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否跟風水之說有關?

網上一直有這樣的報導在流傳,大意是說,博物館裡展覽的古代鏡子,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這是因為,這些鏡子與殯葬或風水有關,所以放在博物館展示面對人就不妥當,會害參觀者心理不舒服。

小巖想說以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但誤導了讀者觀眾,也對這些被放在博物館裡展出的古代鏡子不公平。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否跟風水之說有關?

唐,奏樂圖螺鈿鏡

破鏡難圓的成語與鏡子的材質有關

說到銅鏡的歷史,其實是很古老的,早從古代能夠開採銅礦製作各種銅器以來,鏡子就已經出現了。

鏡子在西周以前比較少見,僅有貴族才能享有,但大約在東周以後開始逐漸普及,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很普遍出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到了漢代已經是生活用具當中重要的一環。

古代的鏡子的材質大都是青銅(少量是紅銅,明代以後有黃銅),青銅來自銅、錫、鉛的合金。

古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知道,青銅配比的鉛錫比例越高,材質越堅硬,而且金屬本身的色澤也越白(銅的含量越高,顏色則顯得發紅暗沉)。而銅鏡則希望它的色澤越白越好,如此磨亮後拿來照鏡子才會好看,這是為何古代的鏡子都是高鉛錫配比的緣故。

高鉛錫配比雖然可以獲得色澤好看的鏡子,但這種情況的青銅雖然堅硬耐磨,但也是非常易碎的。即便是銅合金,不小心掉到地上,可是會應聲碎裂的,成語

破鏡難圓就是在描述這種情況。

銅鏡的材質是金屬,所以很沉重,一般來說直徑10公分的鏡子,大約重達600到800公克,而超過10公分的鏡子很常見,算是很笨重的日用品之一。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否跟風水之說有關?

鏡子背面的裝飾花紋與樣式是關鍵,每個朝代鑄造的鏡子各有其習慣性的模樣。玉匣鏡 隋初,尺寸直徑15.2公分

古人在使用鏡子時,會有個斜斜的木架子,把鏡子放在架子上使用,若更有錢的人或是貴族則是使用漆器製作的架子。

不管怎麼說,這鏡子玩意兒並不是隨手拿來拿去的東西,它被放置在桌榻炕几上,作為整肅儀容時的輔助工具。

鏡子的背面通常有個突起的把手叫做紐、鏡紐,這個紐上都有個小洞用來穿繩子,其用意很簡單,當需要拿起鏡子時,背面的鏡紐穿的繩子就派上用場了,方便手持固定,免得不小心把鏡子給打碎了。


鏡子的背面才是重點這是鑄造年代的證據

鏡子的材質是青銅,每個朝代鑄造銅鏡的材質大同小異,所以根本無法從材質去判斷確切鑄造年代。

鏡子的正面想當然耳都是打磨平滑,要不然要怎拿來照人啊?

比較有趣的是,古代的鏡子尺寸都不是很大,大多數直徑不超過20公分。但也不是因為技術不到位所以無法做大號的鏡子。主要是因為它是金屬的,很沉重,越大的越重,搞一個巨大的鏡子重得要死根本就搬不動,這樣的鏡子也失去了它應有的實用性。

但鏡面的尺寸不大,用來照人時無法顯示全貌,只能照個眼睛鼻子而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古鏡的鏡面常見打磨成微微的凸面鏡的樣子,雖然這樣照人時有點變形,但變成廣角鏡,可以輕易照出整張臉。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否跟風水之說有關?

唐代,菱花形月宮紋鏡,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博物館展出銅鏡當然都是以背面的裝飾紋樣示人,因為鏡子的正面根本就沒啥好看的。

不過,鏡子背面的裝飾花紋與樣式卻是很關鍵,因為每個朝代鑄造的鏡子各有其習慣性的樣子。

比如說,戰國到漢代由於羽化登仙的昇仙思想(早期宗教形式),習慣使用雲氣紋配上星點作為裝飾,這種鏡子被稱為星雲鏡。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否跟風水之說有關?

漢代星雲鏡


西漢晚到東漢大概是因為博弈(賭博)的風氣很盛,所以常見到用“六博”的棋盤作為裝飾,這種鏡子被稱為博局鏡,而老外因為上面有3個圖樣很像是英文的L、T、V這三個字母,所以也叫它LTV鏡。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否跟風水之說有關?

博局鏡

唐代開始流行花鳥紋(日本人稱為唐草),而且鏡子的鑄造也更花俏,常見到唐鏡的外緣不再鑄造成圓形,而是呈現花瓣狀,甚至有方形的。

此時典型的唐鏡以八瓣葵花花鳥紋鏡為代表。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否跟風水之說有關?

唐代八瓣葵花花鳥紋鏡

但此同時,由於絲路貿易的興盛,所以也開始出現各種外來的裝飾紋樣,受到中亞文化影響的海獸葡萄紋鏡更是唐代著名的鏡種。


博物館的古代銅鏡,為何都是以背面示人?是否跟風水之說有關?

唐高宗至武周時期的海獸葡萄紋鏡

唐代以後,由於鑄造工藝的進步,銅鏡的裝飾花紋越來越繁複,樣式也越來越多變。但不管怎麼說,每個時代的鏡子有一定的樣貌與裝飾紋樣,這是鑑定銅鏡的關鍵因素,也是欣賞銅鏡之美的看點。

所以,博物館展出銅鏡當然都是以背面的裝飾紋樣示人,鏡子的正面實在沒什麼好看的。

因為用來照鏡子的正面都是完全打磨成鏡面平滑,經過了千百年後,原本光可鑑人的正面都因為金屬氧化而變黑(錫氧化)、變綠(銅氧化),早已失去鏡子本身應該有的功能了。

雖然氧化層可以打磨掉,讓鏡子再度恢復光彩,但博物館的功能是為了保存文物,打磨鏡子等於是硬生生地把鏡子剝掉一層皮,這對文物來說是個不可回覆的物理性傷害,所以維持原狀是最好的做法,這也是博物館不給大家看鏡子正面的原因之一。

所以,古代的銅鏡都是欣賞背面的,與風水忌諱一點關係都沒有!請各位別再被誤導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