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昨晚的頭條被兩位民謠歌手佔領,美國的鮑勃·迪倫喜獲諾貝爾文學獎,也創造了作曲人獲獎的先河;而中國的宋冬野因吸毒被警方控制,自此沒人再抽他遞的蘭州。

正能量如毒藥君,當然是把版面留給好事兒,因為鮑勃·迪倫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地球上有了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新聞獎於一身的人。也許,傳奇就是這樣:因為有天賦,所以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卻永遠無法模仿。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樂壇裡寫詩最好的,文學界作曲最棒的”,只能算是戲謔;大咖、偶像、謎…… 這類稱號或者誠心實意,或者無關痛癢。但是,先知、基督、救星等等,鮑勃·迪倫卻也確實稱得起所有這些頭銜。

關於鮑勃·迪倫這大半輩子,如果細說起來,面對面嘮上三天也未必能說盡,毒藥君今天奉上幾件跟鮑勃·迪倫有關的影事兒,讓大家從視覺角度領略一把何謂“天之驕子”。

《我不在那兒》

兩個小時看完6個迪倫

關於鮑勃·迪倫的傳記電影有兩部,今天推薦的這部《我不在那兒》,更貼合本人真實的性格特徵。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導演託德·海耶斯一定怕自己專業能力忤逆了偶像的傳奇人生,的確,單單一個演員不夠表達“搖滾詩人”的複雜,於是集結了克里斯蒂安·貝爾、希斯·萊傑等一票大明星來分飾不同年齡的鮑勃·迪倫,更有趣的是,為了表達特定時期的特定情緒,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也“叛逆”的來客串。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 童年:與夢想有關的音樂啟蒙

童年時期的鮑勃·迪倫,一個整天抱著吉他的小傢伙。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小黑演員Marcus Carl Franklin的扮演,其實也是表達了對於偶像一種尊重和懷念,其中,不乏真實的片段呈現,例如他給生病的伍迪帶去羅利牌煙,在床邊彈起吉他,哼起小調——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 成長:當音樂被賦予了詩情畫意

鮑勃從少年時代開始熱衷於蘭波的詩歌和它所表達的意境。有人說聽鮑勃·迪倫的歌,更像是在唱詩,他也因此曾引來無數人的嫉妒。

本·威士肖出演了法國象徵派詩人蘭波。表面上看,這一段表現了蘭波在法庭上的隨性和完美主義思想,而實在說,這些思想影響了鮑勃·迪倫,輕狂、完美追求也成了他身上的標籤。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蘭波在某種程度上對鮑勃·迪倫產生了巨大影響。蘭波的那種曠達不羈的生活方式也是迪倫所渴望的。他們在精神境界的渴求上達到了一致。他們都是上帝的寵兒。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 信仰:從民權音樂家到信教徒

以演員扮演的當事人採訪的形式回顧由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傑克·羅林斯如何從民權運動音樂家變成牧師,暗合迪倫對於基督教和福音音樂的皈依。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瞭解鮑勃·迪倫平生的觀眾,在看這段戲時,能明顯感受到故事的真實性。貝爾飾演的傑克·羅林斯其實也就是鮑勃·迪倫的化身。

有人問,鮑勃·迪倫在音樂上的成就是如何達成的,他回答說不知道,可能是上帝給的。也許,奇蹟的發生,只能用形而上的宗教思想來形容。所以,1963年,他最初的熱血和激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轉而信仰宗教,成為了基督徒和牧師,宣揚神的旨意。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 私生活:不為公眾所知的傷痛

希斯·萊傑扮演的演員Robbie Clark是一個公眾看不到的迪倫:家庭瓦解,與妻子離婚在即;演藝生涯一帆風順,但並不感到快樂;迷失自我,朋友一個個遠離。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希斯·萊傑眼神中的幽怨,似乎更適合演繹聚光燈背後的痛楚。和上面幾個影射鮑勃迪倫的人物不同,這個角色在家庭、人際關係中一塌糊塗:妻子企圖離異和孩子的疏離,讓他感受到了世俗的牽絆,與朋友的分崩離析更是雪上加霜。在這一段,電影貼近生活,卻遠離了創作,導演是在向我們暗示:其實他也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 多面人生:癲狂與優雅齊飛

由凱特·布蘭切特反串出演的大紅大紫的歌星Jude Quinn,是六個角色中最為撲朔迷離的,這是一個身在名利場中卻想走另一條路的迪倫,對應他向電聲轉變時期丟失了一批忠實的歌迷所引發的爭議。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大紅大紫後的迷失通常是創作歌手普遍要面對的問題。這個超脫人世、幾近癲狂的歌星,對音樂有最執著的追求,卻對社會秩序有最憤怒的反感。

當我們在鮑勃·迪倫的歌聲中陶醉,他卻對記者毫不留情,玩弄身邊每一個人;當我們覺得他粗魯野蠻,他有開始患得患失,彷徨無邊;我們覺得他是青年一代的領袖,他卻毫不留戀的離開了歌迷。天真中夾帶邪惡,優雅中攪合了大無畏,凱特那一頭零亂的捲髮和蒼白的臉,正是當時鮑勃迪倫的寫照。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影片用一種近似於摘要的方法將迪倫的一生按照時間順序串聯起來,有的影迷提出疑問:為什麼不請鮑勃·迪倫本色出演?

“多年以來,鮑勃·迪倫從來都拒絕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他不斷地前進又不斷地否定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用不同的演員扮演同一個人,用差異來詮釋這個永遠在路上的人。” 導演託德·海耶斯說。

在這部電影中,六個迪倫時而迷茫,時而惶恐,時而傲慢,時而暴怒、時而神經質、時而超然。

他們都不是迪倫,他們只是迪倫的某一面,而真正的迪倫,並不在場。

《沒有方向的家》

關於他的一切都在這裡

如果說《我不在那兒》是經過藝術粉飾的糖衣,那《沒有方向的家》真可謂是一劑真實的毒藥,導演是“開得了寶馬,也能騎平板車”的馬丁·西克塞斯。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這部紀錄片用長達約4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了鮑勃·迪倫成為傳奇的過程。不僅挖掘了他對音樂的理解和分析,聚焦鮑勃·迪倫在六十年代初期成為民謠英雄開始敘述,並穿插多段從未曝光的訪問片段,首次真實地披露很多他鮮為人知的畫面,記錄下這位歷久彌新的音樂大師從1961年到1966年間的的傳奇歷程。

電影一開始,鮑勃·迪倫對著鏡頭說:“我在回家的路上。”一貫的沉實語調,努力地思考的模樣,影片以此為切點,開始回溯。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一般人都會將家和安樂窩、避風港、父輩、傳統、迴歸等等作出聯想,而對於鮑勃迪倫來說,家彷佛是不存在似的,無法抵達的。他註定了無依無靠,永遠生活在路上,只可以成為一塊滾動的石頭。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在戰爭的年代,他可以唱出十分明白的Masters of War,好像鋒利的匕首。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大紅大紫的他,卻總有一副寵辱不驚的面龐。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情歌中的主角沒有憤怒,只有失落和嘆息。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他的愛情也在片中有詳細講解。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當然,也有背後的傷痛,二十世紀後半葉,這個充滿閃光燈的時代,名聲這柄雙刃劍,也讓鮑勃·迪倫變得逐漸不堪重負。人們開始對他有更多要求。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總之,看完這部音樂傳記,我們一邊為見證傳奇而驕傲,一邊為影片的磅礴而驚歎。

他的配樂:

成就經典,拯救爛片

除了被電影致敬的人生,鮑勃·迪倫和電影也有說不完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他憑藉為電影《奇蹟小子》創作的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獲得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奇蹟小子》是暴力美學大師山姆·佩金法的名作,片中,迪倫也罕見的出演了配角。比利小子是美國曆史上的傳奇罪犯,據說他從拔槍到射擊只要0.3秒,以他為題材的電影數量在所有的美國曆史人物中排第二位,僅次於林肯總統。

這一時期的鮑勃·迪倫對電影有著超高的熱情,但從《沒有家的方向》到這部《奇蹟小子》的熒幕上看,鮑勃迪倫的演技似乎並不突出。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甚至有些……呆板。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但迪倫為這部電影親自操刀了原聲,並演唱了主題曲《Knockin' on Heaven's Door》,成為經典,儘管後有“槍炮與玫瑰”翻唱,但每當毒藥君心情低落,聽聽迪倫的原版,分分鐘感覺新房被敲打。

此外,《我不在那兒》、《逍遙騎士》等清冽或迷幻的配樂,都出自鮑勃迪倫之手。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其實,還有太多太多“配樂拯救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他身上。

▇ 《守望者》:配樂拯救電影

《守望者》飽受詬病,但無論影迷對扎克·施耐德的能力有多懷疑,但影片開頭的蒙太奇無一不讓人拍案叫絕,而當時的配樂就是這首《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 《阿甘正傳》:最瞭解阿甘的人

是否還記得阿甘無緣無故一跑就是幾年的那個橋段?背後的《Rainy Day Women》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觀眾,表面上,人們是在為傻小子奔跑動容,裡子上,人們是在被鮑勃·迪倫拖著情緒走。值得一提的是,鮑勃·迪倫的音樂以反叛、自由、民權為人稱道,而《阿甘正傳》的故事,則也表達了保守主義對美國的重要性。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 《謀殺綠腳趾》:一首歌回到六七十年代

科恩兄弟的《謀殺綠腳趾》,精巧的劇本外包裹著張力十足的影像和配樂。影片的這個開頭,被國內某導演偷師後,卻偏偏遺漏了背後復古情調的配樂《The Man in me》最後鬧了個“畫虎不成反類犬”。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科恩兄弟心知肚明,要想把觀眾從世紀末拉回60年代,用鮑勃·迪倫的音樂最討巧不過。迪倫曾說:“五十年代的文化就像是一個再過幾天就要退休的老法官。它就要走了。在今後十年的時間裡,它會掙扎著起來,然而跌落到地板上。”試想,如果配樂中沒有沒有這種自信,《謀殺綠腳趾》又怎能名垂影史?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其實,很難用一個標籤去定義鮑勃迪倫,就像他說的“我是時代下拒絕時代的人”,毒藥君認為,藝術神經是相通的,無論是詩人、影人、歌手,鮑勃迪倫除了有上天賜予的才華外,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珍惜上天給予的天賦,用盡一切辦法來奮鬥,才是我們凡人應該學習的。

最後,就讓鮑勃·迪倫的顏來作為結束,我們一起恭喜這位吟遊詩人吧!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延伸閱讀:鮑勃·迪倫,生於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美國民謠藝術家。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活躍了半個多世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答案在風中飄》和《時代在變》。

北京時間10月13日,鮑勃·迪倫爆冷獲得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評價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迪倫此前還曾獲得過多項大獎,如1991年格萊美終身成就獎,2000年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2001年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2008年普利策獎特別榮譽獎,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