱個破吉他在街頭一萬次地注視著城市的改變,並用音樂,記錄了他親歷的底層苦寒和人心冷暖。這是一條罕有人願意走的路,“傻乎乎的老楊”,所以他那段時間的音樂,泛著苦寒粗糲的煤碴味兒、黃土味兒、冰雪味兒、街頭味兒,並且透出一股罕見的悲憫、哲理和靈性的光。

四、大理的“太平樂誦”

興之所至,天趣為上

楊一在出版《內部參考二〇〇四》之後,曾旅居德國烏爾姆。2007年回國,師從著名雕塑家及書法家錢紹武先生,學習中國傳統吟誦與書法,直至2012年。在此期間他未中斷音樂的創作,整理出客家吟誦作品《歸去來兮辭》,《送元二使安西》。

楊一用客家話吟誦古詩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另外還有用蕭伴奏的版本,也非常動聽

旁邊是他的老師錢紹武先生

在大理,楊一陸續和其他音樂家有過合作,如周雲蓬,歡慶,李帶果,巫娜,竇唯.......這時候他的音樂,又完全和陝北階段的味道不同,有一種隱士般的東方式即興演繹,重視“天趣”和天成。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錢紹武先生,楊一

近年楊一潛心於中國古詩詞吟誦的音樂研究與創作。他重新創作譜曲了大量作品,《將進酒》,《飛來雙白鵠》,《臨江仙》,《飲酒》,《波若波羅密多心經》,《短歌行》,《關雎》,《蒹葭》,《望月懷遠》....... 楊一將自己目前所做的音樂統稱為“天平樂誦”。視頻上,他著禪衣,佛弟子的打扮,並用客家話來吟誦古詩詞。客家話本來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這樣一結合,古意盎然。

2012年之後,他在大理多所幼兒園擔任書法和吟誦課老師,致力於推廣幼兒傳統古詩詞吟誦的實踐教育。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以吟誦的方式來啟發幼兒對詩歌的審美,“幼稚民謠,天趣為上”,是一種幼兒早期音樂上的的美學教育。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有一次在周雲蓬妹妹開班的幼兒園,楊一上課巧遇學生家長是當年在美術館聽他唱歌的文藝青年,現在已經做了媽媽,送自己的孩子來上課,課堂上唱歌的仍舊是當年的楊一。楊一教的吟誦課上,小朋友以高亢童音歌唱,吉他的活潑和古詩詞的氣質相融合,清聲凌雲,靈韻十足。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楊一老師的吟誦課

在竇唯2017年發行的專輯《山水清音圖》中,竇唯、陳湧海和楊一三人聯袂合作,組建了“不一樣樂隊”。三人已不是當年的翩翩少年,面容依舊是柔和、文氣,一個出塵、一個儒雅、一個飄逸(”仙兒”)。竇唯的《山水清音圖》專輯裡山水清和、溪吟澗鳴、鳥囀風揚,在裡面,竇唯看著古畫《山水清音圖》直接隨興彈出,陳湧海的吉他、楊一的古琴和蕭,以一種自由的和諧相映成趣。按照楊一的話,竇唯的音樂,具有純粹和簡潔的品質,符合他對音樂中“興之所至”的審美。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楊一、陳湧海、竇唯

在該專輯中的《童子頌樂圖》中,楊一的侄子楊志鈥用客家話吟誦道:王戎賣李鑽桃,不勝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無戲言……去稂莠正以植嘉禾,沃枝葉不如培根本。世路之蓁蕪當剔,人心之茅塞頓開……”楊一的蕭聲,怎一個雅字了得,讓你聽著,覺知淨、定、靜、寧……黃土高原味兒完全沒有了。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楊一,朱芳瓊

《內部參考二〇〇〇》和《內部參考二〇〇四》之後,楊一說他民謠創作中“風”的部分已經結束了,以後不會再做類似的音樂,下一個十年進入他民謠創作“雅”的部分。據說第三張專輯預計在他2018年生日推出。

楊一:“中國的鮑勃 · 迪倫”,和竇唯、陳湧海一起玩民謠的歌手

即興音樂演出,古琴,楊一

注:本文照片全部來自網絡,侵刪。在蝦米音樂可以聽到他的專輯。在優酷搜“老楊一一”可以看到他的視頻。

客家名人堂“全文索引”,參見公眾號菜單欄

文化隨筆(by 風俗或者文化關鍵字)

文化:故居 山歌 楹聯 堂號 武功 食茶 尋夢環遊 客家女 長相 抗戰 建築 月光光童謠 互聯網龍巖幫 大河 LOGO 蘿蔔丸 客家話 冬至 圩日 語文 學堂 正月半愛情 客家民謠 王子和公主 客家來源 祖先和福 文雅的靠椅 客家服裝(藍衫、大襟衫) 圍龍屋 崇龍文化 上燈 客家阿婆 華僑家史 客家藥、酒 、藥酒

客家與一帶一路

風物:客家茶 石扇鹹菜 金不換 三華李 當梨 小動物

……

文藝作品(歌詞、小說、影視等原創文藝作品)

口述歷史:“棠棣之花 | 華僑小商故事” 客家三賦

散文:姐婆

詩歌:感恩之歌

紀錄片:故土 山歌 鄉愁 詩歌與遠方

歌曲:《水調歌頭 · 遇見》 《快雪時晴》 《五月之初》 《小雅小雅》 《南山南【(北大版)》 《東中》《客家四季歌》《在》 《一生所愛》《五二零》《朱顏》 《暮春》

……

~~ ~~ ~~ ~~ ~~ ~~ ~~ ~~ ~~ ~~

這裡寫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卻是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