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湖:“訪惠聚”工作隊扶貧扶到“心坎”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湖縣本布圖鎮有貧困戶507戶,全鎮7支“訪惠聚”工作隊結合村情實際,綜合分析、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將扶貧政策精準送到每一戶貧困戶,贏得了全鎮貧困群眾的讚譽。

“巴扎”+“特色小吃”打通脫貧致富路

博湖縣本布圖鎮勞希浩諾爾村原本沒有固定的農貿市場,只是在村委會對面有一個臨時蔬菜收購點,每到蔬菜交易的季節,有一些商戶和村民聚集在此,進行買賣蔬菜和日常用品的採購,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場地也沒有硬化,下雨和颳風時,根本就待不住人。

博湖縣農業和畜牧獸醫局住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經過研究後,提出建設“鄉村巴扎”的項目,在經過申報、論證、審批後,新建的綠源農貿市場現在已經成為了博湖縣最大的農貿市場,每週二和週六固定開放,商戶在市場內售賣日用品、服裝、生鮮、果蔬、家禽、牲畜等農產品,設有攤位300餘個,日均人流量達到6000餘人次。市場內設有固定彩鋼棚門面48個,優先租給貧困戶使用,並且減免部分租金以鼓勵貧困戶進行經營。

貧困戶海力力·買買提在工作隊的幫扶下,通過免費的勞動技能培訓,學會了製作饢餅、涼皮、炒麵和拉麵等特色小吃的技藝。通過在巴扎1年的營業,如今,海力力的饢餅在巴扎裡很搶手。他還在自家臨街的門口打造了一個饢坑,每天都可以打饢賣,一天賣百十個饢不成問題。海力力說:“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我在巴扎裡提高了自己的打饢技術,打饢讓我走上致富路。”

“牧家樂”+“特色種植”拓寬增收產業鏈

博湖縣本布圖鎮那音托勒蓋村為典型的牧業村,大部分群眾為蒙古族,村裡228人均為貧困戶。20年前,村裡因為耕地被大水淹沒,地下水位高,農作物收成一直不是很好,村民主要依靠在草場放牧為生,收入不高。

博湖縣林業局住村工作隊經過走訪和了解,確定了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種植的脫貧舉措。經過項目申報,村裡先後實施了自來水入戶、圍牆改造、村民活動廣場、人行道鋪設、太陽能路燈等惠民項目。村民敖切本身就會製作一些蒙古族傳統美食,在工作隊的帶領下到周邊縣市考察了一些農家樂之後,敖切有了開辦牧家樂的想法。工作隊幫助敖切聯繫了貼息貸款,和他一塊裝修庭院和平整地面。兩座潔白的蒙古包搭好後,奧切的牧家樂順利的開辦了起來。

經過2年的發展,蒙古包由2座發展到了4座蒙古包,敖切還將土地進行了改良,種植了40畝地的桃子和西梅等果樹。“我還要修建一座大棚,讓遊客到我著可以摘草莓和騎駱駝,品嚐蒙古族特色美食。”敖切高興的說。

“土靈芝”+“設施基地”夯實致富基礎

博湖鎮本布圖鎮芒南查干村主要產業就是色素辣椒和工業番茄種植,而且地少人多,貧困戶扶貧難度較大。農二師二十五團住村工作隊經過研究,一致同意引進食用菌種植項目。

成立於2019年的農豐種植專業合作社食用菌繁育基地,佔地450平方米,有食用菌菌房5間,食用菌繁殖大棚一座。項目引進後運行了大半年,從過年前,基地裡面的秀珍菇就已經陸續上市了,每天都有50公斤以上的產量,而且通過溫溼度控制,可以控制每天的產量。貧困戶熱娜汗·亞森一直在基地打工,她說“這個秀珍菇就是‘土靈芝’,特別好吃。我在這裡打工一天有100元的收入,每天干活都特別有勁、高興。”

村黨支部書記曾中華說:“我們通過建設食用菌基地,每年能生產3萬包菌棒,一茬能收入2萬元左右。根據市場的行情,我們還可以引進新的菌種,種植新的‘土靈芝’,同時也可以讓貧困戶在基地打工掙錢,或者購買菌棒在自家大棚種植獲利。”

鎮黨委書記馬雪萍說,全鎮各村的“訪惠聚”工作隊在工作中堅定堅決聚焦脫貧攻堅,高標準推進了幫扶工作,確保了貧困群眾各項惠民政策的應享盡享,實現了幫扶全覆蓋,讓貧困戶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堅定了克服困難、增收致富的信心”。(通訊員 鄭磊 蘇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