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歸大蕭條”其實是一種誤導 專家稱疫情衝擊經濟衰退不會持續超過一年

“重歸大蕭條”其實是一種誤導 專家稱疫情衝擊經濟衰退不會持續超過一年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朱丹丹 單美琪 北京報道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散,海外疫情拐點尚未出現的當下,美股會像1929年大危機那樣進入漫漫熊市嗎?疫情過後,全球資本市場如何應對危機,普通投資人又該如何做好資產配置、在危機中創造收益?

在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27日舉辦的“疫情下的全球經濟和市場展望”線上研討會上,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全球範圍內疫情得到控制只是時間問題,全球經濟“大蕭條”不會重演,重歸“大蕭條”的擔憂其實是一種誤導,經濟衰退的持續時間大概率不會超過一年。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則強調,相較於此前全球經濟大危機,本次疫情對於社會生產能力的衝擊時間更短,短期衝擊力更強,因此在後期採取相關政策過程中,也應該採取更多新的框架進行整體把控,而不是把它和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同等應對。

而在疫情影響下,中國應該如何拉動內需應對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衝擊?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提到可以要進一步增加赤字,例如設立一個疫情特殊赤字,它不是長期的結構性的赤字,主要是應對今年的情況,比如佔GDP兩到三個百分點,兩萬多億人民幣的規模。

“重歸大蕭條”其實是一種誤導

疫情衝擊之下,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在短期內都受到了極大影響,而未來全球經濟發展走勢如何?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從各類宏觀指數來看,疫情帶來的影響本質上與經濟循環正常運行中出現的一些擾動是不一樣的。疫情發生後,為防止疫情的進一步蔓延,我國採取了人員隔離、區域嚴控等措施,中國的整個經濟循環和社會活動出現短期休克式停擺。但對於中國這種生產能力和市場潛力很大的國家,中國經濟本身的恢復能力和防衝擊能力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顯現出來,這也讓我們在未來的全球佈局裡,可能迎來一些戰略性機遇。

劉元春指出,防疫的措施帶來的影響在全球範圍內同樣適用,相較於此前全球經濟大危機,本次疫情對於社會生產能力的衝擊時間更短,短期衝擊力更強,因此在後期採取相關政策過程中,也應該採取更多新的框架進行整體把控,而不是把它和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同等應對。

對於本次疫情帶來的危機與歷史上的經濟危機有所不同,沈建光持有相同觀點。沈建光指出,雖然疫情短期內必將給實體經濟帶來嚴重衝擊,甚至造成一段時間的經濟衰退,但由於本次衝擊癥結不在於金融系統,而是疫情,更多地類似於自然災害所引發的衝擊。正如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所言,“比起大蕭條,當前狀況更像是一場大暴風雪”。

對此,沈建光分別從當前全球經濟與大蕭條期間在貨幣制度環境、宏觀政策理念、全球貿易情況、銀行體系健康程度、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多方面分析得出,普通民眾對於“重歸大蕭條”的擔憂其實是一種誤導。

沈建光提到,區別之一在於金融監管體系與金融安全網健全性不同。大蕭條成為世界歷史上影響最廣泛最深遠的經濟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持久的衝擊,與美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不力有很大關係。大蕭條期間,金融監管不健全和存款保險制度缺失放大了經濟危機的衝擊。

另外,沈建光還預測,經濟衰退的持續時間大概率不會持續超過一年。目前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做好疫情的防範與控制,儘量縮短疫情衝擊的時間。另外,應對需要採取必要配套社會公共政策、財政貨幣政策,防範因金融資產的恐慌性拋售造成的流動性危機以及各種連鎖反應。

拉動內需應對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也在發言中指出,緩解經濟危機最重要還是控制住疫情,要三管齊下,要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最重要的公共衛生政策,齊頭並進相互配合。

疫情影響下,中國如何拉動內需應對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衝擊?邢自強認為,必須注重智慧城市數字基建的發展,即在5G、雲服務、大數據、AI物聯網這些領域有所建設。“我們非常有必要發展新階段的城市化彌補公共衛生體系和其他公共服務的不足,這才能真正實現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中國的政策還有哪些空間可以支持經濟發展?目前生產生活恢復正常狀態,現在要講究拉動需求。”邢自強指出,第一,現在全球都擁抱零利率,中國還是唯一一個有正常空間的國家;第二,從財政工具角度來講,要進一步增加赤字,這個時候還是有空間的,人民幣主權資產,國債目前的收益率在全球相對比較高。

對此,邢自強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今年應該大幅度增加財政赤字,設立一個疫情特殊赤字,它不是長期的結構性的赤字,主要是應對今年的情況,比如佔GDP兩到三個百分點,兩萬多億人民幣的規模,這個特別財政赤字可以通過發行特別國債融資或者考慮到疫情衝擊比較特殊和嚴重的,例如針對供給衝擊以及中小企業和個人,可以用來退稅、發消費券以及發專項債等。

劉元春則建議國家加強對疫情救助,後期的刺激政策,要加強頂層設計。他表示,“現在有點零碎,給經濟主體和社會主體的調整刺激力度不夠,我們花了很多錢,使了很多勁,但是這個使勁的方式是不是能夠形成有效的合力,這是我們要關注的。”此外,劉元春還在會上提出對於全面的關注點還要注意多個不確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當天,美國新冠病毒感染案例超越中國和意大利居世界首位,而在此前,受疫情影響,美股市場也在短短20天內迎來了前所未有的4次熔斷。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美國聯博資產管理公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紀沫認為,從多方面因素來看,疫情在美國觸底最重要,因為美國經濟當中70%都是消費和服務行業,就意味著美國需求的下降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最大的。

紀沫強調,疫情在美國觸底大概是兩週到三週時間,此後資產價格一定會穩下來。但對於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要時刻保有敬畏之心,防疫的技術性瓶頸才是全球資產價格的決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